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實訓

大學生實訓

大學生實訓即把大學生在企業等用人單位的內訓模式轉化為教育的模式。 面向企業對人才的真實需求,自主研發針對大學生群體的課程,引入有企業從業背景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實訓教師,運用當期運行的真實項目,實施案例教學;按照企業的實際用人需求,定向培養具有職業品行素質和行業領域知識的技能型人才。

實訓背景

1、大學生就業難現狀

2006年8月16日,《中國青年報》刊登出“大學在校生中,有34.7%面臨著就業壓力,其從業前景多數為就業薪資800-1200元的現狀”;

2006年11月17日,搜狐網首頁訊息:2007年我國應屆大學生中將有139萬面臨就業壓力;

2007年1月7日上午10:40至12:10,中國教育電視台《專家談中國教育現狀》欄目中,對中國高校學生因缺乏領域、行業知識及職業素質等原因,導致大學生不能適應企業需求而就業難的現狀做了詳細的分析。

2、課程滯後是根本原因

生產工具的改革是生產力提高的標誌,而生產工具前期的快速發展,導致了生產工藝和生產方法的改變,從而導致企業用人標準的變化。

大學生實訓 大學生實訓

由於計算機及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各個行業生產工具的變化,從20年前我們的機械錶被比其價格低6倍的電子表所代替,導致北京手錶二廠下馬後變成了今天的雙安商場;從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機械車床被信息化的產業工具和生產工藝代替,導致東北數百萬工人的轉崗;從我們傳統的算盤被計算器代替,到我們的手工記賬被計算機記賬取代,打破了“什麼都怕老,就是會計不怕老,會計越老越值錢”的傳統觀念;從醫院的聽診器被多環節檢測儀器的檢測數據所代替,到各行各業辦公系統、生產作業系統、收費系統的信息化手段的實現;從汽車票、火車票、飛機票等傳統的手工售票轉變為信息化售票,到遠程會議和遠程教育等信息化手段的實現;從網上交易、網上戀愛到網路銷售和網路服務的實現。

信息化的發展從代替製造業的手工勞動到代替售票系統、辦公系統等半腦力勞動直到實現網路銷售和售後服務的技術智力勞動,說明計算機及信息化作為最先進的生產工具,每發展一步,就導致生產工藝、生產方式及生產管理的不斷變化,而生產流程、生產工藝和管理方式的改變,最終導致用人標準的全面變化。

而只有一種東西沒有跟上這種變化,那就是大學生讀的那本課程,始終沒有多大變化,以計算機學科為例,計算機知識每四年淘汰75%,這意味著學生們從學這本書開始,裡面只有25%的知識有用,因學習到的有用知識過少,最終導致一個結果——即便大學生將這門課程爛熟於心,也很難在上崗時適應企業那已千變萬化的用人需求,而最終導致大學生失業率的提高。

3、現行教育的狀態

傳統的教育因課程設定滯後於企業需求而導致畢業生就業困難;現行的職業教育因定位於以技能教育為主而缺乏領域知識的傳授(每個領域都有行業屬性);社會培訓機構因過於追求短期效益而導致對職業素質教育的不足。

大學生實訓就是舍三者之弊、取三者之利而成就的一種針對大學生的實訓教育模式。

實訓案例

為了改變打進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我國著名IT教育領軍機構北大青鳥在2010年10月向全社會隆重推出針對大學生實訓教育的IT培訓課程——學士後。所謂學士後是北大青鳥專門針對大學生人群設計,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教育產品。眼下,“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其根本原因在於:大學生雖然文化素質基礎不錯,不缺知識,但缺乏企業需要的技能和經驗。企業並非不需要人才,而是需要“學歷+技能+經驗”的新人才。

北大青鳥作為中國IT職業教育領導品牌,憑藉對業界的深刻理解,認為“技能”和“經驗”並非只能在工作中獲得,恰恰相反,工作中獲得的“技能”和“經驗”不僅並不全面,而且積累速度慢,獲得成本並不低。通過參加專業的課程訓練,“技能”和“經驗”完全可以得到加速鍛造,達到企業的要求。

為此,北大青鳥集多年經驗推出了專為大學生設計的教育產品,這個教育產品的品牌就叫“學士後”,“學士後”的目標就是:把就業難的“大學生”,打造成企業搶手的“學歷+技能+經驗”的“學士後”。

實訓展望

大學生實訓是面向大學生、面向未來的實訓教育,這一中國職業教育的新模式,將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前景。

大學生實訓未來的課程研發是“企業課程聯合研發體系”,是在大學體制外所設的獨立管理體系;實訓教育的生源入口,是以基地校定向班為基石和輔以聯建定向校的模式,形成生源進口的標準化和培養過程的標準化;實訓教育的生源出口,是以課程實現企業需求模組化為路徑,以課程的模組化帶動人才培養的模組化,最終實現按模組打包輸送給用人企業,實現模組定製化培養模式。

大學生實訓將使企業受益,不僅降低其人力資源成本,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訓教育也將從根本上改變一批學生的命運,使其重新找回自我,在職場上得心應手地展示自己的才華,進而改變其家庭的命運。因此,必將作為一種利國利民的舉措載入史冊。北京套用技術大學將堅持實訓教育方向,不懈地探索中國職業教育的新理念、新思路,真正成為中國實訓教育的領航者,開拓進取、團結奮鬥,為中國職業教育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目的意義

就業是民生之本,關係億萬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關係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勞動力大國,就業問題始終是一個全社會必須長期面對和高度重視的大問題。

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我國的就業形勢也日益嚴峻,將有611萬大學生畢業,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據了解,大多數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創業前,缺乏見習實習和就業創業培訓的機會,由校園跨入社會時的心理準備嚴重不足。許多大學生面對就業、創業的問題,缺乏良好的擇業心態、準確的自我定位,以及對社會、市場和企業需求的基本認知,從而影響到就業創業的成功和人生的發展。

因此,我們不僅需要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就業創業的機會和見習實習的崗位,還應該大力加強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培訓,幫助大學生儘快完成從校園到社會、從課堂到企業的心理調整和角色轉變,儘快融入到新的工作環境中,發揮自己的專長,實現自己的價值,為國家和社會多做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