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耳盜鐘

塞耳盜鐘

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比喻自欺欺人,也作掩耳盜鈴。

基本信息

概述

成語詞條: 塞耳盜鐘
成語發音: sāi ěr dào zhōng
成語釋義: 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蓋掩蓋不了的事情。

典故

塞耳盜鐘塞耳盜鐘
成語出處: 《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

出處譯文:《呂氏春秋·自知》:"有個人趁機偷了一口鐘,想要背著它逃跑。但是,這口鐘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錘子砸碎以後再背。誰知,剛砸了一下,那口鐘就"咣"地發出了很大的響聲。他生怕別人聽到鐘聲,來把鍾奪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兩隻耳朵緊緊捂住繼續敲。

成語示例:《魏書·爾朱榮傳》:"惟欲指影以行權,假形而弄招,此則掩眼捕雀。"
成語故事:從前有個小偷發現人家家門口掛著一口很大的銅鐘,他想偷但一個人搬不動,想把他敲碎賣碎銅,擔心敲鐘時別人聽到聲音而偷不成,終於想出一個絕妙的主意,就是把自己的耳朵用棉花塞住聽不到聲音,結果偷竊時被當場逮住。
也作:掩耳盜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