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原文“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基本信息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意思:幹大事不用顧及小的禮節,講大禮節不用顧及小的責備。 大行:大的作為。細謹:小的謹慎。不辭:不怕。小讓:小的指責。

出處:《史記》中的項羽本紀。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

沛公在鴻門宴上出來後,項王派都尉陳平來叫沛公。沛公對樊噲說:“現在我出來,沒有來得及告辭,怎么辦?”樊噲說:“幹大事不必顧及小的禮節,講大節無須躲避小的責備,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砧板,而我們好比是魚是肉,還告辭乾什麼!”於是一行人離開那裡,讓張良留下來向項王致歉。

注釋

大行:幹大事,大的作為。顧:顧念,考慮。細謹:細微末節,小的謹慎。辭:拒絕。不辭:不躲避、不迴避。讓:責備。

譯文

譯文1:幹大事的人可以不考慮細微末節,行大禮不避小的責備。

譯文2:做大事的人不拘泥於小節,注重大禮節的人不在乎小的過失。

賞析

這是樊噲在鴻門宴上勸說劉邦的一句話。當時宴會上的形勢對劉邦極其不利,劉邦借上廁所之機準備逃走,但又擔心失了禮節,故樊噲勸說。劉邦也因生死存亡的時刻,也就顧不上什麼“細謹”、“小讓”。但今天我們應辯證地看待這一問題,要想乾出一番大的事業,對自己平時的一言一行等細微末節也應加以重視,小的過失要時常防範並及時改正,不斷完善自己,才能成就一番宏圖偉業。

作者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約在漢武帝元光、元朔年間,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

不久仕為郎中,成為漢武帝的侍衛和扈從,多次隨駕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曆》,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曆》,新曆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