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表達序列標籤

大規模表達序列標籤

表達序列標籤技術(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技術直接起源於人類基因組計畫。但是,由於人類基因數量巨大,以及真核基因特有的複雜性(如內含子、外顯子的區別、重複序列等),使得一次性不加選擇地對基因組全長進行測序成為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Venter等在1991年提出了表達序列標籤(EST)技術。

1 原理
此技術以大規模cDNA測序為基礎,即提取生物體的mRNA,進一步獲得cDNA文庫,挑選其中300—500bp的部分(即EST序列)進行序列測定,然後通過生物信息學手段得到全長的基因序列。通常EST序列位於一段cDNA的3’—端非翻譯區,也可以在該cDNA中隨機選取。利用EST技術克隆基因及功能分析,使克隆和定位新基因的策略發生了巨大變革。
2 實驗流程
構建cDNA文庫

DNA測序

信息處理和管理

① ② ③
去除載體序列、宿主序列和 聚類分析、拼接 資料庫查詢
重複序列

生物信息學分析
3 特點
EST 自身的局限性集中體現在序列分析中的精確程度,另外還有由高豐度與低豐度序列之間的巨大差異造成的重複測定與漏測。 4 套用
EST的套用範圍很廣,但大多以測序為該技術套用的核心。一般用來進行基於EST序列的基因克隆與基因表達分析。基因組學的研究從結構基因組學過渡到功能基因組學,利用結構基因組學的同存數據,充分發揮EST技術的優勢,將為大規模進行基因識別、克隆和表達分析提供空前的動力,為功能基因組的研究提供廣闊的空間。而在植物領域中,無論是模式植物擬南芥,還是以水稻為代表的農作物,其EST測序及分析正處於研究階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