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報壇

大報壇

大報壇為肅宗在明朝滅亡周甲(六十年)之際,建於昌德宮後苑,以崇祀出兵拯救朝鮮,“再造藩邦”的明神宗。 建大報壇,直接崇祀明朝皇帝,正式這種承接正統觀的表示。 崇祀的對象由一帝而三帝,大報壇成為實實在在明朝的象徵。

大明天地,崇禎日月大明天地,崇禎日月
甲申年(1644年)滿清入關後,朝鮮一直頂住滿清的軍事壓力,拒絕承認清政權,甚至多次組織“反清復明”的軍事行動。忠於中華的朝鮮兩班朝臣士大夫,將久居滿清做人質、回國待位的昭顯世子毒斃於昌德宮中。其反清復明計畫和北伐準備是在隱蔽狀態下進行,清廷知之甚少,但終因中國本土放棄抵抗而告終。
在被迫臣服滿清後,朝鮮李朝仍視滿清為“犬羊夷狄”,稱清帝為“胡皇”、清使為“虜使”,蔑視和朝貢形成了奇怪的共存狀態。
滿清入關後,仁祖為祭奠明朝,在宮中行焚香望闕之禮。明朝滅亡六十周年,李朝肅宗自宜春門詣禁苑壇,以太牢祭祀崇禎皇帝,又命漢城府在後苑春塘台設“大報壇”,郊天報德,祭祀明萬曆皇帝。乾隆十四年 (1749年),又以明朝太祖、萬曆 (神宗)、崇禎(毅宗)並享大報壇,並於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禮,此後每年進行,直到李朝末年。
公元1908年,大韓帝國關閉了設立在首都漢城後苑春塘台的“大報壇”。這一專門表達對明朝皇帝感恩、懷念之情的祭壇,在歷時204年後,終於成為歷史遺蹟。
大報壇為肅宗在明朝滅亡周甲(六十年)之際,建於昌德宮後苑,以崇祀出兵拯救朝鮮,“再造藩邦”的明神宗。“大報”之義,具載於《小戴禮記·郊特牲》,雲“大報天而主日也”,“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致上帝也。郊之祭,大報反始也”。取其語為壇號,“以郊祀之禮而寓崇報之意”。壇制仿朝鮮社稷之制,有壝有牆,牆高四尺,方廣二十五尺,四面皆為九級,壝、牆四面皆三十七尺。祭物品式,遵用明朝之制。設立大報壇,最直接的動因是感恩思明。更為重要的是,朝鮮以崇祀明朝皇帝的方式,確立其政權的正統性。作為藩國,朝鮮的正統性源自宗主國中國的確認。但清人以夷狄入主,有違於朝鮮秉持的春秋義理觀念。依照歷史傳統,唯有強化於明朝的關係,才能找到解決正統性危機的辦法。崇祀明朝皇帝,既是感恩的表示,又是正統性的象徵。南明未亡之前,朝鮮並不覺得繼承了明朝的正統,因為那時朝鮮還未形成“大明一脈,偏寄我東”的繼承明朝正統的自我責任感。建大報壇,直接崇祀明朝皇帝,正式這種承接正統觀的表示。正如吳慶元在《小華外史》中所說:
自永曆壬寅,皇統雖絕……設壇而祀三皇,三皇陟降洋洋在上,於是乎已晦之日月復明於一隅青邱,既絕之皇統長存於數尺崇壇。則天意人心不歸於此,而將奚適也!
在肅宗與群臣討論設立大報壇之際,宋時烈的門人權尚夏等秉持師命,已於清州華陽洞建成萬東廟,開始崇祀明神宗、崇禎帝。可見為神宗立廟,是朝鮮士人心目中的一種相當普遍的觀念。
朝鮮以為明朝有三大恩:明太祖賜國號乃“大造”之恩;明神宗出兵援朝乃“再造”之恩;崇禎帝在內憂外患之際尚出兵思救的拯救之恩。英祖在位期間,苦心扶植反清崇明的理念。英祖二十五年,英祖遂與群臣經過多番討論,最後確定大報壇三皇共祀的格局並進行改建。改建後,英祖自言:
漢官威儀,不可復觀;神州腥氈,不可復掃。惟此北苑尺壇,略寓執壤之誠。大明日月,只照一區之邦,庶可以有辭於後世。
崇祀的對象由一帝而三帝,大報壇成為實實在在明朝的象徵。隨後的正祖、純祖、憲宗、翼宗莫不謹慎從事大報壇的祭祀活動。直至1908年,迫於日本人的壓力,大報壇才被迫停止祭祀活動。
翼宗詠大報壇道:
匪風思古帝,何處是中原;
內苑三壇屹,千秋感舊恩。
哲宗也有詩吟詠大報壇:
大報壇高日月明,顧瞻周道砥如平;
齋居肅穆洋洋在,寓慕風泉百感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