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12帝

大清12帝

《大清12帝》正說了大清帝國的歷史,再現了清朝的興衰昌亡。《大清12帝》講述了大清十二帝的歷史,對中國重要的歷史事件進行了細緻入微的介紹,讓讀者對中國清代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大清12帝》作者范勝利,1947年生,山西省新絳縣人,現居北京。山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高級教師。業餘從事文學創作及歷史研究,好吟詠,擅制聯,發表小說、詩歌、散文等百萬餘字,有詩文集《聽雪集》、長篇歷史專著《大明十六帝》出版,其楹聯作品多次在全國大賽及央視征聯、央視春晚征聯中獲獎。現為中國寫作學會理事,中國楹聯學會、詩詞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第九屆人大代表。

圖書目錄

自序

大清十二帝世系圖

楔子——華夷之戰五千年

一代天驕興建州——清太祖努爾哈赤

滿洲的來歷)

(古勒城之戰)

(十三副遺甲起兵)

(擊退九部聯軍)

(建立八旗制度)

(建立後金,誓師伐明)

(薩爾滸之役)

(滅掉葉赫

(遼瀋之役)

(廣寧之戰)

(遷都瀋陽)

(兵敗寧遠)

(覺華島之戰)

(努爾哈赤之死)

武功文治創皇清——清太宗皇太極

(進攻朝鮮)

(寧錦之戰)

(孔有德、耿仲明投降滿洲)

(突襲北京)

(征討察哈爾)

(大凌河之戰)

(三征察哈爾)

(建立大清)

(再伐朝鮮)

(屢擾明境)

(松錦大捷)

(洪承疇降清)

(_一代英主之死)

定鼎燕京成大統——清世祖福臨

(福臨登基)

(闖王進京)

(吳三桂降清)

(山海關大戰)

(多爾袞進京)

(順治遷都)

(剿滅闖獻)

(平定江南)

(多爾袞之薨)

(追擊桂王)

(鄭成功光復台灣)

(福臨之崩)

千古聖明唯此皇——清聖祖玄燁

(追殺永曆帝)

(智除鰲拜

(平定三藩

(收復台灣)

(尼布楚條約)

(三征噶爾丹)

(南下西巡)

(兩廢太子)

(平定西藏)

(玄燁之崩)

為政嚴明臻大治——清世宗胤稹

(雍正即位)

(密建皇儲)

(平定青海)

(逼死兄弟)

(誅殺功臣)

(大興文字獄)

(征討準噶爾)

(十年平苗)

(雍正新政)

(胤稹暴亡)

帝祚綿長是壽皇——清高祖弘曆

(平定苗疆)

(興建圓明園

(征剿金川)

(巡幸江南)

(兩征準噶爾)

(平定回疆)

(征服緬甸)

(再征金川)

(平靖台灣)

(征服安南)

(兩降廓爾喀)

(盛世修文)

(大興文字獄)

(弘曆禪位)

除奸平亂守乾坤——清仁宗顒琰

(鎮壓白蓮教)

(誅殺和坤)

(平靖海疆)

(紫禁城變亂)

嘉慶仁政

(顒琰之崩)

 ……

恥結南京城下盟——清宣宗旻寧

外患內憂北狩亡——清文宗奕詝

掛個虛名做帝王——清穆宗載淳

殘陽如血照瀛台——清德宗載湉

三道詔書遜大清——清遜帝溥儀

序言

三年前,拙作《大明十六帝》出版問世。有位博雅的學者評此書是“史學與文學的結晶,有可讀性,充滿誘惑力,而令人愛不釋卷”。另有朋友說真沒想到我會去寫長篇歷史題材。筆者畢業於大學中文系,除教書外,一輩子寄情於筆墨間,耕耘於文田中,凡編小說、著散文、寫詩歌、撰對聯、吟詩、填詞、作賦、制燈謎等均有涉獵,對於文學我可是愛得狂熱,並頗有小績微名。但很少有人知曉我對史學更情有獨鍾,老實說我醉心於史學已有40年之久,曾欲通讀二十四史,結果力竭作罷,最終選擇了研究明史與清史,至今少說也有30年。這兩年,退休在家,優遊歲月,或把酒揮毫,吟詩撰對,或遊山玩水,賞月聽濤,好不逍遙。忽一日,良心發現:研究歷史多年,竟無片紙隻字問世,真是大愧於心。此念一出,寢食不安。於是逼著自己寫出了《大明十六帝》,算是對良心有個交代。書生之迂腐由此可見。豈料此書付之梨棗,喝彩之聲不絕,實出意外,誠慰我心。古人云:知恥而後進,確為至理。《大明十六帝》的成功,激發了我的創作熾情,欲罷不能。許多朋友鼓勵我再寫清朝皇帝,激情更增。於是又寫出這部《大清十二帝》。這書寫得好苦,因為寫作期間,患白內障等病,焦躁萬分,文思恍惚,又輟寫半年,最終成篇。為此寫了一首七律:
清皇寫罷不尋常,付梓名山已斷腸。
兩載苦煎燈燭淚,一池墨盡史乘香。
翻書只見斑斑血,擲筆猶思字字傷。
記得病時狼狽狀,至今掩卷哭文章。
孔子日: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史學與文學相結合,方能成為史學經典。以優雅的文筆敘寫生動的歷史,我是努力做的,但願本書再獲嘉評。有人說歷史是什麼玩意兒,我可不敢出此驚駭之語。歷史是博大精深的、莊重嚴肅的、豐富多彩的、波瀾壯闊的,我非常尊崇歷史。簡言之,歷史是在逝去的歲月中昔人創造的事。這些人與事都反映那個已逝歲月的特徵。編撰成典籍,是為史書。今天我們翻閱史書,那個時代正、反兩方面的人與事都呈現在眼前:正義與邪惡、黑暗與光明、戰爭與和平、英雄與豎子、君子與小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平民百姓等,與現實發生共鳴,均產生心靈的感動,甚至震撼。我們研究或反思歷史,從而得到教益,或資政、或警世、或為官、或做人,均大有好處,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是歷史獨有的功能,豈其他學科所能及!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有5000年文字記錄的、連續不斷的完整歷史,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不能望其項背,唯有驚嘆而已。因為中國歷代政府有個極好的習慣,前代消亡,後代主動地、很負責任地為前代修史,薪火相傳,絕無間斷,是為正史。為前代修史,便無許多顧慮、忌憚,能較客觀地敘寫史書,這比當代人寫當代史,真實得多,確為好傳統。還有許多文人,也有修史的興趣,於是產生野史。正野互映,便是卷帙浩繁、博大精深的中國史。中國古代的修史者,大多有極佳的職業道德或良心,秉筆直書,一絲不苟,不溢美,不隱惡,強權威逼下,即使利刃加頸,決不妄改一字。如孔丘、董狐、史魚、司馬遷等都是,令人萬世景仰。所以古代史書均有可信度,大可採用。然而不幸的是,由於各種原因,我們現今看到的一些史書,真實性大打折扣。在某種歷史觀的指導下,這類史書以偏概全,將豐富多彩的歷史,一刀切割,形成一邊倒的、乏味的史書。如此古代社會的帝王將相、文人志士,沒有一個好人,更無功績可談,只剩下李時珍、黃道婆等非政治專業人氏和幾個起義首領了,如此中國還有歷史嗎?能起到資政、警世、教人的作用嗎?因為階級性不能概括複雜的人類社會的性質與歷史。莊嚴的歷史,不能像胡適所說,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而許多史書,確有修正的必要。鑒於上述論說,我寫《大清十二帝》,除警世、資政、教人外,尚有對某些史書的反思。這本書力求做到給“歷史小姑娘”不塗脂搽粉,不潑污抹黑,寫出一個素顏本色的小姑娘。至於,本書寫作技法,筆者很自信,不是自詡,確有不同凡響之處。讀者看就是了,不再喋喋聒噪。此書出版得到張生誠先生、支振義先生的熱忱支持,謹表謝意。是為序。
辛卯年杏月吉日於北京謹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