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細尾鷯鶯

壯麗細尾鷯鶯

壯麗細尾鷯鶯(Superb Fairywren,學名:Malurus cyaneus)為澳大利亞東南部常見的一種留鳥,具有高度的性別形態差異,繁殖期的雄鳥色彩艷麗奪目,雌鳥及有鳥相對色彩暗淡和單調。具有群體性保護和育幼行為,可以通過不同的叫聲傳遞不同意義的信息。具兩個亞種。

基本信息

概述

一對壯麗細尾鷯鶯一對壯麗細尾鷯鶯

壯麗細尾鷯鶯於澳大利亞東南部常見,留鳥,具領地意識。表現出高度的性別差異,繁殖期雄性具醒目的亮藍色的前額,耳羽、上背和尾巴均為黑色,喉部黑色或深藍色。非繁殖期的雄性、雌性和雛鳥主要為灰棕色。早期研究曾錯認為該種為一夫多妻制,且顏色單調的個體均為雌性。

該種存在兩個亞種:

1、M.c.cyaneus:1782年描述的指名亞種,分布在塔斯曼尼亞及巴斯海峽的島嶼。它們個體較大及深色,雄雀有較深的藍色。在金島的群落因較為深色而最初被描述為另一物種,後來則被分類到此亞種中。弗林德斯島群落的顏色是介乎金島群落與塔斯曼尼亞群落中間。
2、M.c.cyanochlamys:於1881年被描述,分布在澳洲主島。昆士蘭雄雀的冠、耳羽及上背為銀藍色。

演變歷史

鳥類學家理察・斯科德(Richard Schodde)在他1982年的自傳中指壯麗細尾鷯鶯及輝藍細尾鷯鶯的共同祖先源自南方。這個共同祖先分開成為西南部(輝藍細尾鷯鶯)及東南部(壯麗細尾鷯鶯)的群落。由於西南部較東南部乾旱,當環境許可時,輝藍細尾鷯鶯就可以擴散至內陸地區。在東方,壯麗細尾鷯鶯則於冰河時期海平面較低時擴散至塔斯曼尼亞。後來海平面回升而隔離了M. c. cyaneus亞種巴斯海峽形態則是於較近期才與塔斯曼尼亞的分隔,所以未能達至亞種的程度。進一步的分子研究有可能會改變這個假說。

分布範圍

壯麗細尾鷯鶯廣泛分布在相對較潮濕及肥沃的澳洲東南部,由南澳洲州東南部及艾爾半島端,經維多利亞州、塔斯曼尼亞、新南威爾斯及昆士蘭,經布里斯本及向內陸擴展,北至道森河(DawsonRiver)及西至布萊科爾(Blackall)。它們在悉尼、墨爾本及坎培拉的郊區十分普遍。它們棲息在充滿下層灌木的林區,且適應了城市環境及會在花園和公園出沒。馬櫻丹及入侵的黑莓可以給它們提供棲息地。它們似乎很適應在城市中居住,且勝過入侵的家麻雀。在海德公園及悉尼皇家植物園都可以見到它們的群落。它們並不會棲息在密林或山區。松樹及桉樹林也不適合它們生活。

外形特徵

由左至右:繁殖期雄鳥,雌鳥,雄性幼鳥由左至右:繁殖期雄鳥,雌鳥,雄性幼鳥

壯麗細尾鷯鶯長14厘米及重8-13克,雄雀平均較雌雀個體為大。尾巴平均長5.9厘米,是屬內最短的。形狀稍為長,尖窄,底部較闊。喙闊於長,形狀像其他吃昆蟲的鳥類。

壯麗細尾鷯鶯有明顯的兩性異形:繁殖期的雄雀羽毛呈鮮虹藍色,配以黑色及灰褐色。鮮色的冠及耳羽是用來示愛的。雄雀繁殖期的藍羽,尤其是耳羽,是呈虹色的,這是因為扁平及扭轉的小羽枝。藍羽可以反射紫外光,使它們更為明顯。繁殖期的雄雀前額、耳底、上背及尾巴呈鮮藍色,雙翼呈褐色,喉嚨、眼斑及喙都是黑色的。雌雀、雛鳥及非繁殖期的雄雀都是呈黃褐色,下身較為淺色,尾巴呈黃褐色(雌雀及雛鳥)或灰藍色(雄雀)。雌雀及幼鳥的喙是褐色的,而雄雀在第一冬天后其喙會變為黑色。

未成年的雄雀在孵化後第一個繁殖季節會換成繁殖期的羽毛,不過第一年的換羽往往並不完整,要待第二或第三年才會完整。雄雀與雌雀在繁殖後都會換羽,於冬天或春天就會再次換成婚羽。

繁殖

育幼育幼

壯麗細尾鷯鶯會於春天至夏末繁殖。鳥巢是圓拱形結構,以草及蜘蛛網造成,入口會在一邊及接近地面。繁殖季節內可能會產兩胎或以上。每次可以生3-4顆蛋,蛋呈白色有赤褐色斑點,約有12×16毫米。孵化期為14天。初生的雛鳥眼睛緊閉,身體紅色沒有羽毛,當長出羽毛時很快就變成黑色。到了5-6日大它們就會打開眼睛,10日大就完全長出羽毛。所有鳥群成員都會幫忙餵哺,並於10-14天移走糞囊。到了40天大,幼鳥就可以自行覓食,但仍會留在鳥群中一年作為幫手,接著會轉到其他鳥群或是在原有鳥群內成為領袖。作為領袖,它們會餵哺及照顧其他雛鳥,並會對抗杜鵑及掠食者。霍氏金鵑、金鵑及扇尾杜鵑會寄生在它們當中。

行為

雄鳥捕食雄鳥捕食

壯麗細尾鷯鶯非常活躍於覓食,尤其是在近遮蔽處的遼闊地面。它們以跳躍來活動,以尾巴來平衡。雙翼短而圓,在短途飛行的上升中很有幫助。於春天及夏天,昆蟲的數量很多及容易捕捉,所以在每次捕捉之間都可以休息。它們日間會留在遮蔽處休息。到了冬天,食物較難尋找,它們會花一整天的時間來覓食。

壯麗細尾鷯鶯是會進行合作生殖,全年由3-5隻成員負責保衛地盤。鳥群是由配偶對及一些在同一地盤孵化的雄雀或雌雀組成,這些雀鳥群未必是配偶對的子女。它們會幫助保衛地盤及哺育雛鳥。同一鳥群的雀鳥是會互相用喙梳理的。
壯麗細尾鷯鶯的主要掠食者包括黑背鍾鵲鍾鵲屬、笑翠鳥噪鍾鵲烏鴉渡鴉。另外,入侵的哺乳動物赤狐黑鼠也會掠食它們。它們會以“齧齒動物式跑步(rodent-run)”來分散掠食者對鳥巢內雛鳥的注意。它們會低下頭、頸及尾巴,伸出雙翼,迅速的跑動將羽毛抖松,並發出一種持續的警報鳴聲,表現為一連串尖銳的吱吱聲,將發出叫聲的雄雀的位置通知掠食者,這有可能是一種示威,但卻未能肯定。

壯麗細尾鷯鶯的聲音溝通主要是用作社交、聚集或保衛地盤。最主體或第一類叫聲是長1-4秒的高音,每秒包含了10-20個短節;雄雀及雌雀都會有這種叫聲。雄雀另有一種第二類叫聲,是面對掠食鳥類(如灰鍾鵲)的反應,這類行為並非為要通知其他雀鳥,目的可能為像掠食者示威。

2012年的最新研究發現,壯麗細尾鷯鶯雌雀在孵化時也會發出較為低聲的叫聲,會“唱歌”給它們沒有孵化的蛋,來教導胚胎一種“口令”——特殊的單音節,雛鳥孵化出來後,必須迅速將它融合到求食聲中,以便得到它們需要的食物。這種“小把戲”能夠幫助壯麗細尾鷯鶯父母們區分出自己的寶寶,因為有兩種布穀鳥經常會侵入它們的鳥巢。而且,壯麗細尾鷯鶯雌鳥也會教它的伴侶這種“口令” 。

食性

壯麗細尾鷯鶯主要捕食昆蟲,如草蜢蝽蟓蒼蠅象鼻蟲及多種幼蟲;它們也會吃小量的種子花朵果實。它們會在地面或不高於2米的叢林間覓食。由於這種覓食方式,它們很易受到掠食者侵襲,故此它們很多時會一同或在近遮蔽處覓食。於冬天食物短缺時,蟻就是它們重要的食物。雛鳥會吃大量毛蟲及草蜢。

文化

壯麗細尾鷯鶯被用作為澳洲鳥類觀察及保育協會(Bird Observation & Conservation Australia)的徽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