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原響尾蛇

大草原響尾蛇

大草原響尾蛇(學名:Crotalus viridis viridis)體色呈淺綠色或淺紅色,具深色邊緣的斑塊。頭大,三角形,略扁,頸明顯,鼻眼之間有頰窩,是熱能的靈敏感受器,可用來測知周圍溫血動物的準確位置;上頜短而略高,前端著生1對長而彎曲的管狀毒牙和幾對後備毒牙,張口時能豎立,閉口時倒臥於口腔背部。頭背鱗片對稱,體粗壯,尾短。食各種小型脊椎動物,幼體兼食蚯蚓或節肢動物。卵胎生。尾末端具有一串角質環,為多次蛻皮後的殘存物,遇敵或急劇活動時迅速擺動,每秒可達40~60次,能長時間發出響聲。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大草原響尾蛇長度在50-180厘米。體表面顏色變化很大,範圍從淺到深褐色和橄欖灰色。腹側區通常是奶油色。背部圖案組成一些黑褐色斑點,中心通常是深色的花斑。尾部通常與背部具有同色的斑點並標有狹窄的黑圈。頭部三角形,略扁,頸明顯,鼻眼之間有頰窩,瞳孔豎棗核狀。頭背為對稱大鱗,肛鱗1枚,尾下鱗成對或單行。響尾蛇的響環像一串乾燥的中空串珠,搖動時響環會互相摩擦震動空器發出嘶嘶聲警告入侵者,剛孵出的幼響尾蛇尾部只有一個響環,響環會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脫皮慢慢增加,響環越長串發出的聲音也就越大,這也表示這隻響尾蛇的年紀越大,而還沒有響環的幼響尾蛇因為無法發出警告聲音,因此碰到入侵者都會毫無預警的發動攻擊。

生活習性

大草原響尾蛇吃小型哺乳動物和齧齒目的動物(如),地面築巢的鳥類,兩棲類,爬行動物包括蛇,它們會以毒素快速壓制獵物,而非緊壓。這些毒素可以令獵物立即痳痺或死亡。響尾蛇會跟蹤未被毒素壓制及嘗試逃走的獵物。它們的攻擊距離可以達身體長度的三分之二。
響尾蛇尾巴上由堅硬皮膚形成了一個角質輪。由這種角膜圍成了一個空腔,空腔內又用角質膜隔成兩個環狀空泡,也就是兩個空振器。當響尾蛇劇烈搖動自己尾巴時,在空泡內形成了一股氣流,隨著氣流一進一出來回振動,空泡就發出一陣陣溪流的水聲。響尾蛇用這種聲音引誘口渴的小動物,是它捕食的一種辦法。
大草原響尾蛇在早春和晚秋,天氣溫暖時,在白天進行狩獵。大草原響尾蛇既不能耐熱又不能耐寒,所以熱帶地區的種類已變為晝伏夜出,暑天時躲在各種隱蔽處(如地洞),冬天群集在石頭裂縫中休眠。響尾蛇皆為毒蛇,對人有危害。

生長繁殖

卵胎生,每產仔蛇多達8~15條。

分布範圍

分布於加拿大阿爾伯塔省,薩斯喀徹溫省南部,愛達荷州東部,蒙大拿州,美國北達科他州東部,南達科他州懷俄明州內布拉斯加州堪薩斯州科羅拉多州新墨西哥州東南部,俄克拉荷馬州和德克薩斯州西部,南下墨西哥科阿韋拉州北部和奇瓦瓦州西北部。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7年——低危(LC)。

相關知識

響尾蛇是管牙類毒蛇,是美洲大陸傷人較多的一種毒蛇。身體長1-1.5米,最長可達2米,身體是綠黃色的,背面有菱形的黑褐色的斑紋。響尾蛇是通過它尾部響環的振動發聲的,它的尾部每秒鐘擺動40-60次,發出的聲音,最響時30米以外也能聽見。它喜歡吃鼠類和野兔,也吃小鳥、蜥蜴和其他蛇類。冬天常常是成千上百條聚集在一起冬眠。
響尾蛇是產於新大陸的一類毒蛇,屬蝰蛇科響尾蛇亞科,大約有30種。它的特點是尾部搖動的時候,會發出尖銳的咔啦響聲。兩隻眼睛和鼻間有一個能感覺熱量的小頰窩。幫助它們追蹤獵物。尾部有一串角質的連鎖環,擺的時候靠這些連鎖環發出聲音。成年的響尾蛇尾巴有6—10塊連鎖環。
響尾蛇廣泛地分布在從加拿大到南美洲的新大陸。通常棲息在比較乾燥的地區。它們的身長差異很大。最小的是棲息在墨西哥的幾種,身長只有30厘米;最大的是菱背響尾蛇,可長達2.5米。有些種類的響尾蛇有橫向的斑帶,但大多數在比較淡的灰色、淡褐色等的基色上,都有黑色的菱形、六角形的大斑點。也有些呈現出各種各樣橙色、桃紅色、紅色或者綠色的圖案,根據顏色來鑑別它們的種類往往比較困難。
大多數種類的響尾蛇食小的動物,特別是齧齒動物。年幼的體型較小的響尾蛇主要食蜥蜴。像其他蛇類一樣,響尾蛇也不能適應過冷或過熱的環境。在很熱的地區,它們會變成夜行性動物,白天則躲在有庇護處避署。冬天在岩石的縫隙和斜坡上找地方冬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