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時間]

夜晚[時間]

夜晚指下午6點到次日的早晨5點這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天空通常為黑色,(是由地球自轉引起的)。在夜晚,氣溫通常會逐漸降低。在半夜達到最低(凌晨2點到3點之間)。晚上也是非常漂亮的,晚上的鳥巢和白天的鳥巢就是兩種感覺。18世紀的瑞士天文學家德謝梭根據恆星的大小,和它們之間的平均距離,進一步計算可得出,只有當宇宙的直徑達到約1千萬億($10^15$)光年,我們朝任何方向看,相當於看到一顆恆星的亮度。由於光速是有限的,在一個年齡是150億歲的宇宙中,我們只能觀察到最遠150億光年處的星系(即使所有星系在宇宙誕生後立刻形成)。

基本信息

拼音

yè wǎn

夜晚指下午6點到次日的早晨5點這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天空通常為黑色,(是由地球自轉引起的)。在夜晚,氣溫通常會逐漸降低。在半夜達到最低。晚上也是非常漂亮的,晚上的鳥巢和白天的鳥巢就是兩種感覺。

基本解釋

晚上,天黑之後,太陽下山後。

漢語辭彙

夜晚夜晚

詞目:夜晚

拼音:yè wǎn

基本解釋:[night] 晚上,天黑之後

引證解釋

指夜間,晚上。

《詩·召南·小星》“肅肅宵征,夙夜在公” 唐孔穎達疏:“謂諸妾夜晚始往及早來也。”《水滸傳》第四五回:“若是夜晚老公不在家時,便掇一個香卓兒出來,燒夜香為號。”《儒林外史》第三八回:“夜晚路上有虎,須要小心。”老舍《駱駝祥子》六:“初秋的夜晚,星光葉影里陣陣的小風,祥子抬起頭,看著高遠的天河,嘆了口氣。”

相關成語

良宵好景 〖解釋〗美好的夜晚和景色。同“良宵美景”。 良宵美景 美好的夜晚和景色。亦作“良宵好景”。 月夕花朝 月明的夜晚,花開的早晨。形容良辰美景。 月白風清 形容幽靜美好的夜晚。

風清月白 皓月當空 花前月下 燈火輝煌 月明星稀

夜幕降臨 華燈初上 萬家燈火 燈火通明 燈火闌珊 星星點點 午夜魅影 黑燈瞎火

相關詩句

1、晚飄蓬、夜郎秋浦(宋·劉克莊·《賀新郎》)

2、歸晚楚天不夜(宋·王千秋·《好事近》)

3、但自家晚夜(宋·呂渭老·《沁園春》)

4、晚寒寒似夜來些(宋·劉學箕·《鷓鴣天》)

5、松晚夜凌寒(唐·駱賓王·《詠懷》)

6、晚香淡似夜來些(宋·張炎·《瑤台聚八仙/新雁過妝樓》)

7、關河愁思望處滿漸素秋向晚雁過南雲行人回淚眼雙鸞衾[衤周]悔展夜又永枕孤人遠夢未成歸梅花聞塞管 (宋·晏殊·《清商怨》)

8、臥晚不曾拋好夜(唐·薛能·《晚春》)

9、歲晚匆匆日復夜(宋·李處權·《梅二首》)

10、晚泊吳江夜雨餘(宋·劉過·《自述》)

11、晚淮他夜月(宋·宋祁·《送王庾》)

12、晚望秋高夜(唐·陳潤·《賦得秋河曙耿耿》)

13、晚尋丹灶夜漁(宋·董與幾·《題澹山岩》)

14、夜直蓬萊得歸晚(宋·李新·《送范秉彝》)

15、夜吠仙苗喜晚嘗(宋·楊萬里·《嘗枸杞》)

16、歲晚夜何長(明·鄭胤驥·《題汪無際茸游冊三首》)

17、秋城一夜江湖晚(宋·方岳·《次韻齋宿》)

18、晚酌金疊邀夜月(明·劉養晦·《王氏招飲席中有感》)

19、夜飲歸常晚(唐·白居易·《和楊同州寒食乾坑會後,聞楊工部欲到,知予》)

20、夜郎歲晚逢羈客(宋·王公煒·《梅花》)

基本概念

在這段時間內,天空通常為黑色,(是由地球自轉引起的)。在夜晚,氣溫通常會逐漸降低。在半夜達到最低。

“夜晚的天空為什麼是黑暗的?”這曾經是一個困惑了科學家幾世紀(也許更久)的難解之謎。但這個迷僅當我們認為宇宙是永恆而且不變的前提下才會是一道難題,而在1920年之前,人們對宇宙的認識正是如此。

這個難題基於三個假設,(1)宇宙是無窮大的;(2)宇宙是永恆而且不變的;(3)宇宙中以一定密度均勻地充滿了星系或恆星(發光體)。在這樣的假設下,無論我們向哪個方向看,我們都會看到相同數目的恆星,考慮到宇宙是無限大的,我們看到恆星的數目就是無限多的,每一個恆星都會有一束光線照射過來,因此我們將在各個方向看到無窮耀眼的光芒。

相同厚度薄層內恆星貢獻的亮度相同,無窮多薄層就對應無窮的亮度;

假設恆星的數密度為$n$,距離地球$r$處,體積元$d \tau$內的恆星照射到地球,貢獻的亮度應正比於:

$I \propto \frac{nd\tau }{r^2 }$

現在對體積元$d \tau$作積分,就對應在地球上觀察到的總亮度,角度部分積分為$\Delta \Omega $,空間部分積分應是從$0$積分到$\infty $。

$I \propto \int_0^\infty {\frac{nr^2 \Delta \Omega dr}{r^2 }} = \int_0^\infty {n\Delta \Omega dr} $

這個積分是發散的。即天空應當是無窮明亮的,顯然這與我們的日常經驗是矛盾的,這就是所謂的奧伯斯佯謬。“奧伯斯佯謬”這個名稱是宇宙學家赫爾曼·邦迪在 1950年正式提出的,以紀念19世紀的德國天文學家海因里希·奧伯斯(1757-1840),他曾就此問題寫過一篇著名論文。當然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可以追溯到奧伯斯之前更早的年代。

早在1610年,克卜勒就曾討論過這一問題,他天才地把夜晚天空的黑暗看成是宇宙大小有限的證據。他說,當我們通過恆星之間的缺口眺望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堵圍繞著宇宙的黑暗的圍牆。在這幅圖像中,你不是站在無邊無際的森林之中,而是在一片小樹林中,當你通過樹幹間的空隙觀望時,你看到的是樹林外面的世界。

18世紀的瑞士天文學家德謝梭根據恆星的大小,和它們之間的平均距離,進一步計算可得出,只有當宇宙的直徑達到約1千萬億($10^15$)光年,我們朝任何方向看,相當於看到一顆恆星的亮度。

1823年,奧伯斯認為遙遠的恆星的光被恆星之間的稀薄物質雲所吸收。但他沒有考慮物質雲吸收光輻射後,將提高物質雲的溫度,從而使物質雲發出輻射的能力增強,一直到它發出的能量與吸收的能量相等為止。即它本身將和恆星一樣明亮,這樣該難題還是沒有被解決。

顯然,三條基本假設中至少有一條是錯誤的。我們仍然不能肯定宇宙是否是無窮大;宇宙大概真的像我們觀察到的那樣充滿了星系;但我們確實知道它並非是永恆不變的。我們所知的宇宙產生於150億年前的大爆炸。由於光速是有限的,在一個年齡是150億歲的宇宙中,我們只能觀察到最遠150億光年處的星系(即使所有星系在宇宙誕生後立刻形成)。即便宇宙是無窮大的,更遠星系發出的光也無法達到地球。根據德謝梭的計算,宇宙至少要有1千萬億歲並且有1千萬億光年大小,才能在夜晚達到一顆恆星的亮度。這是我們所在宇宙年齡的10萬倍。因此只要宇宙誕生於離我們現在足夠近的過去某個確定時刻,就不會有夜晚黑色天空之謎。

夜晚指下午6點到次日的早晨5點這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天空通常為黑色,(是由地球自轉引起的)。在夜晚,氣溫通常會逐漸降低。在半夜達到最低。晚上也是非常漂亮的,晚上的鳥巢和白天的鳥巢就是兩種感覺。

語句:

喜歡黑夜

凌晨時分的寧靜

沒有喧囂 沒有爭吵

安靜到只聽見自己的呼

害怕黑夜

害怕習慣於夜晚甦醒的從前

討厭閉上眼睛就能浮現

不敢睡覺不能睡覺

所以寧願做一隻晝伏夜出的動物

用耳機里的音樂 逃避歇斯底里的淚水

夜深人靜,躲在安靜的角落靜靜的抽菸

喜歡那英的那首《白天不懂夜的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