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海天鏡閣

天鏡閣坐落在洱海東岸、金梭島北面的羅荃半島上。 觀音閣,因地勢十分險要,有“山環吞海,澄然如鏡”的景色,也叫天鏡閣。 1996年,有關部門在羅荃塔的遺址前重建了雄偉的天鏡閣,重現當年天鏡閣和羅荃塔的景觀。

天鏡閣坐落在洱海東岸、金梭島北面的羅荃半島上。這個半島是玉案山向南延伸的余脈。南詔晚期,這裡曾經是洱海邊莊嚴肅穆的佛教勝地。直到現在,這裡還流傳著許多富有神秘色彩的密宗神話。 據史志記載,羅荃半島上在南詔時就修建了成三足鼎立的一寺一閣和一塔。寺就是羅荃寺,寺址在半島東面臨海的坡谷里;閣就是觀音閣;塔叫羅荃塔,曾聳立在觀音閣北面的山脊上。傳說,古時候有個惡魔羅剎霸占了大理壩子,專吃人腦和人眼。後來羅剎被觀音制服,但是他的一夥嘍羅還藏在洱海東岸的崖洞裡,興風作浪,經常掀翻來往船隻。有位叫道安的神僧在半島上建起羅荃寺,從此風平浪靜,因此寺里的僧人就稱他為羅荃法師。羅荃法師神通廣大,念幾句咒語,就能把太陽拴住三天三夜不落。羅荃寺後來毀壞了,近年來村民捐資修建的羅荃寺大殿,規模已遠不如當年了。
觀音閣,因地勢十分險要,有“山環吞海,澄然如鏡”的景色,也叫天鏡閣。元代有位宣慰史(傳送政令的官員)叫李京的游天鏡閣後寫下了“銀山殿閣天中見,黑水帆檣鏡里過”的名句。天鏡閣是過去洱海四大名閣之一。這四大名閣,除觀音閣(天鏡閣)外,在洱海西岸才村的叫浩然閣,在洱海南岸團山的叫珠海閣,在洱海北岸江尾的叫水月閣。四閣遙相呼應,構成洱海一組完整的景點。觀音閣毀於明初。現在我們見到的觀音閣是後來修建的兩層樓閣,裡面供奉觀音菩薩。
觀音閣不遠處的海上有一塊暗礁,民間稱它為定海樁。據記載,南詔王鳳伽異曾讓人在石上刻了“國門在此”幾個大字。這塊礁石也就是白族民間傳說《望夫雲》中的石騾子。傳說 ,南詔公主與獵人相戀私奔到蒼山上,羅荃法師使法術降下暴雪想凍死這對情人。獵人為了禦寒,飛到羅荃寺盜八寶袈裟,結果被法師打入海底變成石騾子;公主則精氣化成望夫雲,常在蒼山玉局峰頂出現。這時洱海就掀起狂風惡浪,從海底吹現出公主的情人石騾。現在這塊礁石已露出水面,被船家當作航標。
1996年,有關部門在羅荃塔的遺址前重建了雄偉的天鏡閣,重現當年天鏡閣和羅荃塔的景觀。這座新建的閣樓,共三層,高22米,具有原天鏡閣和羅荃塔登高遠眺的寬闊視野。遊客從洱海遊艇登岸,然後拾級而上,經觀音閣、石坊、小亭,即可到達天鏡閣前。閣頂檐口懸掛有黑底金字匾,上書“天鏡閣”三字出自我國現代著名書法家李鐸之手;第一層欄柱上 懸掛有著名書畫家錢君陶錄自李京詩句的楹聯。這座閣,已非歷史上的天鏡閣所能比擬了。
古人留下許多吟詠天鏡閣的詩篇,名句不少,如“檻外千峰插海波”,“更上一層天欲近 ”,“水圍三面照蒼穹”,“海面仍開鏡里天”,“西望銀蒼如畫稿”等等,用它們來表達登上這座高聳雲天的天鏡閣的感覺,是很貼切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