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行行政村

夏行自然村為夏行行政村駐地,現有130戶518人,耕地1080畝。 董孫行自然村位於夏行村東,一路之隔,現共有80戶305人,耕地402畝。 孫姓,於明永樂二年(1404)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現有18戶70人。

基本信息

夏行行政村位於東明縣城東南15公里、東明集鎮政府駐地東北2公里。下轄夏行、徐行,董孫行三個自然村,共有294戶1104人,耕地1980畝,土地清沙,適合種植花生、西瓜、小麥等作物,屬典型的農業村落。

歷史記載

據《東明縣誌》記載,1911年該行政村屬東明縣第六鄉,1933年屬東明縣六區,1944年屬東明縣三區,1955年屬東明集三區樊貴屯鄉,1958年屬東明集公社,1984年屬東明集鎮至今。
夏行自然村 為夏行行政村駐地,現有130戶518人,耕地1080畝。據《夏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年)夏氏祖由山西省洪洞縣先遷居劉樓鎮黃堌,明永樂七年(1409)又遷此建村,因村里果樹很多,按姓氏住地稱為夏行。該村現有夏、蔡、楊、王、劉5姓。夏姓現有120戶487人。蔡姓遷入時間不詳,因婚姻關係從本縣小井鄉里長營村遷入落戶,現有4戶14人。楊姓於明永樂七年(1409)遷來定居(地址不詳),現有1戶8人。王姓因婚姻關係從河南南陽遷入(時間不詳),現有1戶5人。劉姓於1998年因婚姻關係從鄄城遷入定居。
徐行自然村 位於夏行村北,一路之隔,現有84戶281人,耕地498畝。據《徐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徐氏祖從山東省青州府茗縣招賢鄉波西社遷此定居,命村名為徐行。村里現有徐、殷、曹三個姓氏。徐姓現有70戶230人。殷姓由山西洪洞縣遷入(具體時間不詳),現有13戶64人。曹氏於2000年因聯姻由本縣大屯鎮展營村遷來,現有1戶3人。
董孫行自然村 位於夏行村東,一路之隔,現共有80戶305人,耕地402畝。村里現有董、孫、王三姓,董姓住中,孫姓住東,王姓住西。據《董氏家譜》記載:明永樂二年(1404),董氏祖從山東省青州府益都縣大王莊遷入,現有27戶105人。孫姓,於明永樂二年(1404)從山西省洪洞縣遷來,現有18戶70人。王姓,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隨董氏一起從山東省青州府益都縣遷來定居,現有35戶130人。1965年至1984年該行政村夏保成等10戶68人在新疆安家落戶。夏忠良1戶7人在河南鄭州落戶。夏忠民1戶5人在河南開封落戶。夏相忠1戶8人在山西太原落戶。夏保王1戶3人在山西太原落戶。夏耕全1戶11人在河南焦作落戶。
上述三村呈三角形,互相一路之隔,形成一村。長期以來和睦相處,共謀發展,政治、經濟、文化同步進行。

革命歷史

夏行行政村1944年建立村政權,夏克信為第一任村長。當時成立有紅槍會,兒童團,夏五全任紅槍會會長,夏東義任兒童團長。這些組織主要是對付外來騷擾、搶劫、保護村民的生命安全。當時田耕南母親被老砸綁架,八村紅槍會聯合出動,又請駐東明集部隊黃偉銀連長協助,追到菏澤縣以南,把人員成功解救。徐行染坊開的紅火,惹起老砸眼熱,十多人帶幾桿槍,手榴彈前來搶劫,主人急中生智,把客戶的布捺在了大缸、大鍋內,後紅槍會趕到,攆跑了老砸,減少了損失,可主人殷興旺由此嚇出了病,不到三十歲就死去了。董孫行、董慶堂1940年被國民黨部隊抓兵役,1944年他投奔共產黨,參加了八路軍,先後任班長、排長、連長,帶領戰士們與敵人浴血奮戰,屢立戰功。解放後曾任蘇州市軍分區參謀長等職。為民族獨立解放和祖國解放做出了貢獻。
該村1946年就建有國小,徐天奇為第一任校長,教師有牡丹區黃集鄉的張東興,還有該村的夏海竹、田耕南等,在當時很有影響。解放後,三村聯合辦起了完小,校址設在“徐大廟”占地10畝,房屋20多間。後發展到二十多位教師,為一聯中點,周邊十幾個村莊的學生都來這裡就讀。上世紀末,村里乘校改東風,在上級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又籌資幾十萬元重建了標準化教室、辦公室、圖書室共有27間,配備了新桌凳二百多套,現有7個教學班,還有幼兒班、學前班,校長盧同營、教師夏德堂、李平福、王運良、田金生等。現被東明集鎮教委列為重點學區,教學成績名列全鎮前列。截止目前,全村有大中專畢業生30多人,研究生2人。
夏行行政村文化活動較好,解放前就有兩夾弦劇團一個,由夏新玉、夏元召等十餘人組成,演出範圍擴展到幾十里的村莊。主要劇目有《梁祝》、《站花牆》等。解放後,有高梆劇團一個,由徐同元、殷東印為首流動化妝演出於四鄰八鄉,主要劇目有《鋤美案》、《轅門斬子》、《困河東》等。還有魔術團一個,由夏忠科帶領,經常演出於封丘、長垣、菏澤、巨野等周邊市、縣。歷史上還有大紅拳派弟子十幾人與王行村大紅拳派聯手,保護家園。到1970年,由殷愛林為大領,請焦寨武師趙逢玉,游紅建為教練,組織了十八人的武術隊(大紅拳派),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出現很多武術高手。

經濟發展

解放前,由於醫療條件差,抵禦疾病能力有限,在一次傷寒病流行中,幾天就死去40多人。解放後,該村有一婦科名醫夏石盼在治療婦科病中有獨特之方,經常走街串巷,為無數婦女解除了病痛,在當地影響頗大,口碑甚好。其子夏俊峰、孫夏柱生也都在東明縣二院從醫。現村裡有衛生室兩所,村民參加合作醫療人數達95%以上,使民眾的醫療條件有了保障。
據村里老人講,清朝時期,夏行村地勢低洼,一到雨季,土地大面積積水,農作物受災嚴重,村民生活窮困潦倒。後經幾次黃水決口泛濫,又變成一片沙丘。風起沙揚,莊稼有種無收,年復一年,民眾在饑寒中掙扎。解放後,民眾翻身作主人,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狠下功夫,向沙漠作鬥爭,1962年至1964年封沙植樹300多畝、種100餘畝、翻淤壓沙500畝,沙荒得到了有效治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很多村忙著“鬧革命”,夏行村人堅持抓生產,他們利用大集體好規劃,好掌握的優勢,又一次掀起了治沙高潮。肩挑、車拉、筐抬,晝夜大兵團作戰,紅旗遍地,熱火朝天,終於打出了一片新天地,使桐樹成行,蘆葦成片,沙崗推平,耕地增多,生活得到了改善。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更給夏行人帶來了生機,他們利用沙地多的優勢,手套花生種植面積。這裡的花生果多、籽飽、皮薄、出油率高,炒出來的花生仁口感好,外地客商爭相收購。沙質土壤適合紅薯生長,紅薯也是這裡的主要作物,不僅塊大且光滑味甜。利用紅薯粉做粉條、粉皮的加工戶有幾十戶,其中徐彥青、徐同樂做的粉皮有名氣,產品銷往四鄰八鄉。由於花生皮、粉渣又是好飼料,又帶動了養殖業的發展。蘆葦是村民的一大寶貝,沙地葦子皮厚,蓋房打葦笆,破篾子編席,都給村民帶來較好的效益。村民徐同元、殷玉海兩家編的葦席樣式多質量高,一路暢銷。1995年以來,大搞麥瓜套種,西瓜也成了該村的主要經濟作物,僅此一項人均增收1000餘元。夏忠原、夏全忠蔬菜種植專業戶,年收入一萬多元。隨著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全村200多名剩餘勞力出外務工、經商,全村每年收入達150餘萬元。經商戶董春堂,由一輛破腳踏車經營布匹生意起家,已發展到現在30餘萬元的資本,帶領鄰居共同奔小康。蔡文祥、夏勝高的裝修隊,走遍全市各縣、區,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
糧食豐收了,農民增收了,藉助新農村建設的東風,農民修建房屋的多了,兩層樓房俏然興起,高樓大院已不稀見。相信,夏行行政村人在黨的領導下會發展的更加美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