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文

壯文

壯文(Sawcuengh,Zhuang writing system)是壯族語言使用的文字,用來書寫他們的民族語言壯語。壯語的系屬有爭議,一般將其歸入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台語族Kam-Tai),壯傣語支(台語支Tai);另有認為壯語更接近南島語系。由於長期和漢族接觸,壯族一直以來都借用漢字來書寫他們的語言;另一方面,部分壯語辭彙亦傳入了漢族語言,成為粵方言的組成部份。壯族也像越南人(京族人)一樣,發明類似字喃的文字來記錄自己的語言,壯語稱之為Sawndip,一般稱之為方塊壯字。

基本信息

產生和發展

方塊壯字的產生和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萌芽階段、成形階段、流傳階段、盛行階段:

萌芽階段

方塊壯字成形之前,壯族先民曾借用漢字來記錄壯語,這對方塊壯字的成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可以說這種借用文字是方塊壯字的雛形。據記載,這種雛形早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例如揚雄《方言》中的“犩,牛也”、“(黑+虎),式八切,虎也”、“蚆,魚也”等都是記錄壯語詞所用的漢字,其中“犩”是壯語的vaiz(水牛),(黑+虎)是壯語的guk(虎),“蚆”是壯語的bya(魚)。“犩”、“(黑+虎)”後來都成了正式的方塊壯字(見《》)。又如《後漢書·南蠻傳》有“為仆鑒之結,著獨力之衣”的記載,其中“仆鑒”“獨力”,千百年來一直無人知曉其義,唐太子李賢云:“仆鑒、獨力,皆未詳。”現代專家經過嚴密考評,終於發現這四個字是壯語記音用字,即:

“仆”,中古音韻地位是滂母、宥韻、開口、三等、去聲、在流攝,擬音是*phiǝu。比較接近壯語表示人一類的量詞的讀音:boux[pou]。“鑒”,中古音韻地位是見母、鑒韻、開口、二等、去聲、在鹹攝,擬音是*kam。比較接近壯語的gamj[ka:m](岩洞)。“仆鑒”組合起來的壯語音義就是bouxgamj(住在岩洞裡的人)。這個詞的意義體現了一部分壯族先民穴居的特點。《隋書》載:“南蠻雜類,與華人錯居,曰蜒,曰獽,曰俚,曰獠,曰竾,俱無君長,隨山洞面居,古先所謂百越是也。”

“獨”,中古音韻地位是定母、屋韻、合口、一等、入聲、在通攝擬音是*duk。比較接近壯語中表示動物一類的量詞duz[tu]。“力”,中古音韻地位是來母、職韻、開口、三等、入聲、在曾攝,擬音是*liǝk。比較接近壯語的lwg。“獨力”合起來的壯語音義就是duzlwg——孩子。雖然壯語的duz一般用於表示各類動物的名詞之前,但有時為了修飾上的需要,也可以用於表示各類人的名詞之前。這句“為仆鑒之結,著獨力之衣”就可以解釋為“紮起洞人一樣的髮結,穿上孩子一樣的衣服。”

“仆”“獨”“力”後來也進入了壯語方塊字的系統,分別成為壯語boux、duz、lwg、的記錄符號(見《古壯字字典》),而且在此 上還造了新字,如“口+獨”——doeg象聲詞,“獨+下”——doek落,“獨+禾”——dok榨,“劧”——lik剝,“釛”——lit戒指,“子+力”——lwg子女等。

初期詩歌

直至在後來被人稱為壯族史上第一部公之於世的以方塊壯字書寫壯族民歌的集子《粵風·僮歌》中,仍保留大量的早期人們借用漢字記錄壯語詞的痕跡。例如:

原文字:寬介留么妹?

寬的歌智廣。

寬介留么妹?

寬解悶雙巡。

壯語:Fwen gaiqlawz ma nuengx?

Fwen dwg gociqgvangj.

Fwen gaiqlawz ma nuengx?

Fwen gaijmbwq song coenz.

漢義:唱什麼呀妹?

唱個智廣樹。

唱什麼呀妹?

唱個消愁曲。

可見,早期的壯語記音漢字是方塊壯字的前身,它至少萌芽於漢代。

成形階段

經過語言學家長期研究、考評,大多認為方塊壯字成形於唐代(也有不少爭議)。但此時的方塊壯字見於史籍的並不多,這就表明了方塊壯字在唐代尚處於成形階段,還未在壯族地區廣泛流傳。

流行階段

方塊壯字到了宋代,屢見於史籍。據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載:“邊遠俗陋,牒訴券約專用土俗書,桂林諸邑皆然。今姑記臨桂數字,雖甚鄙野,而偏傍亦有依附。‘不(上)+長(下)’(音矮),不長也。䦟(音穩),坐天門中,穩也。‘大(上)+坐(下)’(亦音穩),大坐亦穩也。仦(音裊),小兒也。奀(音動),人瘦也。‘不(上)+生(下)’(音終),人亡絕也。‘不(上)+行(下)’(音臘),不能舉足也。‘女(左)+大(右)’(音大),女大及姐也。‘石(上)+山(下)’(音磡),山石之岩窟也……他不能悉記。余閱訟牒二年,習見之。”宋莊綽的《雞肋篇》載:“廣西里俗,多撰字畫,父子為恩,大坐為穩,不長為矮,如此甚眾。”宋周去非《嶺外代答》所載的字數更豐,有十三字之多。如書中載:“氽,音泅,言人在水上也。氼,音魅,言沒人在水下也。‘毛(外)+幾(內)’,音胡,言多髭。‘石(左)+井(右)’,東敢切,言以石擊水之聲也。”從諸史籍上看,宋代的方塊壯字不僅數量眾多,而且使用範圍也日趨擴大,已經涉及投訴文書(牒)、案事訟狀(訴)、票證憑據(券)、契約契文(約)等各個方面。與此同時,流行的區域也相當廣泛,“桂林諸邑皆然”便可見一斑。

盛行階段

明清時期,方塊壯字進入了盛行期。出現許多以方塊壯字撰文的長篇作品(包括歌謠、神話、傳說、故事、諺語、劇本、寓言、書信往來、楹聯碑刻、經文藥方、家譜地名等)。這一時期較著名的有清代乾隆年間李調元所輯的民歌集《粵風》,作品收集了明清初廣西潯江地區(今平南、桂平、貴縣、武宣等縣)的民歌110首,其中壯歌37首,300多行,約3000多字,這些字全部是方塊壯字。明清時期興盛的壯族歌圩以及歌圩的世代相傳,也促進了方塊壯字的普及。歌圩是壯族民眾性聚會的一種傳統活動,其中之一就是男女青年在歌圩中唱歌擇偶,因此,不會唱歌的人要想找到理想的配偶那是很難的。這種習俗迫使壯族人人學歌,人人唱歌。學歌時主要以前人留下的歌本為教材。這些歌本均用方塊壯字記錄歌詞,教員則由一位諳知方塊壯字的老歌手擔當。教歌時先教方塊壯字,而學歌的人必須先學方塊壯字,只有認識了方塊壯字才能唱歌。這樣,在歌圩盛行時期,壯族地區人人是歌手,同時,人人也識方塊壯字,這就促進了方塊壯字的普及。

現代使用

方塊壯文書寫的“平等宣言”方塊壯文書寫的“平等宣言”

進入50年代,仍有不少壯族人用方塊壯字來記錄壯歌,書寫壯語地名,有的農民還用它來通信。廣西德保縣、靖西縣等地甚至用方塊壯字編寫壯劇腳本,即使在推行拼音壯文期間也是如此。此外,民間還流傳大量的方塊壯字手抄本,例如壯族經詩《布洛陀》、壯族歌集《但唱歌》等。與此同時,壯族歌圩雖一波三折,但仍經久不衰,這樣,方塊壯字也世代相傳。廣西少數民族古籍出版規劃領導小組編撰了國內外第一本《古壯字字典》,收古壯字達10700個之多,顯示了方塊壯字發展的規模。

新老壯文階段

老壯文(1957)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為壯語發明了一套用拉丁字母書寫,並加上數個特殊字元去標示壯族特有的發音和音調的壯文方案。這套字母方案一直在全國通用:不單只廣西境內的官方機構都掛有漢、壯雙語的門牌,人民幣上亦印有這種新文字書寫的發行方中國人民銀行及面額。

新壯文(1982)

到了1980年代後期,由於壯文的特殊字元在當時的計算機水平來說,對壯文信息化造成了妨害,政府又修訂原有的壯文,將特殊字元用兩個拉丁字母來標示,並將一些罕用的字母當作標調符號使用。這就是現時的壯語文字。在新版的人民幣上亦採用了新版本的壯語文字。

比較

我們可以比較新舊版人民幣,比較一下新、舊版壯語文字的分別。

新壯文方案:

聲母:b[p] mb[ʔb] m[m] f[f] v[v]

d[t] nd[ʔd] n[n] s[θ] l[l]

c[ɕ] y[j] ny[]

g[k] ng[ŋ] r[ɣ]

by[pj] gy[kj] my[mj]

h[h] gv[kv] ngv[ŋv]

韻母(a、o後加e表示短音;i、u、w後加e表示長音或過渡音;e只有長音;韻母ae是aei的縮略):

a[A] (ae)[ɐ] e[e] io[o] (oe) u[u] w[ɯ]

ai ae ei ui wi

au aeu eu iu ou

aw

am aem em iem im om oem uem um

an aen en ien in on oen uen un wen wn

ang aeng eng ieng ing ong oeng ueng ung wng

ap aep ep iep ip op oep uep up

at aet et iet it ot oet uet ut wet wt

ak aek ek iek ik ok oek uek uk wk

ab aeb eb ieb ib ob oeb ueb ub

ad aed ed ied id od oed ued ud wed wd

ag aeg eg ieg ig og oeg ueg ug wg

聲調:舒聲調有六個,促聲調有兩個(分長短音,四個調值)調類:第一調第二調第三調第四調第五調第六調第七調第八調

調值:243155423533長音35、短音55長音33、短音33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