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伾山風景名勝區

大伾山風景名勝區

大伾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濬縣。景區人文景觀豐富,自然風光優美。北魏時建的大石佛高22.29米,比樂山大佛早四百年,比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大佛高五米多,是中國最早北方最大的摩崖造像。景區還有天寧寺、天齊廟、興國寺、呂祖祠、龍洞及王陽明、王鐸等歷代名家的摩岩題記筆刻等。

基本信息

簡介

大伾山風景名勝區大伾山風景名勝區
濬縣是與鄭州市一起,於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批准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縣級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先後接待了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荷蘭、日本、韓國及港澳台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人,年客流量達200餘萬人次。2002年通過國際ISO9001和ISO14001質量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3年7月被國家旅遊局公布為AAAA級旅遊景區。

歷史

歷史上,有十幾位帝王將相親臨大伾山,一旦您踏入山門,您就會感受到充盈于山山石石之間的王者之氣。在草叢石徑中,說不定,一不留神就會踩上某一位皇帝當年留下的足跡。大伾山又以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吸引了無數歷史名人或登臨高歌,或賦詩摩崖。千百年來,有王維、范成大、王陽明等二十多位著名詩人墨客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名人大家的到來,極大的提高了大伾山的文化品位,並為其賦予了永久的魅力。

大伾山是最早見於史書記載的名山之一,山上松柏競翠,寺廟幽幽王陽明、王鐸等名人摩崖石刻琳琅滿目,四季風光變化不同。“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千年古剎天寧寺,清靜幽雅呂祖詞等一處處佛寺道觀為大伾山增添了古老而又神秘的色彩。與大伾山相望的浮丘山,綽約多姿妙景無窮,山上的千佛洞生動地反映了盛唐時期的石刻藝術特色,占地一萬多平方米的碧霞宮,結構嚴謹,風格獨特。

450多年來一直是周圍地區文化、娛樂活動的中心;因它而興起的正月古廟會,聲勢浩大,長達月余,日客流量逾20萬人,屆時商家去集,人流如潮,是觀瞻豫北一帶純樸民風民俗的絕好機會小姑山與濬縣古城偎依相連,山上有城,城中有山,“十里城池半入山”,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依然顯示著古城的風貌.衛水河到了這裡被一分為二,如同兩條玉帶,蜿蜒而來,飄逸而去,為風景區平添了許多靈秀之氣。河上古橋飛架,岸邊楊柳依依,兩河之間有琵琶形小島,濃陰如蓋。島上河邊,幾多情韻。

1992年在大伾山南麓建成的“中華神話大世界”,占地120畝,整體布局隨山就勢,順其自然。其內部製作“開天闢地”“女媧補天”等集聲光電於一體的項目60餘組,洋洋大觀,娛樂性和知識性達到以了完美的統一。

大伾山名勝風景區,由大伾山、浮丘山兩部分組成。大伾山上有呂祖祠、禹王廟、天寧寺、龍洞、觀音洞等。天寧寺的大石佛,倚山而坐,高八丈許,鑿於十六國後趙主石勒時期,素稱“八丈佛爺七丈樓”,是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一尊大型摩崖造象。浮丘山上有碧霞宮、千佛洞、尼姑山等。濬縣的古城牆、端木子貢祠、三國古戰場、明代軍事家王越墳、徐懋功和李密的墓,皆分布在古城周圍。此外,風景區內還有不同歷史時期的摩崖題記460餘塊。如唐代的《大伾山銘》、後周的《準敕不停廢記》以及歷代名家的書法作品等。

景區

景區內現有佛道建築9處,亭台樓閣、寺廟宮觀遍布兩山。北魏天寧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樓而聞名遐邇。大石佛高22.29米,已1600餘年,全國最早,北方最大,是河南旅遊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藝術、歷史政治等早已引起專家學者的驚嘆。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保文物,唐代的石刻瑰寶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藝術的經典之作。道教的聖地碧霞宮始建於明代,規模宏大,構造精美,萬仙客用懸塑、壁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家典籍中記載的神仙人物3千餘位成為集中國官方與民間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藝術殿堂。一處處保存完好的名勝古蹟和一幅幅歷史畫卷,再現了宗教文化在中原傳播、發展的歷程。特別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廟會,長達月余,朝拜者蜂擁而至,人如潮湧,高潮日達20萬人,為宗教文化和經濟信息的傳播推波助瀾。

大伾山風景區包括大伾山、浮丘山這兩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麗青石山峰。雖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當年大禹治水登臨此山,被載入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禹貢》篇中,歷代稱為“禹貢名山”。現有大石佛等國保級文物1處10項,省保級文物8處,歷代摩崖題刻460餘處,漢唐古柏400餘株。如果您到大伾山風景區旅遊觀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會使您回味無窮,流連忘返,優美的山頂風光又會使您如入仙境,飄飄欲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