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苞裂萼苔

多苞裂萼苔

多苞裂萼苔是植物界的一個重要門類,隨著近年來對苔蘚植物的化學和生物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進行,越來越多的結構新穎或生物活性良好的化合物從苔蘚中分離得到。為尋找新的活性天然產物,我們對山東省的苔類植物進行了化學成分及抗真菌活性成分研究。現報導從多苞裂導苔中分離得到的幾種化合物,是生物學植物系統分類中苔綱下一個的物種名稱。

基本信息

多苞裂萼苔化學成分

苔蘚植物是植物界的一個重要門類,隨著近年來對苔蘚植物的化學和生物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進行,越來越多的結構新穎或生物活性良好的化合物從苔蘚中分離得到。為尋找新的活性天然產物,我們對山東省的苔類植物進行了化學成分及抗真菌活性成分研究。現報導從多苞裂導苔中分離得到的幾種化合物。

多苞裂萼苔ChiloscyphusPolyonthus(L.)Cord采自泰山中天門、南天門以及後石塢一帶海拔1000m以上山區,對其乙醇提取物進行初步分離,得到四個化合物,分別為:(-)-桉烷-3-烯-6α-乙醯氧-7α-醇(Ⅰ)、(+)-桉烷-3-烯-7α-醇(Ⅱ)、β-谷甾醇(Ⅲ)和胡蘿蔔苷(Ⅳ)。

化合物Ⅰ:無色針晶,硫酸顯色呈紫紅色,EIMSm/z:280(M+),262(M+-H2O),結合元素分析可確定化合物的分子式為C17H28O3.IR(cm-1):3455(OH),1704(C=O),1263(OAc);1HNMR顯示五個甲基,分別為一個角甲基δH0.84(3H,s,H-14),兩個異而基甲基δH0.95,0.97(both3H,d,H-12/13),δH5.38(1H,brs)為一個三取代烯氫信號,而δH1.63(3H,br.s)的甲基信號可以推斷與雙鍵相連,其連線關係亦可以通過HMBC譜中δH1.63(3H,br.s,H-15)與雙鍵碳δc134.9(C-4)和121.2(C-3)的相關進一步得到確證。1HNMR還提供一個烯氫δH5.38(1H,br.s,H-3),和一個含氧碳氫δ5.50(1H,d,J=11.0Hz);乙醯氧基的信號可以通過1HNMR中δH2.21(3H,s)的甲基信號及該甲基在HMBC中與δc170.4的聯基相關確定。結合DEPT譜給出的五個甲基、四個亞甲基、四個次甲基和四個季碳及1H1HCOSY、1H13CCOSY譜的相互關係,根據文獻初步確定該化合物為一個乙醯化的倍半萜。HMBC話中觀察到4-CH3除與雙鍵碳相關外,還與C-5.乙醯基(δc170.4)及C-7(δc76.8)相關,異丙基甲基δH0.97(3H,d)、0.96(3H,d)與C-7的相關進一步確證結構中甲基、異丙基、乙醯氧基的取代位置,進而確定該化合物的結構為核烷-3-烯-6α-乙醯氧-7α-醇,化合物的立體構型最終由X-射線單晶衍射確定,其鍵長與鍵角參數見表2、3。此化合物曾從Lepidoziavitrea中得到,其[α]D21=-44.8(0.15,CHCl3),與文獻值-43.7(0.7,CHCl3)基本一致。

化合物Ⅱ:淡綠色油狀化合物,IRcm-1:3475峰示羥基,3024,1644峰示雙鍵;1HNMR提供四個甲基信號,δH0.75(3H,s),0.94,0.95(each3H,d,J=6.9Hz),1.59(3H,s)分別為一個角甲基,兩個異丙基甲基和一個烯丙甲基,δH5.32(1H,br.s)為一三取代烯氫信號;13CNMR共提供15個碳信號,其中包括兩個烯碳δc(134.95s,121.19d)和一個含氧季碳(δc74.18,s);與化合物Ⅱc相比,少一個乙醯氧基和一個與氧相連的CH,同時增加一個CH2,其他1H,13CNMR信號均與前者相似;EI-MS結出脫水峰m/z204,和進一步脫異丙基產生的基峰m/z161;Ⅱ結構確定為桉烷-3-烯-7α-醇,與已知化合物對照,1H,13CNMR,MS及[α]D均基本一致。

上述兩個倍半萜類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研究目前正在進行中。

1 儀器與材料

熔點用X4型顯微熔點測儀測定(末校正),IR用NICOWNEXU470FT-IR型紅外分光光度計測定,ORD用PERKIN-ELMER241MC分光光度計測定,UV用HITACIU-2000型分光光度計測定,MS用zan-2F型質譜儀測定,NMR用JEOLJNMG-400型核磁共振儀測定,X-光單晶衍射的晶體學數據用NACDIP2030K面探測儀收集,試劑:95%工業乙醇,層析及重結晶用試劑均為分析純,柱層析用矽膠(120~180,200~300目),薄層用矽膠(10~40μm)(青島海洋化工廠),聚醯胺薄膜(浙江黃岩紅旗生物化工廠),SephadexLH-20(PharmaciaBioteCk),wakogelLP60C18(WakoChemical)由試劑公司代購。

植物標本來自泰山中天門、南天門及後石塢一帶海拔1000m以上高山區,經本校生藥學教研室溫學森副教授鑑定為多苞裂萼苔Chiloscyphuspolyonthus(L.)Cord。

2 提取與分離

多苞裂萼苔洗淨,陰乾後粉碎,粗粉共750g,10倍量95%乙醇(700ml)室溫下冷浸3次,每次一周,共得提取物32g,取30g樣品上矽膠技(160~180目,150g,5×20m)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脫,分為8個組分。從99:1組分經Sephadax-LH20(CHCl3:MeOH,1:1)純化,得化合物Ⅱ(3ml);97:3組分得化合物Ⅰ(755mg)以及已知化合物谷甾醇Ⅲ(100mg);6:4組分得胡蘿蔔苷Ⅳ(40mg)。

3 結構鑑定

化合物Ⅰ
按烷-3-烯-6α-乙醯氧-7α-醇,C17H28O3,無色針晶,mp.141~142℃(n-hex):IRvmax(KBr)cm-1:3453,3021,2968,2922,2880,2851,2839,1715,1704,1644,1470,1445,1435,1387,1378,1263,1152,1032,geq,969,831;EI-MSm/z:262(2,M+,H2O),237(15M+-Ac),220(93),205(20),187(10),177(100),159(25),149(20),133(12),121(45),107(25),93(17),81(13),71(5),55(3),43(2);1HNMR(400MHz;CDCl3)δ:13CWMR(100MHz;CDCl3)δ。
化合物Ⅱ
桉烷-3-烯-7α-醇,C15H26O,淡綠色油:IRλmax(KBr)cm-1;3475,3024,2960,2912,2849,1644,1470,1452,1436,1376,1173,1026,973,903,799;EI-MSm/z:204(25,M+-H2O),180(8),179(8),162(12),161(100),145(3),133(5),123(5),121(8),119(10),105(15),93(10),91(8),81(25),67(10),55(10),43(20),41(18),1HNMR(300MHz;CDCl3)δ;13CNMR(100MHz;CDCl3)δ。
化合物Ⅲ
β-谷甾醇,無色針狀結晶,mp,134-136℃(MeOH),Rf值、IR均與已知化合物一致。
化合物Ⅳ
β-胡蘿蔔苷,白色粉末,mp,304-309℃(CD-Cl3-MeOH);R1值、IR均與已知化合物一致
(山東大學藥學院,李光耀,馬斌,婁紅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