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經典素描弗洛伊德

與這些大師不同的是,小弗洛伊德的作品中已經開始顯露出一種神經質的敏感,沒有絲毫生氣的寧靜,在這樣的寧靜下,包含了很多使人驚懼的憂鬱,孤獨與不安。 弗洛伊德的作品有一種強烈的擴張感,明顯的近觀特點。 在近20年的時間裡,弗洛伊德的作品好象與西方美術界發生的現象毫不相干。

內容介紹

盧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是著名心理學家西蒙·弗洛伊德的孫子,出生於1922年12月。誠如所有有教養的維也納人家庭,他的長輩在他幼時的環境裡便創造一種維也納意識--一種懷疑與探索精神。在日耳曼語系中,奧地利人對孤獨的敏感幾近與生俱來,文藝作品中遁世隱居的主題每每映現出肉體中不安定分子的漂泊之影。作為著名的心理學家,他的祖父讓年幼的孫子讀四行詩《絞刑架下的歌》,在他的起居室里掛上布魯蓋爾的畫……,這一切致使他形成一種特殊的知覺力。到了1933年,盧·弗洛伊德跟隨父親移居英國,於是這位奧地利人成了後來著名的英國畫家。
後來,他隨家人搬到蘇格蘭定居,加入英國國籍。盧西恩·弗洛伊德繼承了祖父的敏感,畫作看起來充滿沉鬱和恐怖。他的裸體畫尤其有名,女朋友、女兒和狗都曾經展現在他的畫布上,最近還新作一幅自畫像。1991年的他一幅作品拍出580萬美元的高價,其內容是幾名女子在圍觀一隻鸚鵡。
夢一般的呼吸與漆黑-----記英國畫家盧西恩·弗洛伊德
盧·弗洛伊德20歲以前的作品幾乎全部直接依靠觀察所得的材料。那時候的英國、實際上是慕尼黑的英國--已被戰爭的預兆嚇得毫無生氣,人們心理所鬱積的莫名恐懼遠多於言行的表露。或許是幼年時期的性格導致,也可能是他對現實的敏感,他青春的靈魂被二條看不見的線導引著迂迴在感覺和夢幻的旅途。六十年代的盧西恩·弗洛伊德的確遠離了喧囂的國際藝術潮流,開始向自己領域的縱深方向掘進,與真人等大或整個上去比真人更大幅的作品裡,被畫者常有一種不屈的姿態,或頭部頌斜向後,或雙臂抬舉,作品主題迷失在前所未有的生動效果之中。好似一股強烈力量驅使畫筆,呈環狀的、Z字形的、拱形的筆觸在粗帆布上敲擊出粗暴的肌理一-這種激斑翻騰的曲線是50年代末期畫法的升華,足以讓人產生震顫的驚異。
年初的時候,我因為一個手術而住進了醫院,眼前一片雪白色,雜亂的小藥瓶,透明點滴和護士搖曳的身姿,讓我恍若走進了一個夢境,我無法知道這一切意味著什麼,是象徵著新生還是死亡。每天躺在病床上閱讀著一些書籍,其中有一本畫冊,是關於一位英國畫家的,吃完晚飯,我就津津有味的欣賞著他的那些作品,樂此不疲。
這位畫家的來頭不小,他的祖父可能最為大家所熟知,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西蒙?弗洛伊德。其最有名的著作《夢的解析》曾經讓無數飽受精神問題困繞的人收益不淺,他的心裡學也使很多的藝術家從中找到了靈感與表現的題材,但是他的孫子盧西恩?弗洛伊德是否從他祖父那汲取了創作的資本,我不得而知,但若是從遺傳學角度來看,他能夠從事藝術,我認為和他祖父還是有那么點關聯的。
1922年,盧西恩?弗洛伊德在維也納一個猶太人的家庭里呱呱墜地。和所有具有教養的維也納人家庭一樣,小弗洛伊德(這樣稱呼他似乎更加親切)的長輩便在他的幼年時間裡給他創造了一種“維也納意識”------一種強烈的懷疑與探索意識。就如同古代中國的家庭從小就教導孩子學會仁、義、禮、智,信那樣。可以說,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裡,讓小弗洛伊德從童年時,就具有其他孩子所不具備的敏感,這似乎為他將來所從事的藝術事業埋下了伏筆,因為敏感,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是基本而不可或缺的素質。
在日爾曼語系中,奧地利人對孤獨的敏感與生俱來,文藝作品中那股遁世隱居的主題都會映射出肉身里無法安定的漂泊之影,而靈魂就更顯得無所皈依了。那時候,西蒙?弗洛伊德讓幼小的孫子閱讀四行詩《絞刑架下的歌》,在他的起居室里掛上布魯蓋爾的畫……這種的啟蒙與訓練讓他從小就具有了一種對於事物的特殊感知力,正如我前面所說他從事藝術和他的祖父有關係,因為他直接的,從血液里繼承了老弗洛伊德那些懷疑,孤獨,好奇和直覺。這些性格特徵,後來使他在藝術創作上終生受益。
15歲的時候,小弗洛伊德進入了工藝美術學校,但是由於猶太人的背景,在1933年他們全家便遷往倫敦,年輕的他更進入英國聖工會繪畫學校,受業在校長莫里斯門下,首先他系統的學習了歐洲古典繪畫技法,並且受到超現實主義的影響。這個時期他的繪畫題材非常的廣泛,但最多的是人與靜物,植物相搭配的室內場景,繪畫技法非常的精巧,細膩,能夠使人聯想到諸如丟勒、安格爾、門采爾、荷爾拜因等等古典主義大師的風格。與這些大師不同的是,小弗洛伊德的作品中已經開始顯露出一種神經質的敏感,沒有絲毫生氣的寧靜,在這樣的寧靜下,包含了很多使人驚懼的憂鬱,孤獨與不安。他的作品會具有這樣的氣質,或許和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有關,當時的英國,正籠罩在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雲下,人們飽受戰火摧殘,心理承受力降到了最低點,而小弗洛伊德正是以他超於常人的敏銳的洞察力感知到了這一點,所以在作品中或有意,或無意的描繪著人生的無常性與生命的脆弱性,畫面里那種神秘詭異的氣氛更是他對於當時的時代以及人性的真實刻畫,這也正是他作品存在的價值所在。
從40年代到80年代,小弗洛伊德定居在倫敦,開始遠離喧囂複雜的國際藝術潮流,他像一個隱士那樣深居簡出,與世隔絕一般的用獨特的思想思考著自己的藝術,力圖向更深層次伸展、拓寬。那時候,不論是作為一個普通人,還是一個藝術家,他都被認為是難以相處的。他將自己處於孤僻與封閉的狀態下,像躲藏在黑屋中的巫師那樣,秘密操練著自己的儀式與咒語。在這樣一種狀態下,他通過各種探索完善了個人的獨特風格,在這個時期,他曾經的那種平滑、精巧的畫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筆觸粗礪而生硬,畫風更改寧靜為熱烈,更加具有形式的美感,情感與表現性。在題材與繪畫對象上他從不描繪戲劇性的事件,基本上以室內肖像和裸體肖像為主。這使得他成了定型的畫家,不厭其煩的刻畫著同樣的神經質與歇斯底里的狀態,在他那粗鄙的筆觸下,使作品變得結構緊湊而有力,具有強烈的表現性的效果。他不喜歡觀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色彩上面,他曾經坦言:“我不要人們注意色彩,我要的是一種生命的色彩。”他的裸體使人聯想到肉塊與肉汁所堆積而成的“人”,病態而畸形的主題,醜到極處的女人體,這些東西似乎都是小弗洛伊德內心那敏感、夢幻,陰鬱自閉所交織成的肉體,其藝術內涵深刻的暗示出人類自身的悲劇性,滿足於物慾後的墮落與沉淪感覺。而他那顆不知歸屬的靈魂,就正好附著於其上。讓人不忍正視。
他的繪畫風格在60年代以後沒有過多的改變,誠如畫家自己所說:“如同我的記憶,我總是在做著相同的事。”然而正是這種堅定,使他獲得了極大的讚譽。西方藝術評論界一直對小弗洛伊德保持著熱情與關注,英國女王收藏了他很多的作品,90年代成功的在美國舉行個展,1991年時他的一幅內容為幾名女子在圍觀一隻鸚鵡的畫作更被拍出580萬美圓的高價,這一切的一切,都使得他名揚四海,他的繪畫風格更對中國90年代藝術界的“新生代”潮流的興起產生了強大的感召力,使中國的藝術家從小弗洛伊德那表現人類“異樣”的感覺上獲益匪淺。
一個目光堅毅,面孔凸顯稜角的男人,一個仿佛黑魔術師般的藝術家,一個行走在沼澤與如夢幻般沉鬱的世界裡的藝術家,一個有著天才的思想與感受力,有著解析夢境神奇能力的藝術家,讓我傾聽你,讓我仔細的傾聽,盧西恩?弗洛伊德,你沉重的呼吸,那漆黑的,令我驚悸的坦率

作者介紹

弗洛伊德(1922- )出生於柏林,後來移居英國,是精神分析學說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孫子。15歲進入工藝美術學校主攻素描,同時也畫油畫。從一開始他就沒有把素描作為油畫的附屬物,雖然他的很多素描在題材上與油畫有關,但是沒有一件素描是為其油畫作品而畫的,可以說他的素描和油畫一樣是獨立的作品。弗洛伊德非常早熟,良好的家教使他充滿自信。
弗洛伊德的作品有一種強烈的擴張感,明顯的近觀特點。人物的極端情感化給人以奇特的感覺,但又似乎人人都熟悉的。他注重自己的親身經歷。他在畫室畫他身邊的人,由於他與他們非常熟悉,因此,他沒有必要去安排模特的姿態,這樣更能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真實。弗洛伊德大量的裸體作品和他的肖像作品一樣, 通過他自身對藝術的獨特理解與控制,達到普通人體繪畫所難以達到的的深度。
在近20年的時間裡,弗洛伊德的作品好象與西方美術界發生的現象毫不相干。他曾經說:“我的作品純粹是自傳性的,也就是關於我本人以及我周圍的世界記錄的嘗試。我畫的是自己感興趣和關心的人,他們就在我生活和熟悉的環境裡,我憑藉他們創造作品。有他們在,我能更自由地工作。”正是這種相當特有的個人方式是弗洛伊德的作品產生了巨大魅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