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黎計畫

大巴黎計畫是法國薩科齊總統上任不久後提出的巴黎城市建設新規劃,改計畫是在巴黎日益嚴重的城市交通、發展,城市建築受限制,同時在兼顧巴黎古老建築保護的背景下產生的。法國人希望通過大巴黎計畫將巴黎打造成世界之都。實施大巴黎計畫後的巴黎涉及區域包括凡爾賽、楓丹白露、戴高樂機場以及迪斯尼樂園等巴黎周邊地區,居住人口達1500萬,GDP約占法國GDP總量的30%。

簡介

大巴黎計畫大巴黎計畫

“大巴黎計畫”所涉及區域原指巴黎大區,即包括凡爾賽、楓丹白露、戴高樂機場以及迪斯尼樂園等巴黎周邊地區,居住人口達1500萬,GDP約占法國GDP總量的30%。而現在人們所說的巴黎,則是指巴黎環線之內的中心城區,其人口只有200萬左右。這次建築設計師們繪製的“大巴黎藍圖”已不止於巴黎大區,而是要將巴黎無限擴大。有關方案建議,通過修建高速鐵路和提高塞納河的航運功能,讓大巴黎一直延伸到法國北部諾曼第港口城市勒阿弗爾。

具體實施這項計畫的協調指導委員會由國家、巴黎市、巴黎大區的相關負責人組成,另由23位資深人士組成的科學委員會從中協助,統領委員會全部工作的總指揮是薩科齊總統親自指派的巴黎地區拓展事務國務秘書克里斯蒂安·布朗先生。

大巴黎計畫的期望是在未來10年至20年間將巴黎建成一座全世界仰慕的城市,即一座創造的城市、一座革新的城市、一座充滿凝聚力的城市。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大巴黎計畫”給巴黎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會:構想和創造共同的“世界之城”——21世紀的巴黎。

產生背景

巴黎亦曾遭遇建築規劃亂局之殤。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現代主義風格的鋼筋水泥建築,在巴黎也一度流行,毫不人性化的工業建築成為城市的敗筆。自上台伊始,就被法國文化界人士嘲為品位不高的薩科齊,就圖謀通過“大巴黎計畫”改變巴黎及自身形象。薩科齊入駐愛麗舍宮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召集一批優秀的城市規劃建築專家共商大事,其中包括三度普立茲克獎得主、設計巴黎蓬皮杜現代藝術中心的英國建築師理察·羅傑斯、2008年普立茲克獎得主讓·努維爾等人。

大巴黎計畫巴黎中心城區

由於嚴格限制建築物高度,巴黎以和諧的外觀成為世界上遊客訪問量最多的城市之一。但整個環城大道圍繞的巴黎只有200多萬居民,遠遠少於大倫敦的約750萬居民。巴黎市區與鄰近郊區合併起來的壓力越來越大。“城市規劃帶來的後果,可以為一個城市帶來生命力。”曾在巴黎工作的法國AAUPC建築事務所建築師蔣瀅說,大巴黎地區有1200萬人口,產值約占法國GDP的30%。

在國內改革受阻,國際外交欠收的情況下,法國總統薩科齊重振法蘭西大國地位的雄心不減。經過對實地考察和對專家的諮詢後,他也在巴黎的周圍畫了一個圈,宣布實施“大巴黎計畫”。薩科齊曾特地來到巴黎最具現代化象徵意義的街區——拉德芳斯視察,並發起了建設“大巴黎計畫”的“總動員”,欲傾全國之力打造21世紀現代法國的夢想。

薩科齊上任不久“大巴黎計畫”的構想就被提出,2004年4月份正式向公眾宣布,年底前將就如何實施這一計畫出台相關法律,2010年初將組建一個大巴黎建設參謀部負責總協調,2012年,這一超巨型工程將全面啟動上馬,預計2030年建成。

歷史淵源

大巴黎計畫的構想是繼拿破崙三世大規模改擴建巴黎之後最雄心勃勃的計畫。1852年,新即位的拿破崙三世委任奧斯曼男爵對當時髒亂不堪、街道狹小、流行病肆虐的巴黎進行了翻天覆地的擴建改造,才使巴黎有了現在這副模樣,從此再沒有人對巴黎的城建大動過“干戈”。

拿破崙三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皇帝,他是羅浮宮遇到的投資最多的“建築人”,5年內的建築比他所有前輩在700年內修建的還要多。豪斯曼同樣野心很大。時代周報記者查閱美國耶魯大學建築系的一份文獻顯示,當時一個新的奧斯曼大道計畫擺在豪斯曼面前,他不屑一顧地說:“還不夠寬,目前只有40米,我希望是120米。”—拓寬街道是豪斯曼最大的項目,他規劃了城市的南北中軸線,並且用東西南北的主幹道,圍繞賽納河把巴黎劃分成20個不同的區域,第一次將幾何對稱的理念帶入城市規劃中。
豪斯曼的第二大計畫是重塑巴黎的建築,他把沿街的房屋都加了一層。此外還修建了歌劇院、名人紀念碑、火車站和政府大樓—這些建築都融入了他所鍾愛的新古典主義風格。此外,豪斯曼還將下水道和供水設施進行大幅改建,原本臭氣熏天的城市變得潔淨起來。這次改造讓巴黎“改頭換面”,從一個陳舊的中世紀小城一下子變成了嶄新的工業革命時代的現代都市。

設計方案

大巴黎計畫大巴黎計畫欲打造綠色新巴黎

法國政府要將法國首都建造成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能創造財富和就業的大城市,它發起的大巴黎計畫將於2030年實現。受法國文化部(ministère français de la culture et de la communication)委託,承擔這項巨大工作的10個國際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事務所已經向經社理事會(Conseil économique et social)遞交了它們的現代化設計方案。他們當中有著名的建築師,包括讓·努維爾(Jean Nouvel)和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贊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所有的設計方案都圍繞著3大主題:京都議定書籤訂之後的可持續發展、交通網路的重組,以及消除巴黎郊區的閉塞狀況。在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遞交的有關大巴黎的10個設計方案中,人們特別注意到了他們設計一個地區新特徵的願望,以及促進首都向郊區成功過渡的必要性。
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贊姆巴克認為,尤其要避免孤島現象。各經濟園區之間應該相互通達與接軌,園區應該融商業、辦公和住宅為一體。他提出要在環城大道上建設一條輕型的高速空中火車線。為了連線北歐的各大城市,他還打算建造一個新的大型火車站,以取代現在的北站和東站。
而讓·努維爾則提出,要在一些人口密度低的地區建造一些塔式建築和露台來表現歷史古蹟,諸如熱納維力埃(Gennevilliers)和它的碼頭、古爾納夫市(Courneuve)和它的公園等等。“我們所生活的時代變化與發展模式的變化相伴而行”,讓·努維爾指出。為了更加全面地展示巴黎的魅力,他充分利用、美化已有的東西,還將植物世界融入其中。

大巴黎計畫老巴黎景觀

羅蘭·卡斯楚(Roland Castro)則認為,巴黎在世界上的聲望是與它的美麗緊密相連的。因此,他打算改造巴黎的郊區,在熱納維力埃碼頭建造一座歌劇院,在維特里建造一個人工島,使它成為一個商業區。他以象徵著文化、科學和不同族群交融的區域,將一座大都市變成了一朵巨型的八瓣花。
安東尼·龔巴克(Antoine Grumbach)構想建造一條塞納河谷,將大巴黎一直延伸到勒阿弗爾(Havre)。特別是,他認為“巴黎應該在極大規模的全球化當中凸顯自己,其中海洋運輸是至關重要的。所有的國際大都市都是港口城市。要讓城市的密度與對大自然的親近協調一致”。
荷蘭建築師威尼·馬斯winy Maas)主張對首都的重心進行調整,在屋頂上安裝太陽能板,擴建戴高樂機場,並在其周圍植樹造林。德國建築師費恩·熱佩爾(Finn Geipel)的事務所將人口眾多、設備齊全的“密集”城市與靈便的“輕型”城市相互交叉。義大利建築師伯納多·薩奇尼(Bernardo Secchi)和帕拉·維加諾(Paola Vigano)打算建造一座“通透”的城市,並給予了河流網以主要的位置。英國建築師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gers)將其創意放在了重組巴黎大區的治理上,使之具有平衡的街區,窮人和富人之間也有著很好的組合。“用10年時間,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沒有汽車污染的城市”,建築師說道,他想利用400平方公里的屋頂作為綠色空間,將大自然融入城市。
大巴黎設計方案模型展於2009年4月29日至11月22日在建築與文化遺產城舉行。

實現目標

大巴黎計畫大巴黎計畫規劃中的巴黎

依大巴黎計畫構想,未來20年將建設的10個大型工程可能改變巴黎面貌,其中包括未來派的玻璃塔、單軌鐵路和塞納河上的人工島—這項被打上“政治美學化”標籤的造城運動,是自19世紀拿破崙三世時期豪斯曼男爵開闢多條林蔭大道以來,巴黎最大規模的重建計畫。法國文化部提供的資料顯示,正式推出“大巴黎計畫”將遵循最重要的三個原則—以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為準則的可持續發展規劃、交通網路重組以及消除巴黎郊區的封閉狀態。

大巴黎計畫的最大手筆是,政府將斥資250億歐元用於長達130公里捷運網建設。現在巴黎有14條城區捷運和5條郊區高速輕鐵。未來大巴黎的交通將以時速60至80公里的全自動化捷運將各區串連起來。同時,每年將興建7萬套住宅,以滿足“大巴黎”居民的需要。另外,“大巴黎”還計畫新建和融合一大批科研、教學、時裝、奢侈品、試驗室、生物技術和視聽產業等園區,並使其形成大經濟的“群體聚能”效應。政府許諾,綠色環保、安逸舒適、交通便利、經濟發動機等將成為未來“大巴黎”的城市標籤。
來自全球10名知名建築師的10個“大巴黎計畫”方案,將在此公示至2009年11月。“這將是一座溫柔、親切、綠色、環保、能量化、文化感的城市。”在羅蘭·卡斯楚的眼中,20年後的“大巴黎”,是“人類的首都,世界的首都”。行走在世界懷舊聖地的巴黎,即使擁有凡爾賽、羅浮宮、香榭麗舍和賽納河等“每個拐角處都有歷史”的榮光,亦掩蓋不了其成為“博物館城市”威脅的現實。

爭議觀點

反對觀點

大巴黎計畫大巴黎計畫城市規劃

一些持反對意見的人對“大巴黎計畫”卻不以為然。他們將“大巴黎計畫”形容為“特洛伊木馬計”,認為薩科齊打著這一幌子可以擴充自己的勢力,消解公眾的不滿,為薩科齊及其人民運動聯盟贏得下屆選舉撈取政治資本。事實上,尤其在當前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這一招確實見效快、支持呼聲高。據《費加羅報》民意調查顯示,“大巴黎計畫”公布後,薩科齊的支持率鏇即止跌回升。

贊成的觀點

分析師們稱,“大巴黎計畫”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巴黎的機會,建築師們努力想把單一而古板的巴黎打造成一座開放的、多元文化並存的城市。不管誰是最後的贏家,結果都值得期待。

“我喜歡在巴黎漫步,這裡有很多記憶和思考。”描述自己眼中的巴黎時,曾是總統候選人的建築師羅蘭·卡斯楚表示,那是“一個帶著思想的歷史性城市,像詩一樣美,有著外表和內涵極大的統一,文化和政治交鋒的地方”。
“借鑑巴黎的做法,要珍視我們的民族傳統,中國很多城市化進程破壞了這一平衡。”法國華夏建築研究學會主席、華裔建築師邱治平說,北京城建築的靈魂就是它的民居和胡同。整個北京城是一個整體的藝術品。現在很多民居和胡同都被拆掉了,實在令人痛惜。

關注問題

數位建築學者一致認為,這次“大巴黎計畫”中,有幾個議題頗值得關注。比如建築師與規劃師在面對城市歷史的議題時,如何藉由創造論述的方式提出打動人心的城市發展遠景,一方面引導公眾輿論,另一方面也催生創造性的都市政策與機制。同時,面對大量外來移民的議題,如何藉由城市改造的機制融合不同移民文化,保有文化多樣性,進而形成新的城市文化?如何藉由城市空間機能調整來強化城市在區域整合中的重要性?

現在大巴黎計畫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在法國經濟一片低迷,內外債務數額驚人,失業率不斷升高的情況下,越往前走真格動得越大,如果不是騎虎難下、遭遇尷尬的話,法國政府拿什麼去實施這一遠水難解近渴的“巨無霸”工程?這將是世人有待關注的話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