大角之戰

大角之戰是鴉片戰爭中的戰鬥之一。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1月7日英軍乘清欽差大臣琦善裁撤海防和對外妥協的時機,向穿鼻洋的沙角、大角炮台進攻。守將陳連陞率軍堅決抵抗,斃敵二百餘,因援兵不至,英勇戰死,炮台陷落

簡介

道光二十年十二月(1841年1月)鴉片戰爭中,中、英在虎門第一重門戶沙角、大角的戰鬥。道光二十年八月下旬,道光帝任命弛禁派、投降派主要成員之一琦善(約1790―1854,博爾濟吉特氏,字靜庵,滿洲正黃旗人)為欽差大臣,赴廣州與英國侵略軍繼續談判。九月初八(10月3日)道光帝又革林則徐、鄧廷楨職,任琦善署兩廣總督兼海關監督。十一月初六琦善到達廣州,一反林則徐所為,盡撤江防,妥協求和。英國全權代表查理·義律再次提出割讓香港、賠款等各項要求,並利用琦善“一意求和”而自毀長城的弱點和做法,於十二月十五日(1月7日)上午8時突然襲擊虎門第一重門戶――沙角、大角炮台,以迫使琦善接受其所提條件。英軍派出水陸兵1461人,大小戰船20餘艘,由陸軍少校伯拉特任總指揮。海面戰船分左右兩支隊,右支隊任主攻,攻打沙角炮台,左支隊攻打大角炮台。同時,英軍向沙角、大角兩岸陣地發起進攻,以大兵船向岸上炮台作正面進攻為掩護;另以舢板小船和輪船運載登入部隊繞至後山強行登入。進攻沙角的英軍和收買的漢奸從穿鼻登入,以漢奸夾在其中引路,用竹梯爬上後山,向駐沙角清軍陣地進攻;並焚毀山下三江口守軍和水師船10餘艘。駐守沙角炮台的清軍共600人,由陸軍三江口協副將陳連升指揮。陳連升(1775―1841),土家族,湖北鶴峰人,寄居恩施。行伍出身。道光十八年任廣東增城營參將;十九年因抗擊英艦有功升任此職。此時,他年逾花甲,仍老當益壯,鬥志昂揚,親自坐鎮炮台後衛,憑著自己豐富的戰鬥經驗,使用扛炮及事先埋藏的地雷,炸傷爬山而上的數百英兵;使用摻雜炭屑的劣質炮彈與數倍於己的英兵作殊死戰鬥;並用弓箭堵擊來犯之敵,英軍在箭雨下被擊退數次。戰鬥從早晨8時直至下午4時前後,守軍一直頑強抵抗,但終因敵眾我寡,火藥已竭,無力退敵。當時駐守靖遠炮台的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威遠炮台的總兵李廷鈺各率兵數百防守,無法前往支援。關天培深感前線兵力單薄,派李廷鈺回廣州“哭請增兵”,全省文武亦請求派兵往援,琦善卻以有礙“撫議”為由,按兵不動,坐視海防被突破。陳連升及其所屬兵勇終因兵力單薄,戰術呆板,炮台側後暴露,經不起英軍正面炮擊和側後登入包圍而陷入被動。陳連升胸部中彈犧牲。其子武舉陳舉鵬英勇不屈,見父死,更奮勇力戰,誓不投降,被英軍戮數刀而死。守備張清齡也英勇奮戰,直至身死。沙角炮台陷落。英軍進攻沙角炮台的同時,從海上炮擊大角炮台,摧毀胸牆、炮洞、山後圍牆多處,火藥局被燒,並延及兵房。同時,英軍糾集漢奸多人從大角後山南北兩側登入包抄炮台。守軍被迫將大炮推入海內,突圍撤退。大角炮台陷落。沙角、大角炮台雖然失陷,但守軍抵抗十分頑強。陳連升父子為保衛祖國而英勇犧牲的事跡為後人所傳誦。時人張維屏(1780―1859,字子樹、南山),作《三將軍》頌之:“英夷犯粵寇氛惡,將軍奉檄守沙角。奮前擊賊賊稍卻,公奮無如兵力弱。兇徒蜂擁向公撲,短兵相接亂刀落。亂刀斫公肢體分,公體雖分神則完。公子救父死陣前,父子兩世忠孝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