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大學[上海]

大同大學位於上海,是民國時期一所著名的綜合性私立大學,尤以“理工“著稱,在其四十年的大學歷史中,一直是上海乃至全國私立大學中的翹楚,素有“北有南開、南有大同”之說。1912年3月19日,胡敦復和他的立達學社同仁募捐私款在上海創辦了大同學院,是辛亥革命後中國第一所私立大學。胡敦復兩度出任校長(包括首任)長達20餘年。大同在國內首倡男女同校同班,率先採用學分制與選科制,擁有中國最早的近代物理實驗室,聘請了中國第一個留美的數學博士。大同(含附中)共培養出了30多名兩院院士。1922年9月,大同學院被政府立案,改稱大同大學,為私立性質。大同於1928年開始創辦附中,至1939年又分附中一院和附中二院,其分別是以後上海市大同中學和上海市五四中學的前身。至1940年代,大同大學已發展有文學院、理學院、商學院、工學院四個學院,下設文學、哲學教育、史地政治、數學、物理、化學、經濟、工商管理、會計、銀行、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土木工程、化學工程十四個系。1952年秋,大同大學在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中被撤銷建制,其院系分別併入復旦大學、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政經濟學院和華東化工學院。

簡介

1912年3月19日,私立大同學院(大同大學的前名)終於在上海南市區肇周路南陽里成立。校名出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是謂大同”。這天正是首任校長胡敦復28歲生日。

1911年秋,胡敦復離開清華南下上海。他受老師馬相伯之邀出任復旦公學教務長。不久,留在清華的立達學社成員也因不滿美國對清華事務的干涉,紛紛在辛亥革命爆發前後辭職來上海。他們與胡敦復一起決定創辦一所中國人自己的學校。然而,這個過程何其艱難。沒有政府扶植,沒有大實業家的資助,除了一腔赤誠和鐵打的信念、忘我的犧牲精神,外加一肚子的科學知識,這群書生幾乎沒有任何經濟實力。他們只好用立達學社的入社金、月納金。不夠,再另外捐款。但所有這些款項加起來不過228元。靠這228元, 創辦了大同學院。一年後,學費加上社員們的捐薪,大同學院有了一定積累,於是在上海肇周南路附近的車站路北首購地9畝,自建校舍。

在他們的苦心經營下,大同由當初僅設普通科(國中)逐步增加到大學預科(高中)、專修科,直至本科,並於1922年經國民政府立案改為大同大學。到二三十年代,大同大學已是滬上學科門類較齊全,頗具規模的知名私立大學:占地100餘畝,圖書館、教學樓、實驗室、體育館等一應俱全。由胡明復胡剛復吳在淵領銜的數、理及電機系蜚聲學界。可惜抗戰期間,因無財力遷往內地,大同部分校舍遭日本飛機炸毀,後又被日軍占為養馬廠。上海淪陷後,學校遷入租界,借地方繼續上課,十分困難。但他們百折不撓,二次創業,含辛茹苦,一如既往,於1939年9月又貸款在新閘路建成新校舍,繼續在抗戰的烽火中培養人才。
大同大學是辛亥革命後中國最早成立的私立大學。在40年的辦學歷程中(1952年大同大學在院系調整中被取消,僅保留大同中學建制),培養了錢其琛錢正英于光遠嚴濟慈錢臨照陳學俊沈天慧華君武傅雷等一大批人才。它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執著追求科學與教育救國的典型。胡氏一門追隨敦復三兄弟先後服務大同大學的還有他們的胞妹胡范若胡芷華,堂兄胡憲生、堂妹胡卓等。

沿革

1911年6月,北京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教師胡敦復、平海瀾、朱香晚、吳在淵、顧珊臣、郁少華、張季源、顧養吾、華綰言、周潤初、趙師曾等11人,組織立達學社。旨在興辦教育,培養人才。社長鬍敦復。11月,因不滿清華學堂外國主事者的辦學方式,相繼來滬籌辦學校。
1912年3月19日,即胡敦復生日當天,立達學社同仁捐款在上海南市肇周路南陽里租屋,創辦大同學院作為同仁講學勵志之所,以“研究學術,明體達用”為宗旨。胡敦復任院長。招收學生91人。立達學社同仁一年之內,將薪金全部捐納作為辦學之用。
1914年1月,大同學院遷入南車站路401號自建校舍上課,有學生126人。1916年7月,增設英文、數理兩專修科,開始招收女生。
1921年春,增設大學文科和理科。
1922年9月,大同學院立案,改稱大同大學,有學生563人,增設商科、教育科及大學預科。大同在國內首倡男女同校同班,率先採用學分制與選科制。它還擁有現代中國最早的近代物理實驗室,聘請了中國第一個留美的數學博士。大同一校,日後能出39名兩院院士,與其一貫重視通識教育有內在關係。
1928年2月12日,立達學社會議決定:立達學社社長不得並任校長;校長不得並任立達學社社長。通過校董會組織大綱。擬聘校董:馬相伯、吳稚暉、蔡孑民、胡孟喜、楊蔭杭、張澹如、楊杏佛、陸伯鴻、趙晉卿、徐新六、張菊生。票選社員為校董:葉上之、平海瀾、朱香晚、華綰言、吳在淵、胡剛復、胡憲生、曹惠群。推選曹惠群為校長。8月5日,立達學社票舉朱香晚為社長。
1928年,增設測繪專修科,大學部文理商各科改為文、理、商三個學院,下設九系,分普通科為高中、國中兩部。
1930年,大同大學南車站路校址擴至110餘畝,先後落成大禮堂、圖書館、體育館、科學實驗室、學生宿舍等17座建築,擁有運動場、綠地等,建築頗具規模,圖書儀器充實完備,學生人數近千人,教育事業大有發展。
1932年2月6日,上海市教育局準予中學部立案,改稱附屬中學,除教室、宿舍分開外,行政和經費仍與大學統一辦理,大學預科停辦。
1935年,《三十年之上海教育》對大同大學的評價:“該校辦理,處處經濟,絕不浪費。教員刻苦耐勞,精神貫注,學生樸素好學,教師輔導學生自動研究,尤為可貴”。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大同根據國家建設需要,增設工學院。
1937年8月28日,日機轟炸高昌廟江邊碼頭一帶,又炸毀南火車站,大同部分校舍被炸。10月,華界淪陷,大同被迫從南市遷至租界,借中國無線電工程學校及位育國小繼續上課。大同師生沒有經濟實力轉移到後方,胡敦復只好率領部分師生留守孤島上海,再次依靠立達學社社友員、團結廣大師生員工,在學校董事會的支持下,開始了第二次艱苦的創業歷程,使“大同”獲得了新生。
1938年9月,租用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律師公會大廈為臨時校舍。中學部979人,大學部850人。後大學部改借公共租界光夏中學校舍。1939年9月,新閘路新校舍建成,並附設附中二院(高中部),律師公會校址稱附中一院(國中部)。
1942年,胡敦復繼曹惠群任附中校長。
1945年11月,校長鬍敦復辭職,校董會推胡剛復為校長。11月3日,胡剛復由渝飛滬到校視事。
1946年11月,原上海南市大同校舍修復部分竣工,附中一院(今上海市大同中學)移回南車站路,大學部和附中二院(今上海市五四中學)仍留新閘路。
1948年下半年,大學部有教授75人,副教授21人,講師15人,助教5人,職員22人,工警28人,班級99個(男生2008人、女生698人)。
1949年上海解放時,大學部有四個學院、十四個系和兩個專修科。
1949年10月,校長鬍剛復北上,由平海瀾擔任代理校長。
1950年,史地政治系停辦,哲學教育系改稱教育系。成立政治教學委員會,下設社會發展史及新民主主義論、政治經濟學二個教研組。
1951年2月,中共蓬萊區委調聞人馨來校任黨支部書記、政治教師。
1951年秋,文學院撤銷,文學系併入聖約翰大學。
1952年5月,華東毛澤東思想學習委員會所派幹部李佐長出任大同大學黨委書記。
1952年秋,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大同大學被取消建制,商學院(經濟系、銀行系、工商管理系、會計系)併入上海財政經濟學院,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併入復旦大學,教育系、物理系(部分)併入華東師範大學,土木系併入同濟大學,機械系、電機系併入交通大學,化工系、化學系(部分)併入華東化工學院。上海市檔案館保存了大同大學的檔案全宗。
1949年,大同大學創辦人、兩度出任校長長達20餘年的胡敦復已過花甲之年,在上海解放前夕應兒子之邀去台灣休養,後接受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之聘出任客座教授,1962年在該校退休。晚年的胡校長,力圖在台灣和美國恢復大同大學,但始終未果。1978年12月1日,他帶著“淡淡的遺憾”,平靜地離開了人世,終年92歲,安葬在西雅圖華興利長青公墓。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曾有人看見,他獨自坐在正午的窗前,拿著一張大同創辦初期教工合影的黑白照片,用手指摩挲了一遍又一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