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伓山

大伓山,屬系太行余脈,東西寬0.95公里,南北長1.75公里,面積約1.6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35米,平地高起70米。並且有大量道觀佛寺等人文景觀。

簡介

大伓山

各位朋友,說起大伓山,還要和浮丘山濬縣縣城聯繫在一起。濬縣是於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大伓山風景區又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大伓山平地拔起,孤峰凌雲,山勢奇特,氣象睜蝶。山上寺廟洞閣棋布,摩崖碑刻林立,松柏夾道,曲徑幽回,自古即為"河朔勝景"。帝王將相、文人學士、登山攬勝者代不乏人。大伓山與浮丘山東西對峙,相去1里有餘,衛河環城傍繞,"城中有山,山上有城,山下有水,山水輝映"構成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

歷史

大伓山是我國文字記載最早的名山之一。《尚書,禹貢》載:"東過洛油,至於大伓。"相傳大禹治水,到過大伓山。故歷代名人登臨大使,多賦詩留言,刻碑勒石,抒發"登大伓、俯大河,懷大禹"的感慨豪情。金明昌以前,大伓山為黃河轉折點,南控名渡黎陽津(又名黎陽關,對岸為白馬津),為大河南北要衝。縣城"憑山為基,東阻於河",山阻河險,故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東漢光武帝以幽、並二州的兵力攻取天下,首先於黎陽立營以障河北。曹操、袁紹交兵,都以黎陽為制勝之地。十六國時後趙石勒的大將籙明築壘於大伓山之東,以控制大河南北。隋末瓦崗軍於大伓山巔築中軍亭,以瞭望敵情。唐高祖置黎州總管府,總攝殷、衛、澶、黎四州之眾。五代時朱溫、李克用紛爭黎陽。北宋於大伓山北麓建通利軍,作為軍事重鎮。這些歷史事例,都足以表明大伓山地理形勢的重要。

大伓山系太行余脈,東西寬0.95公里,南北長1.75公里,面積約1.6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35米,平地高起70米。它不是叢山中的峻岭,而是平原突起的孤峰。

大伓山上現存道觀佛寺建築群7處,名亭8座,石窟6處,各式古建築138間,摩崖碑刻460餘處,各具特色。其中有後趙時依山鑿就的大石佛,高22.7米,為中國北方第一大佛,又稱"八丈佛爺七丈樓";始建於北魏的天寧寺,規模宏大,年代最早,寺內有藏經閣,原藏明代南藏經6053卷,為宗教典籍珍品。大佛和天寧寺現在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宋代的天齊廟、太平興國寺、豐澤廟,元代的觀音岩,明清的陽明書院、呂祖祠、禹王廟、張仙洞等建築,皆各有其妙,為大還山增光添彩。

各位且看山門上的這副對聯"邯鄲道上,黃鶴樓頭,一劍西風留幻跡;衛水橋邊,浮丘林表,三山海路在塵寰。",前門橫額題"青壇紫府"。"青壇",即青壇山。相傳,東漢劉秀鎮壓河北王郎軍,還師經過大還山,在山上築青壇祭告天地。溢大還山為青壇山。"紫府",指神仙所居之處。

過山門,便登上了一條用碎石砌成的盤山路。古柏夾道,鬱鬱蔥蔥。及至略有疲憊,也就到了歇歇亭,即遊人登山中途小憩之處。亭子石柱上有一副對聯:"到此依依莫不感懷神禹,請君歇歇且看對面太行"。對聯含義在於啟發遊人在欣賞祖國河山的同時,莫忘懷古人創業之艱難。

沿盤山路繼續攀登,迎面屹立著一座石坊--思榮坊。它是從衛賢鎮南大街搬遷過來的,高寬皆10米,平面呈"一"字形。為四柱三間五樓式建築。柱下有抱鼓石,透雕猛獅。頂為歇山式,並雕出脊獸、瓦件等構件。樓檐下平板枋的上部雕刻二龍戲珠和火球圖案,下部刻仰蓮;平板訪下的龍鳳板單額枋等構件上雕"竹林七賢"、"八仙慶壽"、"一門三進土"等圖案及創建年代。思榮坊為河南省重點保護文物。

走過石坊,過了落虹橋,便到呂祖祠。呂祖即八仙之一呂洞賓,名岩,號純陽,唐末道士。鹹通三年(862年)進士及第,年已64歲。後浪遊江湖,入山學道。他對北宋道教教理的發展有一定影響。被全真道奉為北五祖之一,通稱呂祖。每年夏曆4月14日為呂祖誕辰。

呂祖祠建於清康熙十五年,祠院坐東向西,倚崖築就,形勢險峻,布局周密。其主要建築有:山門三間,內塑兩尊鎮山鬥神;南、北兩廊各四間,塑有"六丁、六甲"12個神像與四值符;拜殿五間,因殿門朝西北,按八卦方位,西北為乾故名乾元殿,殿內原供有呂祖像。乾元殿緊倚山崖,就崖壁有呂祖洞,洞內雕有呂祖像一座。洞頂刻有"南斗"、"北斗',兩座星宿,象徵呂祖身後"九天"。

壺天道院又稱"方壺天",在呂祖祠之右側。是住持呂祖凋的道人之居所。院內有餐霞閣,建於清康熙十八年,濬縣知早劉德所建。劉信奉道教,自認有仙風遺骨。常常大捐俸祿修建呂祖祠,早晚焚香禮拜,並在道院裡建起了一座四層高閣,從縣衙搬到閣上來住,在閣上處理政務。政余時間就穿著道袍到呂祖構先跪拜後默禱,極其虔誠。

呂祖祠左側有"八卦洛書圖"和"斗姆閣"遺址。八卦洛書圖建於清康熙年間,原來建築已不存在,莫知其詳;斗姆閣常建於道教官觀中,斗姆為道教所信奉的女神,傳說是北斗眾星之母,名紫光夫人,她的"法身像"一般為三日、四首、左右各出四臂。

斗姆閣之前有"瀛洲別墅",今存有磚雕樓一間。門樓對面是陡崖數丈,崖壁布滿題記,共有"千仞崗","山河一望 ","瞻彼淇澳","壁立千仞","群玉山頭"等十餘處,都有一定書法價值。循經而南,有鍾離殿,柳仙堂,紫衣魁星閣,孫、邵二先生洞,曹仙媼庵等。攀岩登階,迂迴北止,為張仙洞,均是清初所建。

張仙洞在大伾山西崖。康熙四年(1665年)倚崖築樓一面,坐東向西,小巧別致,樓前是懸崖,北山牆上開一角門,樓內後牆連岩雕有張仙臥像一座,形象逼真。不幸於"文化大革命"中被人毀壞。1986年根據原像複製,臥像旁有題記云:"臥遊天地間",又名"觀瀾處"。

張仙洞之北的崖壁上,有"東皋舒嘯"題記,相傳張三豐曾在此築台練功,傳教拳術。張三豐,宋代人,技擊家,武當派太極拳的始祖。後人稱此台為"三豐嘯台"。

出張仙洞向北,跨過"雲渡橋",就到了"純陽洞天"了。

呂祖祠乾元殿之後是層巒峭壁,沿崖築有一道南北高牆。在這道用磚石築成的高牆上,正對乾元殿後坡,開有一個直徑2米的圓門,這就是"純陽洞天"。"純陽洞天"是呂純陽所居的地方,是一個絕好的所在。圓門前,沿崖是一條崎嶇蜿蜒的石徑,寬僅l米。幽徑邊沿有石欄。山崖上,遍布石刻,題有"山河一望"、"步虛聲"、"第一峰"、"懷禹"、"東皋舒嘯"等,真是琳琅滿目。純陽洞天名列濬縣"八景"之首。

太極宮挺立在大伾山的最高峰,它是大伾山的標誌。太極宮建於康熙十六年(1677年),是一座八稜柱形的三層高樓,通高33米,為八角攢尖樓閣式建築。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禹王廟。禹王廟原在大伾山東南麓。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知縣劉德新遷至陽明書院故址上,建大殿三間,內塑禹王像,以示敬仰。

在禹王廟前,我們可以看一看中軍亭。中軍亭為隋末瓦崗軍守黎陽時所建,用以練兵點將,瞭望敵情。原亭已毀,1984年又進行了修復。

經過中軍亭之南的玉皇閣遺址就是天齊廟,現有山門三間,東西兩廊各五間。原有正殿三間。為宋代所建,於1978年夏毀於火災,倖存雕花石柱兩根。柱上精雕滾龍飛雲,藝術價值很高。天齊廟的主神是東嶽大帝,為道教所奉的泰山神。

宋真宗朝東嶽時加其封號為"東嶽天齊仁聖大帝"。

在天齊廟東北、大伾山東側的半腰間,是興國寺,它的全稱叫"太平興國寺"。該寺周圍的山崖上,刻有許多唐、宋、元、明、清各時代的題記。主要建築為大佛殿五問,殿內原有二木雕佛龕,內供明代所塑的釋迦"泥沙像"。木龕雕工極為精細,很有藝術價值。

興國寺之北即天寧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年),元代以前名大還山寺。現存布局為"東西"、"南北''兩條軸線,成十字形,殿宇20餘間,總面積為2600餘平方米。

東西軸線上的建築有山門、藏經閣和大佛樓。山門5間,硬山頂,灰板瓦,建於清道光二十八年。

藏經閣建於明萬曆三年(1575年),面闊5間,高約2丈,分兩層,聲偉壯觀。閣內有"千手千眼"觀音像,高I丈3尺,左右各有六雙手。最上層,兩手托日月;第二層,左手持拐尺,右手握金印;第三層,兩手合掌胸前;第四層,左持弓,右手拈箭;第五層,左手拿青楊枝,右手拿淨水瓶;第六層,兩手自然下垂。穿過藏經閣,便是大佛樓。大佛樓是東西軸線上的最後一座建築,原為北魏時建的7層高閣,庇護大石佛,元代末年,為紅巾軍所燒。按1985年發現大佛樓院中地下的石柱推測,原閣面闊當為5間,進深約為10米。現今的大佛樓為明代正統十年(1445年)所建面闊三間、高7丈。內座大石佛,高8丈(實測22.7米)。"八丈佛爺七丈樓"。傳為奇談。

大石佛,古稱大佛岩,倚山鑿就,高與崖齊,整軀為岩石,為明代成化十年(1478年)裝飾。大石佛結跏趺坐,面方頰圓,略呈梯形,形似彌勒佛像。目平視,唇緊閉,表情莊嚴。兩肩立挺,脖頸較長,在三道肉領。左手覆膝,手心向下,右手曲肘舉。手心向外,示"無畏印"。身穿五彩方格袈裟。因胸部殘破,衣紋不清,似是雙襟直垂。按其雕刻的紋路,屬於直平階梯式刀法。但在其轉彎處有突起的圓棱。從大石佛的整軀造型輪廓來看,呈三角形。似是比例失調,表現出早期造像藝術的不成熟性。

大石佛自身形象所提供的時代特徵很不一致,有北朝早期,也有北朝晚期,甚至還有唐代因素,如螺發。經研究考查,有些細部,認為是後人改造的。因為大石佛歷史悠久,幾經興廢,特別是元代末年遭受的兵火,大佛閣被燒,大石佛軀體的有些部位被燒壞脫落,至明代無法補綴復原,因而加以改造並糊上泥皮彩,致使大石佛原貌無從考查。雖然某些部位失真,但大石佛的整體輪廓是無法改變的,故而仍保留著一部分原始狀貌,如三角形體、方墩座、平板腳等,因大石佛的原始證據失察,現存特徵又不一致,故一時尚不能絕對斷定它的創造年代。目前,關於大石佛年代考證之類的文章、研究資料較多,最後統一的意見是:"後趙一北齊",確鑿年代有待進一步考證。

大石佛是我國大型摩崖造像之一,即使為北魏晚期的作品,仍不失為我國一大歷史名勝古蹟。

天寧寺南北軸線上的最後一座建築是水陸殿,早已不存。水陸殿遺址前有大雄殿三間,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重修。殿前有拜廈。殿內原供"三世佛",今僅存牆上彩色背光。三佛殿前有十八羅漢殿,再有四大天王殿及地藏殿,均為清代建築。左側有鍾林,內懸景泰四年(1453年)鑄造的大鐵鐘一口。

天寧寺歷史悠久,後周進宗滅佛,全國90%以上的寺院被廢掉,而天寧寺得以"準救不停廢",可知其當時的歷史地位了。

出天寧寺後左走,沿一條緩坡青山盤路,即至龍洞。龍洞是一個天然洞穴,在大伾山東崖上。三個洞均通向山頂的罅隙,陽光射入石隙,映入洞中晃晃有光,為濬縣"八大景"之一。天將下雨,洞中先有雲氣冉冉上升,人們將其命名為"龍洞吐樣煙"。洞口石壁上精雕五條滾龍,另有碑刻、題記數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