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的興衰

大國的興衰

《大國的興衰》,這是一部廣泛論述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歷史的巨著。作者反思五百年來世界各大國興亡盛衰、成敗得失的經驗教訓,強調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經濟力量是軍事實力的後盾。大國興起,起於經濟和科技發達,以及隨之而來的軍事強盛和對外征戰擴張;大國之衰,衰於國際生產力重心轉移,過度侵略擴張並造成經濟和科技相對衰退落後。

內容簡介

保羅·甘迺迪的《大國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一書總結了公元1500年以來大國興衰的歷史,並對“今後世界政治的格局”作了預言。當中國準備在21世紀“和平崛起”之際,這本書顯然是很值得國人一讀而再讀的。
中國人素來有天下主義的抱負,他並不孜孜於追求中國的世界領導地

《大國的興衰》《大國的興衰》
位,也不反對由美國主導的全球化。但是,當今這個世界上還是現實主義者多過理想主義者。國際政治領域的現實主義反對政治一體化,滿足於現在的國際無政府狀態,堅持國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們有理論上和政治上保持強勢,世界聯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會遙遙無期。在這種情況下,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國就要準備好有朝一日擔當“最後的大國”的歷史責任。
如果中國有機會在21世紀成為最後的大國,那就不僅僅是一種“崛起”,而且是一種“復興”。中國與英國和美國不同,它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曾經有過多次的沉淪與復興。中國最近的一次沉淪不過是19世紀的事。中國最近一輪的復興,也不是21世紀才提上議事日程,而是過去一個世紀艱苦卓絕努力的延續。

作者簡介

保羅·甘迺迪(1945-),英格蘭人,曾獲牛津大學博士學位,皇家歷史學會會長。現為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重點研究和講授當代戰略和國際關係,是多所大學的客座研究員客座教授。曾撰寫和編輯過10本有關海軍史、帝國主義、英德關係、戰略和外交等方面的著作。

<a name="ref_&#91;1&#93;"></a>

目錄

出版說明
推薦序一興衰的秘密
推薦序二最後的大國
前言
PARTONE前工業社會
第一章西方的興起
一時代中國
二穆斯林世界
三兩個特例:日本俄國
四“歐洲的奇蹟”
第二章哈布斯堡家族爭霸(1519-1659)
一角逐的目標與紀年
二實力與弱點
三國際較量
四戰爭、金錢和民族國家
第三章金融·地理·戰爭(1660-1815)
一金融革命
二地緣政治
三贏得戰爭(1660-1763)
四贏得戰爭(1763-1815)
PARTTWO工業時代
第四章工業化與力量對比(1815-1885)
一歐洲之外
二英國充當霸主?
三“中等強國”
克里米亞戰爭和俄國的衰落
五內戰與美國
德國的統一
七結論
第五章“中等強國”的危機(1885-1918)
一世界均勢的變動
二大國的地位(1885-1914)
三聯盟與戰爭趨勢(1890-1914)
四總體戰(1914-1918)
第六章兩極世界的來臨(1919-1942)
一戰後國際秩序
二戰爭策源地
法國與英國
四幕後超級大國
五無法避免的危機(1931-1942)
PARTTHREE當代和未來
第七章兩極世界的穩定與變革(1843-1980)
一“超級力量的正確使用”
二新的戰略態勢
三冷戰與第三世界
四兩極世界的解體
五變化中的經濟格局(1950-1980)
第八章面對21世紀
一歷史回顧與思考
二平衡發展的中國
三進退維谷的日本
四得失並存的西歐
五矛盾重重的蘇聯
六相對衰落的美國
後記

書摘

16世紀初期,中西歐諸國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脫穎而出,顯然未見端倪;東方帝國儘管顯得不可一世,組織得法,卻深受中央集權制之害。
公元1500年被許多學者當作近代和現代的分界線,這個時候歐洲的居民們絕對看不出他們的大陸即將統治其餘的大部分地球。當時人們對東方偉大文明的知識是支離破碎的,而且常常是錯誤的。這些知識主要來源於旅行者的故事,他們在重述這些故事時常常添油加醋。儘管如此,許多人對擁有神話般的財富和龐大軍隊的廣袤的東方帝國的想像,還是相當準確的。當初次接觸這些社會時,它們必定顯得比西歐的人民和國家得天獨厚。的確,若拿其他重要文化和經濟活動中心同這些社會比較,歐洲的相對弱勢就比其實力更加明顯。首先它既不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地區,也不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印度和中國對它們在這兩方面的地位都引以為自豪。從地緣政治學方面講,歐洲“大陸”的形狀隱含著困難和危險,它的北部和西部與冰天雪地和大海相連,東面容易招致頻繁的陸路入侵,而南面則易受到戰略包圍。在1500年及以前很長時間和在這以後,這些都不是抽象的想像。僅僅8年以前,西班牙最後一個穆斯林地區格拉納達才向斐迪南伊莎貝拉的軍隊投降,但這僅表示地區性戰役的結束,而不是基督教世界和先知Il’的軍隊之間更大規模戰爭的結束。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所造成的震動,仍然籠罩著大部分西方世界,這一事件似乎孕育著更多的東西,因為它絕不表明奧斯曼土耳其人向前推進的極限。到該世紀末,他們已奪取了希臘和伊奧尼亞群島、波士尼亞阿爾巴尼亞巴爾幹半島其他大部分地區。到16世紀20年代,情況變得更糟,當時可怕的土耳其軍隊迫近布達佩斯維也納。在南部,奧斯曼的戰船襲擊義大利港口,教皇開始擔心羅馬可能很快就會遭受君士坦丁堡的命運。
雖然這些威脅似乎是穆罕默德二世蘇丹及其繼任者們新領導的一個整體性大戰略的一部分,但歐洲人的反應是分散的、時斷時續的。不像奧斯曼帝國中華帝國,也不像莫臥兒王朝不久在印度建立的統治,從來沒有一個各部分都承認一個世俗領袖或宗教領袖的統一歐洲。不,歐洲是一些小王國和公國、邊境貴族領地和城邦的大雜燴。在西方出現了一些比較強大的君主國,主要是西班牙、法國和英國,但沒有一個國家能擺脫國內緊張狀態,而且每個國家都把其他國家看成競爭對手,而不是反對伊斯蘭世界的盟國。
亞洲的偉大文明比較起來,也不能說歐洲在文化數學工程學或者航海和其他技術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總之,歐洲文化和科學遺產的相當大一部分是從伊斯蘭世界“借用”來的,恰如穆斯林社會幾百年里通過通商、征伐和殖民從中國借用一樣。回顧歷史,你可以看到,到15世紀末,歐洲在貿易和技術方面的發展加快了。然而,或許最恰當的一般評價應是:在這前後每個大的世界文明中心都處在大致相似的發展階段,有些文明中心在一個領域先進一些,而在別的領域卻要落後一些。奧斯曼帝國、明朝時期的中國,稍後是莫臥兒王朝時期的北印度和歐洲國家體系及其俄國人旁支,在技術上,因而也在軍事上要比非洲美洲大洋洲分散的社會先進得多。雖然這意味著1500年的歐洲是最重要的文化實力中心之一,但絕對看不出有一天它將出現在頂峰。因此在研究歐洲興起的原因以前,有必要考查其他競爭者的實力和弱點。……

點評

書中主要從經濟的角度分析近代前到2000年英美日本等國家的興衰,以及在興衰過程中,對世界格局等方面造成的影響,尤其是中國讀者更願意關注的19世紀前後到新中國建立前後的,在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外之間的關係,背後涉及到的相關國家的深層次的關係和問題,在這本書里都有分析比較,跟提出了一些相識的數字資料,還有作者的深層次的分析和評價,對中國讀者而言,可能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會接觸到傳統史學書籍中不曾有過的資料和觀點,對近代史上的西方崛起和中國衰落的原因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提示:書的寫法,有點散文的氣息,作者的態度較傳統史家較為主觀,本著客觀對待歷史的態度,還是對有些觀點多方印證吧!但視角、思維都值得推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