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懶獸

大懶獸

大懶獸體大如象,整個身軀長達5~6米,包括1.5米長、粗壯有力的尾巴,體重3~4噸。它們的身體特徵介於樹懶與食蟻獸之間,頭骨類似前者,而肢骨和椎骨類似後者。與龐大的身軀相比,它們的頭部較小,口鼻部向前延伸得很長,有利於取食植物。和其他典型的南美貧齒目成員一樣,它們在下頜前部沒有牙齒,頰齒一般為上五下四,頂端呈杯狀。這些牙齒長達2.5~3.8厘米,終身生長。另外也可以確信它們有一條很長的舌頭。

基本信息

簡介

大懶獸大懶獸

貧齒目通常可分為2個或3個亞目,其中披毛亞目(Pilosa)包括大地懶科(Megalonychidae)、大懶獸科(Megatheriidae)、磨齒獸科(Mylodontidae)和樹懶科(Bradypodidae)。樹懶科包括三趾樹懶Bradypus和二趾樹懶Choloepus兩個屬,共7種。由於三趾樹懶和二趾樹懶結構上的區別較大,也有人把二趾樹懶歸入大地懶科,三趾樹懶可以自成一個三趾樹懶總科,而大地懶科與大懶獸科組成另一個大懶獸總科。

常被人搞混的地懶家族可以分為大地懶科、大懶獸科和磨齒獸科,三個科都擁有一些體型巨大的陸棲種類,分類學家們主要通過牙齒的形狀和數量、以及頭骨的樣式來區分它們,而不僅僅是依據個體大小。實際上,在所有披毛亞目動物中,體型最大的不遜亞洲象,而最小的只有中等的狗那么大。除去如今仍然悠閒生活在中南美雨林中的7種樹懶,這個家族中最著名的成員可能就是大懶獸(Megatherium)了,這是一萬年前全美洲僅次於猛獁、乳齒象的第三號陸地巨獸。

大懶獸在古生物學的研究史上可是赫赫有名,其化石最早於1788年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被發現,當時以不知名的史前巨獸稱之。阿根廷曾將該化石呈贈給當時西班牙國王查理三世,後來又陸陸續續在南美發現許多大懶獸的化石,也輾轉流傳至歐洲地區,最後有一部分傳到了著名的法國古生物學家居維葉手上。

19世紀初期,居維葉正致力於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的研究,他將這批史前巨獸的化石仔細推敲比對,發現它與現生的三趾樹懶在牙齒特徵與骨骼結構上非常類似,因此將之命名為美洲大懶獸(Megatheriumamericanum)。居維葉一生中研究了數以千計的古生物,也完成過無數件脊椎動物化石的復原與裝架。他所完成的第一件作品就是美洲大懶獸。

形態特徵

大懶獸並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般古老。最早的地懶類成員(可能為樹棲性)出現在中新世的南美,此後它們的體型同時朝大小兩個方向發展,分化出花樣繁多的種類。在南北美大陸連在一起之後,它們也是南美動物中少數幾個成功向北美挺進的類群之一,在海地、古巴、波多黎各,當然還有墨西哥和美國,都發現過地懶化石。其中一個種,傑氏巨爪地懶,向北最遠曾分布到阿拉斯加。它們的繁榮期一直持續到1.2萬年前的更新世末期,也就是至今最後一次冰河期結束的時候。最後倖存者可能延續到幾千年前――甚至今天在南美叢林中仍有關於它們的傳聞。由於它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間並不長,除大量化石之外,在新墨西哥州和亞利桑那州的洞穴中和火山口裡,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亞的一些地區還發現了天然形成的地懶木乃伊,包括多個屬種的遺體。這裡的極端乾燥的沙漠氣候能夠使動物的軟組織在腐爛之前就全部脫水,並能保存部分的皮、毛、腱、爪等。因此,人類對它們的了解比較充分。

大懶獸體大如象,整個身軀長達5~6米,包括1.5米長、粗壯有力的尾巴,體重3~4噸。它們的身體特徵介於樹懶與食蟻獸之間,頭骨類似前者,而肢骨和椎骨類似後者。與龐大的身軀相比,它們的頭部較小,口鼻部向前延伸得很長,有利於取食植物。和其他典型的南美貧齒目成員一樣,它們在下頜前部沒有牙齒,頰齒一般為上五下四,頂端呈杯狀。這些牙齒長達2.5~3.8厘米,終身生長。另外也可以確信它們有一條很長的舌頭。現存的三趾樹懶有9枚頸椎,而大懶獸則為7枚,與二趾樹懶以及絕大多數現生哺乳動物相同。

大懶獸的脊椎向後傾斜,後肢明顯比前肢強壯有力,這表明它們有可能用後肢直立行走,而已發現的腳印化石也證明了這一點。對於這種體重接近非洲象的巨獸來說,這樣做會使其骨骼受到極大壓力;另外,在其前肢的三個內側趾上生有很大的爪子(另外兩趾趨於退化),後肢的第一趾向外伸展,而第二三趾有爪,這使它們無法把腳平放在地面上,只能跟食蟻獸一樣由腳側行走。聽起來也許很令人驚奇,但它們的確做得到――甚至可能經常這樣做。我們可以想像,它們用強壯的後肢和尾部立起攻城塔一般的身軀、用前肢和嘴撕扯下大片樹枝樹葉的進餐場景是多么壯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