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的歷史和建築

《外灘的歷史和建築》是2002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薛理勇。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外灘的歷史和建築外灘的歷史和建築

本書詳細介紹了從亞細亞大樓、上海總會大樓、滙豐銀行大樓、海關大樓、匯中飯店、沙遜大樓到怡和洋行大樓、東方匯理大樓、英國領事館等所有外灘的著名建築。並穿插敘述了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使人感受到上海昔日的浮華歲月,尤其是上海一百多年來的滄桑巨變。

作者簡介

薛理勇,筆名申持中。祖籍福建省福清市。1947年出生於上海,198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分校(今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同年入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從事上海史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文以興游——豫園楹聯碑刻賞析》、《上海路名地名拾趣》、《上海灘地名掌故》、《上海滄桑百年》、《上海俗語切口》、《上海妓女史》、《外灘萬國建築博覽》、《閒話上海》、《上海老城廂史話》等;主編《上海文化源流辭典》、《上海掌故辭典》等。

目錄

序外灘及其歷史洋涇浜與洋涇浜英語外灘“天文台”外灘1號:亞細亞大樓外灘2號:上海總會大樓外灘4號:聯合大樓外灘5號:日清大樓外灘6-9號:招商局樓與中國通商銀行樓外灘12號:滙豐銀行大樓外灘13號:海關大樓外灘14號:交通銀行大樓外灘15號:華俄道勝銀行與中央銀行外灘16號:台灣銀行大樓外灘17號字林大樓外灘18號:麥加利銀行大樓外灘19號:匯中飯店外灘22號:沙遜大廈外灘的歷史和建築外灘23號:中國銀行大樓外灘24號:橫濱正金銀行大樓外灘26號:揚子保險大樓外灘27號:怡子洋行大樓外灘28號:怡泰大樓外灘29號:東方匯理大樓外灘33號:英國領事館外灘花園的故事三次重建的外白渡橋外灘的紀念碑和紀念像

精彩書摘

“外灘”地名的由來

黃浦江是流經上海市區最大的河流,她發源於澱山湖(今屬上海市青浦區),由東南至閔行附近沿正東,於原陸家浜口(今南浦大橋附近)北折,從吳淞口注入長江。黃浦江以進入市區段的江面最寬,約為800米。由於黃浦江通江接海,受到潮汐影響,平均每天兩次有明顯的漲潮和退潮現象,一天內的水位落差可達4米以上,如遇天文大潮,水位落差就更大了。

在一百五十年前,上海僅是江南沿海的一個中等縣城,航運事業很不發達,人們沒必要,也沒能力在沿江修築堤岸,所以除東門黃浦江岸外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灘地,退潮時,江水聚滯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灘地,漲潮時,江水又沒過河灘。黃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由於江寬水急,逆水而行的船隻就須拉縴行走。幾百年來,縴夫的足跡就在黃浦江灘踩出一條曲折多彎的小道,人們稱之“纖道”,這纖道就是外灘最早的路了。

在上海的地名習慣用詞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作“里”,河流的下游叫作“外”,如今天上海人習慣把虹口港上的漢陽路橋叫作“里虹橋”,把長治路橋叫作“中虹橋”,把大名路橋叫作“外虹橋”,就是根據橋所在河流的位置來取名的。同樣,今蘇州河入黃浦江口的第一座橋叫作“外白渡橋”,依次向里的橋也俗稱“裏白渡橋”(今乍浦路橋)、三白渡橋(今四川路橋)。如以縣城為依據時,距城近的地方稱為“里”,距城遠的地方稱為“外”,今南市區的“里鹹瓜街”和“外鹹瓜街”;“里倉橋”和“外倉橋”等就是以此得名的。

進入上海縣城附近的黃浦江在陸家浜出口處形成一個急彎,於是上海人就以陸家浜為界,其上游稱為“里黃浦”,下游稱為“外黃浦”。里黃浦的河灘叫作“里黃浦灘”,又稱“里灘”,外黃浦的灘地就叫作“外黃浦灘”,又稱“黃浦灘”或“外灘”。

根據上述,“外灘”應該指從陸家浜至蘇州河的黃浦灘地,這原來是不錯的。清康熙二十二年,清軍收復了台灣,鄭成功之孫鄭克填投降,標誌著沿海反清武裝全部肅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頒布了《弛海禁令》,即放鬆和放寬了從明初開始實行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