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留村

大留村

位於山東省即墨市龍山街道,2005年,共有居民630戶,人口2143人,所轄面積240公頃。全村經濟總收入4657萬元,另有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石橫鎮大留村。

基本信息

1、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石橫鎮大留村

大留村位於鎮政府東北端7.5公里處,地理座標為北緯36°14′,東經116°34′,北與平陰縣安城鄉接壤,東與湖屯李家寨、古莊相鄰,是鎮的歷史古村之一。

關於該村的由來,主要是根據《張氏家譜》中的記載:“吾祖系出西魯之洪桐,其來舊矣,自洪武定天下,吾始祖奉令甲遷至平陰東鄉,又緣祖封留侯,為了紀念先祖逐取居住地為大留莊。”根據前幾年省史志辦副主任譚玉德同志的分析,張氏族譜中所言其祖封留侯就是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又據《史記、留侯世家》中載:張良是漢朝歷史上寥寥幾個被皇封的留侯之一。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專門還為張良寫了一篇《留侯論》,高度讚揚了張良的才智及其偉大的一生。可見大留村張氏的祖先確實就是漢留侯張良,大留的由來於留侯張良。歷盡小滄桑,風回輪轉,這裡人傑地靈,世代出了很多大官,為借留侯之光,外方人都陸續前來定居,使該村逐漸成為歷史大村,人口多時該村曾達到近七千人,按照方位又分為了南大留、北大留兩個行政村,1948年前為平陰縣管轄。1948年劃歸肥城縣石橫區,歷史上曾多次作為鄉鎮政權駐地,是古官官道必經之處。大留村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明清時在朝為官的知名人士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明正德年間的河募稅課大使張守仁,清雍正武舉千總張元戒、清督察院布政官兼司寇王功成,兗州知府王瑛、文學家張縝、書法家張繼業、張嗣宗,女詩人張淑惠、舉人張希曾、武將張世蒙、張衍謨等,著名古蹟有北漢墓群,上世紀七十年代修大寨田時,出土過大量文物,現寄放在泰安市博物館和肥城文管所內。還有曾風靡“南京到北京誰不知大留大古松”的美麗傳說,不幸的是這棵古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因修建糧庫被石灰燒死後毀壞,關帝廟等古蹟也在文革中消失。 現在大留村因礦區採煤塌陷,兩個行政村6800名農民集體搬遷到鎮政府南三公里的新居民樓,過上了城裡人一樣的日子,大留村開始新的生活,這個歷史古村在新的起點上將建設的更加美好。[1]

2、山東省即墨市龍山街道大留村

村莊由來

明朝初年,周氏先人安住由河南遷居此地。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9年),中山王徐達之子魏國公徐輝祖奉命建鰲山衛,因周安住與其父友好,遂便道訪周,並贈與田地數頃。因周氏內外親戚先後來此居住,故稱留村。“留”字當有紀念徐在此地淹留的含義。小留村形成後,改稱大留村。

村委會村委會

政區人口

該村位於山東省即墨市區東部,距即墨市城區中心3公里,屬龍山街道辦事處。藍鰲路從村中橫穿而過,鶴山路位於村北1公里向東西延伸,青煙一級路在村西2公里縱貫南北。2005年,共有居民630戶,人口2143人。所轄面積240公頃。

經濟狀況

招商引資是該村經濟發展的重點,截止到2005年,全村形成了針織、服裝、床子、鑄造等多元化經濟發展的模式,共有個體私營企業20餘家,其中引進台灣、韓國、日本等外資企業5家,內資企業6家。200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4657萬元,人均收入7007元。

旅遊景點

位於該村東南的小龍山,是一座充滿神話色彩的名山。山頂有一座光緒皇帝封的“九江王”黑龍王的神廟。殿門正中懸掛著清代慈禧太后親書“澤周壯武”的匾額。廟院中有一14.8米深的自然水井,井中之水清澈甘潤,常年不枯。因在山頂而稱為“天井”,又稱“龍池”。“龍池”非人工鑿成,也不是傳說中小龍抓出的,而是遠古火山爆發導致地殼變動而形成的自然景觀。小龍山是即墨的主要旅遊景點之一。

社會事業

1985年,該村劃出60畝地,做為樓房區,統一規劃建設新村。1988年到2005年,村共投資220萬元整修街道,漿砌排水溝,並對所有街道進行了硬化、綠化、美化、亮化。1992年,投資15萬元,打自來水井,鋪設自來水管道,全村村民吃上了自來水。2004年,投資50萬元對全村自來水管道進行更換。2005年,投資10萬元按青島市示範幼稚園標準,對幼稚園進行了整修、改造;新建集貿市場一處,沿藍鰲路建起了商業一條街;街道上設立了垃圾池,成立了專門保潔隊伍。截止到2005年,全村有92%的居民擁有彩電、冰櫃等家用電器,機車成為代步工具;電話、手機通訊工具已經普及;有線電視入戶率達85%。2002年,全村居民均參加了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投保額21400元。

截止到2005年,該村連續7年被評為青島市文明村莊標兵,2005年被評為山東省文明村莊。

民主法治示範村

該村積極參與“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活動,堅持把推行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作為推進依法治村工作的關鍵環節來抓,不斷健全和完善村民代表會、村民代表議事會和村民大會制度,加強領導,強化措施,使“民主法治示範村”創建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規範化的管理軌道,有力的促進了村莊的全面發展,2008年獲山東省“民主法治示範村”稱號[2][3][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