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古代中國對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的稱呼]

大秦[古代中國對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的稱呼]

大秦是古代中國對羅馬帝國及近東地區的稱呼。古時中國似乎從未直接到達羅馬,最接近的大概是生於東漢時期的班超與甘英。班超於公元97年率領70,000士兵到達裏海,並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而甘英最遠到達地中海西岸,準備渡海去羅馬帝國的首都時,被安息人阻止。隨著公元前2世紀絲綢之路的開通,加速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而羅馬正位於貿易路線上的終點,當時的中國把它命名為“大秦”。《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國一名廣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地方數千里,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以石為城郭。列置郵亭,皆堊塈之。有松柏諸木百草。”《後漢書·西域傳》亦記載了當時羅馬的政治、風貌及特產:“其王無有常人,皆簡立賢者。國中災異及風雨不時,輒廢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基本信息

文獻記載

明朝《三才圖會》中的四海華夷總圖明朝《三才圖會》中的四海華夷總圖
以下為《後漢書·西域傳》有關“大秦”的記載:
“大秦國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地方數千里,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以石為城郭。列置郵亭,皆堊塈之。有松柏諸木百草。”
後漢書·西域傳》亦記載了當時羅馬的政治、風貌及特產:
“其王無有常人,皆簡立賢者。國中災異及風雨不時,輒廢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刺金縷繡,織成金縷罽、雜色綾。作黃金塗、火浣布。”
晉書》記載,大秦國一名犁鞬,在西海之西,其地東西南北各數千里。有城邑,其城周回百餘里。屋宇皆以珊瑚為梲栭,琉璃為牆壁,水精為柱礎。其王有五宮,其宮相去各十里,每旦於一宮聽事,終而復始。若國有災異,輒更立賢人,放其舊王,被放者亦不敢怨。有官曹簿領,而文字習胡,亦有白蓋小車、旌旗之屬,及郵驛制置,一如中州。其人長大,貌類中國人而胡服。其土多出金玉寶物、明珠、大貝,有夜光璧、駭雞犀及火浣布,又能刺金縷繡及積錦縷罽。以金銀為錢,銀錢十當金錢之一。安息、天竺人與之交市于海中,其利百倍。鄰國使到者,輒廩以金錢。途經大海,海水鹹苦不可食,商客往來皆齎三歲糧,是以至者稀少。
漢時都護班超遣掾甘英使其國,入海,船人曰:“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懷。若漢使不戀父母妻子者,可入。”英不能渡。武帝太康中,其王遣使貢獻。
《北史·卷九十七·列傳第八十五·西域》
條支國,在安息西,去代二萬九千四百里。
大秦國,一名黎軒,都安都城,從條支西渡海曲一萬里,去代三萬九千四百里。其海滂出,猶渤海也,而東西與渤海相望,蓋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兩海之間。其地平正,人居星布。其王都城分為五城,各方五里,周六十里。王居中城,城置八臣,以主四方。而王城亦置八臣,分主四城。若謀國事及四方有不決者,則四城之臣,集議王所,王自聽之,然後施行。王三年一出觀風化。人有冤枉詣王訴訟者,當方之臣,小則讓責,大則黜退,令其舉賢人以代之。其人端正長大,衣服、車旗,擬儀中國,故外域謂之大秦。其土宜五穀、、麻,人務蠶、田。多璆琳、琅玕、神龜、白馬朱鬛、明珠、夜光璧。東南通交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異物。
大秦西海水之西有河,河西南流。河西有南北山,山西有赤水,西有白玉山,玉山西有西王母山,玉為堂室雲。從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萬餘里。於彼國觀日月星辰,無異中國,而前史云:條支西行百里,日入處,失之遠矣。
大秦之秦朝”chinees“俚語:chinee中國人。以“大秦”一詞代表羅馬的習慣直至16世紀末仍然存在,例如在《三才圖會》中的一幅地圖上亦可看見“大秦”這一地方。

地理位置

自從張騫走進西域,商賈們也開始遠出中東、近東,3世紀成書的《魏略》率先記載了一個“大秦國”,其云:“大秦國一號犁靬,在安息、條支西大海之西,從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風利二月到,風遲或一歲,無風或三歲。其國在海西,故俗謂之海西。”大秦所臨的“西海”如此遼闊和奇幻,就有許多學者說“大秦是羅馬”了。究其實,西海是西域諸國正西的裏海,因此大秦國應該是在南高加索一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