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拳

大悲拳

大悲陀羅尼拳是佛門秘學,乃佛家練身、修心、養性的秘寶。本拳法以奇雲老師原著六十三式定式為準。本拳原著所有圖式,皆按咒句表演,一式一咒解練,表演奧妙,蘊蓄無窮。為便於學練,皆按一式一圖一名解練。習練本拳以促進練者身心健康為要,凡舉術宗派理論。概不述及。本拳有些刪改。因佛門內部拳術,內有佛、菩薩、羅漢、金剛等佛家形象名稱,為避宣傳迷信之嫌,故曾將本拳改為“柔拳”,把拳內的“合掌拜佛”等動作,亦改為“十字手”。現拳名部分是老師原來傳授的,部分則是整理者共同研究補充的。

特點

其特點:動作緩慢、穩重,速度均勻,似行雲流水,講究拳打八方,四正四隅,主要手法有:劈、撩、挑、插、掛、托、穿、搭、搓、戳、削等。

大悲拳,因一直在佛門中口傳身授,故無文字記述。據目前所知,1937年由奇雲和尚(俗名史正綱)口述,李瑞呈執筆,由奇雲和尚的弟子云庵和尚演練照片,編寫的《大悲陀羅尼拳圖說》,是對該拳最早的文字記述。

奇雲和尚解放前收的弟子為雲庵和李瑞呈(大興武術館館長),解放後收的弟子為崔雅齋法名“覺缽”法號“宏慈”、李玉民和劉世河、吳寶力。六十年代曾在中山公園傳授該拳,從學者有馬有清、李秉慈、苗新民、孫尚儒、段毅培、徐風俊、李道中等人。

大悲拳以佛教中“千手千眼觀音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簡稱“大悲咒”)為依據,按照全經(梵文音譯)84句真言,每句均有一尊護法神相的姿勢與變化,編撰而成,其內容以傳統63式為主要代表套路。有新編的普及套路21式,比賽套路42式和傳統套路改編的84式,128式以及創編的“大悲功”、“大悲劍”等內容。

大悲拳練身亦練心,且練心勝於練身。行拳中口誦真言、心觀想。手結印。84句真言的前63句合於63段動作,拳式結束靜立默誦後21句,全套拳結束。該拳特點一是柔中帶剛,剛而不僵,抻筋拔骨,內園外方。二是連綿不斷,節節貫穿,形意相隨,輕柔鬆緩。三是舒展大方,端莊優美。

現任該拳研究會會長顧明1938年生於山東蓬萊,1972年從師孫智義習大悲拳,後隨蔣玉方學楊氏和陳氏太極拳等。1974年隨李道中再修大悲拳械。1982年獲北京市職工武術邀請賽太極拳組(大悲拳)第二名。在孫智義老師支持下撰寫了《42式大悲拳》在中央電視台播放。1990年中華醫學音像出版社錄製了《大悲功》教學帶,曾與《健康之友》合辦《大悲功》函授班。還多次到廣東、青海、內蒙古、山東等地傳功,為該拳的推廣做了一定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