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月刊》

《大西洋月刊》

《大西洋月刊》1857年創立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波士頓,是美國最受尊敬的雜誌之一。該月刊堅持無黨派、無偏見原則,對於任何事物採取一種超然、充滿智力性、幽默的、有藝術感的態度。它拒絕將自己置於任何派系中,但它將永遠會與擁戴自由、國家進步、榮譽這種信念的人在一起。

簡介

《大西洋月刊》是作為一種文學和文化評論雜誌而創立的。創刊之後得到了美國人民的讚譽並持續了一個多世紀之久。它幫助人們認識一些新的作家和詩人,幫助作家和詩人發表作品。它刊登一些著名作家對當代政治事件中關於廢除,教育和其他重大事件發表的評論。

 經歷了財務困難和一系列的所有權變動後,《大西洋月刊》變成了一個普通的社論雜誌。把目光集中在外交、政治、經濟、文化趨勢等方面,主要是針對“思想領導者”的目標客群。

創立背景

《大西洋月刊》 《大西洋月刊》

雜誌創辦的時間——1857年,正是美國社會動盪多變、各種思潮湧動的時代。南北方關於廢奴主義的辯論和鬥爭越來越白熱化,隨時有可能發生政治上的分裂;新的科學發現大大地撼動了人們的宗教信仰;成千上萬的移民從歐洲湧向美國。在思想界,經歷了歐洲啟蒙主義浪漫主義洗禮的知識分子們渴望擁有自己的,獨特的美國聲音。

愛默森在《美國學者》中寫道:“我們傾聽歐洲溫雅的文藝女神說話,已經聽得太久了”。在這篇被稱為美國知識界的《獨立宣言》里,他鼓勵美國知識界擺脫歐洲的影響,以獨立的姿態出現在美國大眾面前。《大西洋月刊》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發展史

1857年11月,第一期《大西洋月刊》出版,稱自己為“一本有關文學、政治、科學與藝術的雜誌”。

進入二十世紀,它在強烈關注政治與文化的同時,對於新興的技術思想同樣抱有濃厚的興趣。二戰後,它發表了探討原子能技術的文章,對於計算機帶來的人工智慧,它是最早予以評介的雜誌。

二十世紀初,它發表了伍德羅·威爾遜西奧多·羅斯福的重要政治論文;1960年代,馬丁·路德·金給它寄去“伯明罕監獄來信”的手稿…… 

在20世紀晚期和21世紀早期,《大西洋月刊》的主要功能是一個屬於保守黨而在政治上能與自由黨的《紐約客》相提並論的雜誌。它已從波士頓移址到美國華盛頓

2005年4月,《大西洋月刊》的編輯決定停止出版普通小說。

自2009年11月,總編是詹姆斯•班納特而出版商是Jay Lauf 。 

特色

它的特色文章在“政治科學”和“外交事務”領域。其有關書評和文化趨勢部分的文章也頗具特色。

在政治領域,《大西洋月刊》堅持無黨派、無偏見原則,但不管如何,人們都將確信它是美國理想的代言人。它會坦率地同任何人物與黨派傑出,但其觀點會超越狹隘地黨派與個人偏見。這種態度將是真理與持久繁榮根本。它拒絕將自己置於任何派系中,但它將永遠會與擁戴自由、國家進步、榮譽這種信念的人在一起。”

目的

《大西洋月刊》 《大西洋月刊》

《大西洋月刊》責任之一,即為公眾提供關於這個國家各個層面的深思熟慮的看法與觀點;同時還要記錄美國之外的事件;將那些遮遮掩掩、不為人知的大事揭示給應該了解這一切的小人物;從知性的角度去報導諸如婚姻、道德以及思想方面的重大事件、而非僅將其視作“新聞”;迴避“樂隊花車”般的熱鬧場景,把作者得出的結論傳達給那些需要了解的人。

美感是《大西洋月刊》的第二個目的。目的過多,對生活更優越、更完美的追求並不一定是實用的。但很多這樣的追求卻是為“人之為人”的意義。《大西洋月刊》之所以重要,因為它孕育了文學和精神的種子。對於眾多的小說作者與詩人而言,這樣的雜誌就是他們從無名小卒到鼎鼎大名之間的中轉站。

《大西洋月刊》在某種程度上是美國的餐桌。真正喜歡這本雜誌的人,是政治、商業與文化精英們,他們只是美國的“小眾”。這本雜誌肯定忽略了世界上很多事件,但是它的某些方面還是極具價值的。美國社會越來越巨大與專業化,為科學家、政治家、商人、作家、軍人、教士、學者所留空間愈來愈少。但在這本雜誌中,無論你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黑人還是白人,有信仰者還是無神論者,都可以聽到其他人在說些什麼。 

《大西洋月刊》還有一個與通才教育類似的目的。這種目的很難細緻描述,而見效也似乎相當緩慢。有人這樣評論通才教育:它即便是一無是處,至少也可以讓你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

評價

今天(2013年)的《大西洋月刊》已經成為美國最受尊敬的雜誌。它的發行量達到了47萬份,每期有120萬人在閱讀。是“美國國家雜誌獎”無法錯漏的名字。而伴隨著《大西洋月刊》的成長,美國文化與美國理想不但已經覺醒、甚至要成為一種霸權。

有關中國的文章

2013年3月14日文章:中國代溝為何愈演愈烈? 

中國年輕人因所謂的物質主義而飽受詬病,其實這仍是其父母奉為圭臬的價值觀體系。經歷過一切向錢看的年代後,在中國父母眼裡,最重要的並非專業地位或公共成就,而是金錢和安全。“我母親不理解我的工作,尤其是我掙不到‘外快’”,張君說,“上次回家過年時我堂兄也在,他是醫藥代表。母親不停地說‘你還不如和你堂兄一起做生意呢!他掙了那么多錢!”(作者詹姆斯帕爾默,王會聰譯)

2013年3月7日文章,《美國要想經濟強大,就必須支持中國》

對美國及整個世界經濟來說,中國經濟崩潰的後果是不堪構想的。中國經濟若大收縮,美國也難逃厄運,這意味著中國將減少購買美國國債,在中國蓬勃發展的通用汽車公司、耐克、肯德基和蘋果公司(蘋果公司在2012年第四季度收入從前年的40.8億美元到68.3億美元)收益明顯減少,從美國和亞洲等地公司進口高端產品的數量也會銳減。同時,這也意味著從中國進口的銅等原材料會減少,反過來將損害新興國家的經濟成長,而後者也是美國、亞洲和歐洲商品的主要市場。

2013年7月18日,《黑人在中國》

在1996年中國版旅行指南《孤獨星球》上,一個文本框中一些來自街頭採訪的話為人們提供了有趣的談資。據報導,一名中國女性說:“中國沒有種族歧視,因為中國沒有黑人。”一段時間內,這在留學生小圈子中成了一個笑話,因為在作者所在項目的50名學生中,他是唯一的一名黑人。

2013年7月12日,《烏魯木齊已成中亞中心城市》

新疆與西藏一起構成了中國的西北角,其首府烏魯木齊是一個沸騰的大城市,而且大概是上海和伊斯坦堡之間最具世界性的大都市。表面上,烏魯木齊像中國大多數二線工業城市一樣,但是,從這裡用漢語、維吾爾語、俄語、哈薩克語、吉爾吉斯語書寫的無數廣告、標語和商業布告來看,烏魯木齊並非普通的中國城市。事實上,它已經成為復興的中亞地區事實上的中心。

2013年7月16日,《小時代》對中國女性而言是嚴重倒退

我們完全猝不及防,就被這部明目張胆地炫耀財富、魅力和男權,表現“女性就想要這些”的電影驚呆了。其思想之低俗以及完全缺乏自知之明十分驚人,但也許又不那么令人意外。這似乎是現代中國城市社會全面物質化的產品。這部電影迎合的是男性對女性渴望的幻想,完全圍繞男性以及男性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東西,無論物質上還是身體上。電影表現了一種扭曲的男性自戀,以及一種渴望父權和控制女性身體及情緒的男性慾望,並將這些曲解為女性的渴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