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談毒痢

細菌性痢疾是最為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之一。 根據衛生防疫人員調查,痢疾桿菌的污染非常廣泛。 有人對痢疾患者的手進行檢測,發現有痢疾桿菌者達20%~30%之多。

炎夏品種繁多的蔬菜水果上市,遍布大街小巷的飯館與飲食攤擋,給人們帶來了吃的便利。與此同時,腸道傳染病的發病率也隨之上升。近來,急診室里不時碰到出現發熱、腹痛、吐瀉的患者,他們有的患了 腸炎 ,有的是食物 中毒 ,更多的得了 痢疾 ,甚至患了有可能危及生命的中毒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是最為常見的腸道傳染病之一。它的病原體是四種屬於志賀氏菌屬的痢疾桿菌,即福氏、志賀氏、宋內氏及鮑氏痢疾桿菌;其中福氏痢疾桿菌引起的痢疾容易轉為慢性;而志賀氏痢疾桿菌引起的痢疾病臨床表現最為嚴重。急慢性痢疾病人,特別是帶菌者都是主要的傳染源,當他們大便中排出的細菌經多種途徑污染了水、食物或餐具時,即可引起本病的散發,甚至暴發性流行。
痢疾可分為急性痢疾和慢性痢疾,急性痢疾又分為普通型、輕型與中毒型。痢疾的發病除了與細菌本身對腸道的侵襲破壞有關以外,病人全身的中毒表現還與細菌產生的內毒素及外毒素有關。而中毒型痢疾之所以常見於2~7歲的兒童,除了與毒素有關以外,還常與個體的反應性有關。
中毒型痢疾 分為 休克 型、腦型與混合型三種,病死率很高。由於其發病急、進展快,而且腸道症狀常很輕或沒有腹痛瀉,因而容易延誤診斷。
腦型中毒痢疾常表現為嚴重的毒血症,病人可出現高熱、反覆驚厥、嗜睡、昏迷,可迅速發生呼吸 衰竭 ;休克型病人則出現尿少或無尿、精神萎靡、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細數、血壓波動或偏低等症狀,這種休克稱為感染中毒性休克;如有上述多種表現時則為混合型,是中毒痢疾中最兇險的一種。
在炎夏之際,凡遇有腹痛、 腹瀉 、膿血便者,同時伴有高熱、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抽搐驚厥或有休克表現者,應及時就診,以免延誤搶救治療時機。通過灌腸或從肛門中取便進行化驗,可以明確診斷。
相關連結:菌痢的發病為何居高不下
大家知道,目前有多種傳染病(如麻疹、小兒麻痹症、傷寒等)的發病率已大幅度下降,有的已被消滅(如天花等)。然而非常奇怪的是,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這種古老的傳染病,卻一直沒有明顯的減少,每年夏季總會出現一大批患者。目前,菌痢在我國的流行僅次於流行性 感冒 ,居第二位。
那么,菌痢防治中的最大困難究竟在那裡呢?
根據衛生防疫人員調查,痢疾桿菌的污染非常廣泛。特別是夏季,氣溫較高,正是痢疾桿菌最活躍的時期,它們繁殖快,數量多,也易侵入人體致病。
食品經常被痢疾桿菌污染
痢疾桿菌在食品上一般可存活10~24天,如溫度適宜,在肉食、米飯、饅頭、西瓜、豆類等食品上,經過12小時可以增殖5萬倍以上;在蘿蔔、甜瓜、黃瓜、白菜上,經8~12小時,可增殖20~200倍以上。
生活用品經常被污染
在有菌痢患者的地區,桌、椅、食具、床鋪、被褥、衣服、門拉手、攔桿、水龍頭等,均可查到痢疾桿菌。據有關資料證實,有81%的門拉手,31.8%的被單,18.6%的床鋪,16.7%的玩具,14.7%的桌椅均可被痢疾桿菌污染。
市場上出售的物品被痢疾桿菌污染 有人曾對356
份食品化驗檢查,發現其中有4.8%存在痢疾桿菌,其中4%的青菜、3.4%的水果和1.7%的香腸上查到了痢疾桿菌。
痢疾桿菌污染水質 痢疾桿菌潛入水中並能在37℃水中存活20~30天。對土壤的污染更為常見,如果衛生條件不好,土壤污染則更為嚴重。
痢疾桿菌污染人的手指
痢疾桿菌隱藏於指甲、皺紋中。有人對痢疾患者的手進行檢測,發現有痢疾桿菌者達20%~30%之多。直接護理、接觸痢疾患者的 健康 者,有16.7%的手上也污染了病菌。
可見痢疾桿菌真是無孔不入,菌痢患者和健康帶菌者的腸道是它們的大本營,他們排出的1g糞便中就含有1億多個痢疾桿菌。如果糞便處理不當,就會造成廣泛的污染。
儘管痢疾的發病率目前還比較高,痢疾桿菌無孔不入,但可以肯定,它並不是防不勝防的。如果抓住重點,是完全可以使其發病率下降的,對痢疾的預防重點必須放在切斷傳染途徑上。要認真貫徹、落實《傳染病防治法》、《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和《食品衛生法》,嚴把病從口入關,徹底消滅蒼蠅,減少傳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