墅塢村

墅塢村

墅塢村位於浙江省紹興縣西北部,系聯合國授予生態環境“全球500佳”稱號夏履鎮的一部分。郵政編碼312026,電話區號0575。

墅塢一隅墅塢一隅
 
墅塢村位於浙江省紹興縣西北部,系聯合國授予生態環境“全球500佳”稱號夏履鎮的一部分。郵政編碼312026,電話區號0575。

地理環境

墅塢村位於東徑120°31′,北緯30°08′,是浙江省紹興縣西南部的一個山村。距杭州城區35公里,紹興城

荷塘麗夏荷塘麗夏
區32公里,縣城柯橋12公里,夏履鎮街2.5公里。
東北隔河與中村相望,南接鄭家閘、埠頭和北塢三村,西靠山與杭州蕭山區相鄰,素有"七山三田"之稱,地形東西狹長,俗稱“墅塢岙”,屬江南丘陵地區。
村內主水系青天河(澗)源於越王崢山下,自西向東流入塘泊漊,全長3公里。現已新砌河砍,綠化兩岸。塘泊漊、道橋頭、上莊河和黃家漊為主要灌溉水源。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十分宜居。其特點(一)四季分明。3月中下旬至5月下旬為春季約67天;5月下旬日至9月下旬為夏季,約122天;9月下旬至11月下旬為秋季,約62天;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中下旬為冬季,約114天。(二)氣溫適宜。年平均氣溫15.8°C。(三)光照充足。光能每平方厘米太陽年總輻射量約為108.5千卡,日照平均年月照時數為1868.5小時。(四)雨量豐沛。年降雨量1324.5毫米,集中在4月中旬至7月上旬,占全年降雨量的52%。相對濕度76%。(五)無霜期長。全年無霜期長達230天。有颱風寒潮、和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影響。

歷史悠久

墅塢村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1970年,墅塢村曾出土不少青銅器和瓷器,是為有力佐證。據《吳越春秋》載,公元前21世紀,大禹治水“冠掛不顧,履遺不躡”就發生於此。後人感念其功,建橋以志,命名“夏履橋”,地因橋名。《越絕書》曰:“昔者,越王句踐與吳王夫差戰,大敗,保棲於會稽……”。附近越王崢的越兵營遺址今猶存。明 屠隆 《曇花記·郊行卜佛》:“久居華屋,轉羨茆菴。”茅庵遺址即今墅塢庵。明萬曆年間(1573-1691)轄於“夏履橋市”。清宣統二年(1910)始屬夏履橋鄉。民國二十一年(1932)首轄於夏履橋鎮。
1950年,夏履鄉分為夏履、中村、蓮東、蓮西4個小鄉,墅塢屬中村鄉。1958年7月,併入錢清人民公社,當時設中村管理處。1961年墅塢生產大隊轄於夏履人民公社。1983年墅塢村屬夏履鄉。 1992年7月屬夏履鎮。 2003年,墅塢村與中村村合併為中墅村,轄於夏履鎮。
墅塢村常住人口近百戶,聚居於墅塢岙和上莊。
村民主要姓氏有凌、錢、丁3姓,其中凌姓最多。《姓纂》說:“康叔支子為周凌人,子孫以官為氏”。《通志氏族略》指出:“衛康叔支子為周凌人,子孫以官為氏,吳志有凌統。”《周禮》所載:“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從文獻看,所謂“凌人”,是當時的一種掌管夏季藏凍的官。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孫子,由於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擔任“凌人”,以官為氏,稱凌氏。故凌氏的後人尊康叔為凌姓的始祖。

文明遺蹟

墅塢村不但自然景觀優美,而且人文內涵豐厚。村內有墅塢庵、坐壇、越王崢、跑馬崗(又稱“走馬崗”)等

茅庵信善茅庵信善
古蹟。
墅塢庵
當地至今稱作茅庵,亦作“茆菴”。明 屠隆 《曇花記·郊行卜佛》:“久居華屋,轉羨茆菴。”後由於上世紀末官方和佛教協會都將其登記成“墅塢庵”。墅塢庵是紹興縣佛教保護場所。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杭州僧人童師傅(同音)常駐此庵,並大力發動捐物出資,修葺寺廟建築,傳播佛教文化。另免費進行針灸治病,療效神奇,引來四方香客病友。此時,墅塢庵已經聲名遠揚。後阮師傅繼承童師傅遺志,新建天王殿,硬化道路。上世紀末,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墅塢庵成為紹興縣夏履生態農莊開發項目的一部分。至此,傳媒和遊客慕名而來,香火不斷,美譽遠揚。
越王崢
又名越王寨、越王山,根據《嘉慶山陰縣誌》記載:“勾踐棲兵於此,又名棲山。上有走馬岡、伏兵路、洗馬池、支更樓故址。”公元前494年,吳越夫椒之戰,越師大敗,以殘兵五千棲會稽,就在越王崢上,所以越王崢又名棲山。越王勾踐曾在這裡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內修其德,外布其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終滅吳復越。至今山上留有越王勾踐棲兵留下的“沐浴山”、“飲馬池”、“走馬崗”、“淬劍石”、“伏兵路”、“支更樓”、“仙人洞”、“九龍盤山頂”等多處古蹟。1984年7月24日越王崢被紹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龍虎羽人騎馬畫像鏡
1970年,墅塢村曾出土不少青銅器和瓷器,其中龍虎羽人騎馬畫像鏡為東漢時期的青銅器物,二級文物。現藏於紹興博物館 。直徑17.80厘米,厚0.50厘米,鈕徑3.50厘米。圓錐形鈕。內區以四乳釘間隔成四區,分別飾龍、虎、辟邪、羽人騎馬。外區飾櫛齒紋及蟠螭紋。近似三角緣。

產業升級

墅塢村,原是不毛之地,後因各地山洪不斷,惟有此處既可擋風避災,又有山水耕作,始有人遷來

休閒垂釣休閒垂釣
居住,逐漸形成村落。墅塢,意取山岙村舍之名,情有避風生息之實,故有“墅塢金畚斗”之稱。但因交通不便,少有發展,村民世代務農。
改革開放後,田地、山林承包到戶,發展迅速。1999年後,調整農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實現產業化。成立紹興縣夏履生態農特產品專業合作社,2005年發展成為夏履生態農莊。農業原主要種植水稻、小麥、油菜籽和大豆等,現大力發展養魚養鱉、花木蔬菜等。除天上山、牛西灣、老虎夾、紅綠山等常規林地和饅頭山茶園外,近年黃梔中藥基地、楊梅黃桃基地和山園雞養殖基地已初成規模。
早年,開設紡織廠、家具加工廠、石料加工場、五金加工作坊和錫箔作坊等若干家。初步建立輕紡工業和手
茶園爭春茶園爭春
工業,但起步艱難,發展緩慢或倒閉。上世紀90年代後,陸續新開紡織企業,得到較好發展。
近年,生態旅遊、農家樂、會務接待和酒店發展迅速,遠近遊客慕名而來。
墅塢村土特產豐富,主要有茶葉、竹筍、、楊梅、黃桃、淡水水產(野生甲魚、鯽魚和蝦)、山園雞等。

基礎設施

交通
過去,墅塢村交通閉塞。主要靠搬運貨物至船埠頭,由船外運。建國後,紹興、柯橋、錢清經鄭家

農莊大樓農莊大樓
閘3條水路航線。從1988年錢(清)夏(履)公路建成通車後,夏履至型塘、夏履至江橋兩條公路又先後建成,交通發展較快。1992年,重建上莊大橋,後又硬化北線山路和村內道路,大大改善了交通條件。2010年,南線環山公路竣工通車。現公交客運611路至紹興、612路至柯橋,另有鎮級公交客運至各村。鐵路貨運至近錢清站,客運至近紹興站。距蕭山國際機場20公里。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汽車進入平常百姓家。
水利
自大禹治水始,治理山水從未間斷。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建成芝塘湖水利工程和鄭家閘。明天順二年(1458),築成埠頭至鄭家閘之界塘。建國後,全面興修水利,整治東、西兩江,修築閘塘堰壩,疏浚河道溪流,建造山塘水庫,使農田旱澇保豐收,提高了抗洪防災能力。曾榮獲興修東江工程第一名。
村內主水系青天河(澗)源於越王崢山下,自西向東流入塘泊漊,全長3公里。現在,已新砌河砍,綠化 兩岸。塘泊漊、島橋頭、上莊河和黃家漊為主要灌溉水源。
水電
原來村民生活用水主要為溪水或井水。1991年後,打井翻水上塔,戶戶起用自來水。2011年重新鋪設排水管道,引入小舜江自來水。1970年普及用電,電源來自錢清變電所。
通訊
1956年實現通電話,僅村辦一部電話。1989年程控電話開通。後陸續進入家庭。現移動、電信、聯通、鐵通等無線電話信號覆蓋全村,固定電話、手機、有線電視全面普及。2001年寬頻網開通,信息化步伐日益加快。
房屋
1990年前後,農民開始新建出現三層樓房。1998年後,出行第三代樓房。近年,普遍建造別墅式新居,即第四代樓房。新世紀後,新建農業合作社大樓、老年活動室、醫務室等。2005年10月,夏履生態農莊建成開業,農莊大樓配有集會務、客房、餐飲、歌廳、球場為一體的文化娛樂中心。大大提高旅遊、宴請的接待能力。村鎮建設較快發展,功能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飲食文化

主食:米飯
米飯,是人們日常飲食中的主角之一;一味米飯,與五味調配,幾乎可以供給全身所需營養。大米性平、味甘;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強志、和五臟、通血脈、聰耳明目、止煩、止渴、止瀉的功效。
米飯的主要成份是碳水化合物,米飯中的蛋白質主要是米精蛋白,胺基酸的組成比較完全,人體容易消化吸收。糙米飯中的礦物質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1)含量都較精米米飯中的要高,但米飯中的賴氨酸含量較低。
飲品:黃酒
黃酒是紹興特產,也稱米酒(ricewine),屬於釀造酒,在世界三大釀造酒(黃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釀酒技術獨樹一幟。黃酒以大米、黍米為原料,一般酒精含量為14%—20%,屬於低度釀造酒。黃酒含有豐富的營養,含有21種胺基酸,其中包括有數種未知胺基酸,而人體自身不能合成必須依靠食物攝取8種必需胺基酸黃酒都具備,故被譽為“液體蛋糕”。
傳說,有個裁縫師傅妻子懷孕。他釀酒準備得子款待親友。不料生下一女。便將酒埋在後院桂花樹下。光陰似箭,女兒成親之日擺酒請客,裁縫師傅忽然想起埋酒之事。挖壇開酒,香氣撲鼻,極為好喝。此為“女兒紅”由來。此後,家家效仿,連生男孩時也埋酒。盼兒子中狀元時慶賀飲用,故名“狀元紅”
戲曲:越劇
越劇亦是“全國第二大劇種”。清末起源於浙江嵊縣(即古越國所在地而得名),由當地民間歌曲發展而成。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演變。曾稱小歌班的篤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 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報》演出廣告中首次以“越劇”稱此劇種。1938年始,多數戲班、劇團稱“越劇”。新中國成立後才統一稱“越劇”。
《梁祝》、《碧玉簪》、《三看御妹》、《紅樓夢》、《追魚》、《何文秀》、《五女拜壽》等一大批膾、久演不衰的看家戲。湧現了姚水娟、袁雪芬、尹桂芳、竺水招、范瑞娟、王文娟、陸錦花、呂瑞英、金炙人口采鳳、徐玉蘭、傅全香、戚雅仙、茅威濤等一大批優秀的表演藝術家。
戲曲:紹興蓮花落
蓮花落,亦稱蓮花樂、蓮花鬧,是紹興地方的一種曲藝。因演唱中間有“哩哩蓮花落”之類的幫唱過門,故名。或說由唐時“散花樂”變為“蓮花樂”再變為“蓮花落”。因其演唱生動活潑,唱詞通俗易懂,唱腔樸實流暢,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蓮花落為民眾喜聞樂見。主要演藝名人有胡兆海、倪齊全、翁仁康、潘家富等。

節氣風俗

當地民風淳樸。
清明節裹餃(一種形狀較大的蒸餃。以米粉、艾葉混合為料皮,肉、豆乾和鹹菜為料陷的大

樉年糕年糕
餃子),上墳掃墓鳴炮,紀念祖輩。端午吃粽子。小孩吃癩蛤蟆,傳說可防痱子。立夏時值農忙,有吃麥燒、莧菜的習俗。七夕節主要是看星星,講故事。七月半也稱鬼節、中元節,以前有不少人家要做醅糕。中秋節前,少輩禮訪長輩親戚,以毛腳女婿禮重為最,俗稱“望八月半”。此外,宴請家族長輩,俗稱“過八月半”。中秋當天,祭拜月亮婆婆,期盼護佑。月餅用於中秋禮送、祭祀和食用,家家必需。早年桂花月餅最為特色,後廣式、蘇式和西式月餅漸受歡迎。重陽節多登高爬山。冬至要裹粽子,祭祀等。臘月廿三,祭送灶咨菩薩。傳說灶咨菩薩升天是向玉帝匯報該家庭整年的功過,故家家重視,望其美言。此後,家家彈塵,殺雞殺鵝樉年糕,置辦年貨,張燈結彩。廿六至廿九間,任選良辰“供給大菩薩”、“五聖菩薩”、“車頭菩薩”等。除夕,祝福請酒,祭祀祖輩,後分歲。小孩拿紅包,放鞭炮,拜長輩。一般看央視春晚、茅庵和坐壇燒香等方式迎接新年。此後,家家走親訪友,宴請不斷,也有新年旅遊。正月十四吃年糕,元宵節放鞭炮。

旅遊指導

墅塢村不僅自然環境優美,而且人文內涵豐厚,是不可多得的旅遊佳地。
自駕游:自杭金衢高速楊汛橋出口,芝塘湖右轉江夏公路至墅塢村。自104國道轉錢茅公路至墅塢村。公車:紹興611路或柯橋612至長通坂夏履大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