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七年

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七年

《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七年》一書,以生動的筆觸描述了明代崇禎朝17年的風風雨雨,從中揭示出導致明王朝滅亡悲劇之不可避免的原因。該書突破單純“事件史”的寫法,以人為本,著重描寫人的命運;以皇帝、官僚個人的悲劇來透視王朝滅亡的悲劇,並由此展示時代的悲劇,給人一種明晰和清新的感覺。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樊樹志,1937年生。籍貫遼寧瀋陽,出生地浙江湖州。1957年由浙江杭高(杭州一中)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1962年留校任教。現為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專家組成員。專攻明清史、中國土地關係史、江南地區史,尤以江南市鎮研究蜚聲史壇。

代表作有:《中國封建土地關係發展史》(1988年)、《明清江南市鎮探微》(1990年)、《萬曆傳》(l994年)、《崇禎傳》(1997年)、《國史概要》(1998年)、《晚明史》(2003年)。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六十餘篇,其中發表於日本四篇、韓國一篇。

目錄

引言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的子夜,即十九日的凌晨即將來臨之前,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進入北京外城、內城,逼近皇城。千鈞一髮之際,走投無路的朱由檢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即景山)自縊身亡。他的死,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老祖宗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的明朝,在這一年(1644)宣告壽終正寢。

崇禎元年:一個驚心動魄的精彩開局

朱由校即位時虛度十六歲,父親雖然是皇太子,卻連遭厄運,作為皇長孫的他,當然沒有可能接受良好的“豫教”——執政前的系統訓練,學識才幹比父親大為遜色,說他不學無術,似乎也毫不為過。明清史專家孟森說,朱由校是一個“至愚至昧之童蒙”——愚蠢之極蒙昧之極的兒童。傳記文學專家朱東潤說得更加徹底:朱由校是朱常洛的“文盲兒子”,“一字不識,不知國事”。

1.朱由檢受命於危難之際

從朱常洛到朱由校

魏忠賢與奉聖夫人客氏

魏忠賢與閹黨專政

魏忠賢個人崇拜運動

朱由校的絕嗣

兄終弟及,朱由檢繼位

2.不動聲色,逐元兇處奸黨

大智若愚,繼續優容魏、客

輿論的逐步升級

“許太監魏忠賢引疾辭爵!”

魏忠賢之死

3.清查閹黨,除惡務盡

追究魏忠賢、客氏及五虎、五彪的罪狀

清查閹黨逆案

銷毀篡改歷史的《三朝要典》

公布閹黨逆案名單

急於解決的遼東心腹大患

——毛文龍與袁崇煥的悲劇

從此以後,遼東就成了明朝的心腹之患。總兵張承胤率軍前去增援,被後金主力部隊全殲。四天后,努爾哈赤派人送來一紙文書,聲稱為“七大恨”而發兵,要求明朝派代表前往談判。代理兵部尚書薛三才感到對方來者不善,馬上向皇帝報告,遼東事務已經到了“不忍言”的地步。

1.袁崇煥督師遼東

後金的興起與遼東的形勢

寧遠大捷

應召提出平遼方略

欽差出鎮行邊督師

2.同室操戈:毛文龍之死

毛文龍其人其事

“將江山而快私忿,操戈矛於同室”

先斬後奏,袁崇煥處死毛文龍

青史憑誰定是非

3.己巳之變與袁崇煥的悲劇

己巳之變

袁崇煥被捕入獄

袁崇煥之死

難以應付的中原民變

——楊鶴楊嗣昌父子的悲劇

崇禎初年,陝西黃土高坡上民變蜂起,高舉造反大旗的飢餓民眾,拿起武器,與統治者對抗,攪得當局人仰馬翻。朝廷上下驚呼“流賊猖獗”,陝西三邊總督武之望害怕承擔瀆職罪,畏罪自殺。一時間,陝西成了一個火藥桶,官僚們視為畏途,沒有一個願意繼任武之望留下的空缺。吏部以“會推”的名義,把看不順眼的耿介大臣楊鶴,上報給皇帝,要他出任陝西三邊總督。楊鶴並非貪生怕死之徒,但畢竟一介文人,從來沒有帶兵作戰的經驗,有點猶豫不決。

1.陝西三邊總督楊鶴的敗局

出任陝西三邊總督

招撫神一魁

撫局之敗

2.兵部尚書楊嗣昌的“十面張網”

從陝西、山西到河南

洪承疇督剿西北,盧象升督剿東南

楊嗣昌“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

張獻忠谷城受撫,李自成商洛息馬

3.“鹽梅上將”督師中原

如何兼顧安內與攘外

李自成、張獻忠重新崛起

“鹽梅今暫作干城”

4.“盡瘁堪憫”:楊嗣昌之死

與下屬關係一籌莫展

“好個楊閣部,離我三天路”

“嘔血傷心,束身俟死”

“崇禎皇帝遭瘟了!”

——溫體仁的得寵與失腳

溫體仁,字長卿,湖州府烏程縣人,萬曆二十六年(1598)進士,崇禎元年由禮部侍郎晉升為禮部尚書。此人外表似乎溫文爾雅,其實城府極深,詭計多端,《明史·溫體仁傳》說他,“外表曲謹,而內里猛鷙,機深刺骨”,是一個非同一般的厲害角色。

1.枚卜事件與錢謙益的革職

2.溫體仁與周延儒的傾軋

3.總是遭瘟

4.皇帝聖旨:“放他去!”

恩深慚報淺

——周延儒的復出與賜死

自從崇禎十年(1637)六月溫體仁罷官以後,內閣首輔一職先後由溫體仁的親信張至發、薛國觀擔任,朝政換湯不換藥。張至發、薛國觀之流人品卑劣,又不具備溫體仁的才幹,以推行沒有溫體仁的溫體仁主義為能事,媚上妒下,排斥異己,一時間正直人士相繼掛冠而去,朝政愈發混亂不堪。

1.沒有溫體仁的溫體仁主義

2.復社與周延儒的復出

3.姜埰、熊開元之獄

4.“勒令周延儒自裁!”

無力回天的末世英雄

1.盧象升:“食盡力窮,死在旦夕”

2.孫傳庭:“我今不死非英雄”

3.洪承疇:“滅寇雪恥”成泡影

4.秘密議和,陳新甲成替罪羊

崇禎十七年:“鼎湖當日棄人間”

——並非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1.“朕非亡國之君”

2.出征、南遷、勤王,一籌莫展

3.煤山自縊,以身殉國

4.王朝的末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