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演村

大演村

大演村,地名,多義詞,一是指福建省泉州南安市蓬華鎮大演村,二是指福建省泉州安溪縣金谷鎮大演村。

基本信息

福建省泉州南安市蓬華鎮大演村

大演村,蓬華鎮政府西北11公里處。以主要的自然村大演村而得名。民國年間屬蓬華鄉大路保,解放初為華美大演村,公社化時為大演大隊,1984年為蓬華鄉大演村委會,1991年改稱為蓬華鎮大演村委會。
大演村村委會設在大演。有大

演、尾厝、嶺腳、水尾、岩內5個自然村。有10個村民小組,村民321戶1844人。聚落在棋山東麓丘陵山谷間,呈方形分布。有耕地870畝,山地5107畝。主種水稻、甘薯、甘蔗等。林果有松木、杉木、桃李、油柿、龍眼、荔枝等。有水電站2座、國小一所。鄉村公路東接詩蓬公路,南接安溪縣城。在南安市蓬華鎮,清朝末期流傳著這樣的說法:“有大演富,就沒有大演厝。”這裡的大演厝,指的便是蓬華鎮大演村里那十幾座歷史悠久的洪氏古典建築民房。這些建築群中,有歷史悠久的洪氏祖厝,有曾任台灣嘉義縣儒學教諭、代理縣令的清朝舉人洪廷珍故居,有石雕、磚雕、木雕藝術而成為“三絕”的“中憲第”,還有以磚雕、壁畫、文人題刻突出文化內涵著稱的新安堂…… 相傳,大演村洪姓始祖於明永樂年間從華美村分居於此。清代,隨著族人移居台灣、移民南洋,經商香港、廈門等地,經濟發展迅速,便先後在村莊內興建富有特色的古建築群。至今保存下來的這些古厝,便成了閩南與台灣、香港、東南亞等地區文化交流的見證。
2007年4月,南安市蓬華鎮大演村委會向南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提交了一份報告,申請將大演村古建築群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祖先拓荒孕育風水寶地
據大演村洪輝茂、洪安份等人介紹,很早以前村裡有十幾個姓氏,直到明正統年間,洪氏家族的洪法顯因其外婆居住於此,便搬到了這裡來,以養鴨為生。洪法顯每天辛苦放養鴨群,晚上就住在鴨棚旁邊看管鴨子,早上起來第一件事便到鴨棚去看鴨子是否生了鴨蛋。
終於有一天,洪法顯進入鴨棚後,看到地上白花花地鋪滿了鴨蛋,他異常興奮,連忙彎腰撿蛋。可撿著撿著,洪法顯發現有點不對勁:他總共養了32隻鴨子,可撿到的鴨蛋似乎並不止32顆。於是他把撿回來的鴨蛋數了一遍又一遍,竟然是64顆!也就是說每隻鴨子都生了兩顆蛋!洪法顯高興之餘,認定此處乃風水寶地,便在養鴨的地方蓋起了一座房子,這就是大演村洪氏家族的祖厝。
幾經風雨,當年的鴨棚已經沒有了,只在屋子旁邊當年洪法顯居住的地方留下了一塊石頭以示紀念。後人在原址建了一世祖厝。又在旁邊建了二世祖厝,在廳堂上掛一塊牌匾,上書“圍內祖宇”。據老人們介紹,該厝為皇宮式建築,但面積並不大,只有兩進,因為曾有風水先生稱,當時房子前面是一片肥沃的梯田,“前水旺則人丁旺”,於是洪家人便在房子門前築了一道圍牆,此後,洪氏家族便越加興旺發達起來,便有了“圍內祖宇”之說。洪氏祖厝也因時間關係而顯得有點老舊,但整齊規則的紅磚外牆經風雨洗刷仍紅艷如初,底部的石塊也仍然平整牢固,好像在對世人訴說其閱盡人間的滄桑……
精美的磚雕和石雕
後人奮鬥成就百年輝煌
村裡的老人無不自豪地介紹說,這裡原先是人跡稀少,森林茂密,野獸出沒的地方,是經過幾百年多代人的奮鬥慢慢發展起來。其中最關鍵的是這裡的人重教育、重商,有一股強烈的向外開拓的精神。
古時開辦了多所家族私塾,“讀書之聲,村頭村尾相聞”。因此在交通不便、信息不暢的農耕時代,他們就走出大山,遠涉重洋,經商足跡遍及廈門、香港、台灣和東南亞各國。他們經商致富不忘本,回鄉建起了一座座精雕細琢的古大厝。村莊也因為有了巨大的演變,村名就叫“大演”。
這裡地方雖小,但人才輩出。最值得村民驕傲的是歷史上出了文武兩舉人。武舉人是明末清初的洪應苞,官至參將加三級;文舉人是清朝同治年間的洪廷珍。
這裡的華僑愛國愛鄉。洪啟讀,馬來西亞洪氏公會創會會長,抗戰期間任馬來西亞福建商會會長,積極為祖國抗日籌款募捐;洪氏公會老會長洪懷才,現仍為家鄉事業來回奔波。還有許多“三胞”回國投資,情系家鄉公益事業。
舉人參與發展台灣教育
在大演村古建築群中,有一座名為“鰲騰堂”的古厝,又稱“東山厝”,是清代舉人洪廷珍故居,是由其父、叔等人在廈門經商發達後約於1825年前回鄉建的,已列為福建省的涉台歷史遺蹟。
該厝三落兩外戶,典型的閩南古民居,建於清嘉慶末年,民國初期遭流兵燒毀後重建。它順山勢而建,氣勢恢弘,建築與地形和諧統一,如坐擁“金交椅”,充分體現了古人高超的建築藝術。
根據《蓬島洪氏族譜》記載,洪廷珍生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諱如璧,字致圓,號錦亭。同治元年(1862年),洪廷珍考中了福建第二十七名舉人,是當時洪氏家族的第一個文舉人。當時,由於閩台特殊的淵源關係,根據清代《吏部則例》規定,台灣府的教育行政官員一般先從泉州府挑選調補,如果人數不夠或資格不符,再從福建省內選擇。因此,洪廷珍被委任為台灣府嘉義縣儒學教諭。當時,嘉義知縣玩忽職守,巡撫丁日昌按律將其撤職查辦。同時,委任洪廷珍代理嘉義縣令。不久,洪廷珍調任台灣縣儒學教諭,為台灣地區的教育做出了貢獻。
為了紀念洪廷珍,至今祖厝里仍懸掛著當年洪廷珍中舉人時被授予的“文魁”匾額。
人工抬石鑄造精美雕刻
大演村古建築群里,不僅流傳有獻身台灣教育的佳話,還保存了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等藝術作品。
一座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瑞義堂”,又稱“同記厝”,位於村莊西北面,始建於道光年間(約1828年),因肇基祖洪江淮受封中憲大夫,故又稱“中憲第”。“中憲第”匾額原掛於大門之上,可惜“文革”期間被毀。其為三落兩外戶“曰”字形結構,整座建築大小房間46間、廳堂9個,紅磚鋪地,8個天井,石板條鋪成;磚石木混合構築。石柱大門刻有兩副對聯,至今清晰可見。石雕門面,左右兩側均是泥塑雕屋檐,磚雕牆面,大門口前埕皆是石板條鋪成,檐角都是原始森林杉木,至今仍紅得發紫。正廳屋架採用雞疊斗,木雕加彩金大漆,廳中神龕及格堵板均是木雕圖案鑲嵌而成,所有大木柱均有膠漆布聯對,歷歷在目。
據村裡的老人介紹,當年村里沒有建造屋子的青石板、石灰、紅磚,那些建築材料先用船從泉州、南安、安溪等地順晉江西溪運到安溪金谷渡口,再由村民從11公里多遠的安溪金谷用肩挑過來,或多人合抬過來的,11公里多的崎嶇山路不知花費了多少人工物力,一塊長4米多的青石板,由16個人抬,需花兩天時間才能到達。交通不便大演村的古建築與交通便利的沿海地方的古建築比較,有其獨特的魅力,在某種意義上顯得珍貴與難得。
而在這座古厝里,還有一個“撒泡尿賺了13萬6”的有趣故事:當年中憲大夫的兒子洪維藩,因軍功被閩浙總督左宗棠“委駐香港管理文報局務”,後在香港做生意。有一次正與客商談一宗生意,時值該商品價格暴漲但不知詳情,客商一開口說給13萬6千兩的白銀,洪維藩心裡已認可,但突然想小便,對方因是熟客,也不避諱,就到旁邊的便桶小便,洪維藩尿完時,習慣性地抖了一下身子,結果對方以為他嫌價格低,便一咬牙說:“再給你一個13萬6!”洪維藩這么撒了一泡尿,就多賺了13萬6的白銀,並將其中一部分用於家鄉建設,被後人傳為奇談。
歷經風雨古厝急需保護
大演位於南安、安溪、永春三縣交界處,四面環山,古時候交通極為不便。除了上面所說的幾座古厝,大演村古建築群里還有福林堂、美新堂、新安堂、興文堂等規模完整、富有特色的古厝。同時還包括:龍仙宮,宮裡保存清代光緒年間的大銅鐘;石拱橋,建於明朝,完全用巨石乾砌而成,建築技術令人嘆服,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橋欄上保留的倒置石獅雕像,較為罕見。
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老化加上“文革”期間人為毀壞,以及盜竊行為,古厝漸漸顯露出生存的危機。儘管有不少熱心人士出資出力進行維護,但總無法回復到當年的輝煌。
老人介紹說,原來村裡有兩座規模宏大的土樓和多座精緻的書塾(書房)都先後消失了。如果沒有人介紹,村里很多年輕人已經不了解洪氏古建築的歷史和文化,也就不懂得珍惜先人留下的寶貴財富。
如今,大演村現有人口2000餘人,而移居南洋的華僑多達5000多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等地,海外族人每次回鄉,都要去瞻仰一下祖先留下來的古厝,在那裡體味歷史、感受家鄉之情。大演村古建築群,也因此成為維繫海內外鄉親的重要精神紐帶,具有特殊的文化價值。
老人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重視古建築群的存在,保護這一歷史文化遺產,不要讓古厝空有其名,最終消失在人們的記憶里。

福建省泉州安溪縣金谷鎮大演村

地處在金谷鎮政府駐地西北5公里處,清溪左畔,海拔98米。村委會設在大演,轄4個自然村。清溪淵港段西岸有躍鯉亭。村民主要為洪、楊、黃、鄭、江姓。
安溪縣金谷鎮大演村概貌
大演村系泉州市安溪縣金谷鎮行政村之一,省道307公路從村中穿過,東邊與淵兜村相鄰,西邊與洋內村相鄰,南邊與元口村相鄰,北邊與湖頭鎮雲林村相鄰,距縣城25公里左右,現全村人口有1440多人,350戶,三個自然角落,12個村民小組,全村擁有山地面積1900畝,田地750畝左右。
在清代時間,古民建造兩座寺廟,經村民整修後,景觀豐富,風雅別致。
美麗西溪把大演村劃分為三個自然角落。西溪兩岸有豐富優質土壤,是村民發展種黃金桂和鐵觀音,本村的黃金桂茶葉暢銷整個市場,是村民發展經濟的來源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