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依吐爾

塞依吐爾也叫賽依吐爾,賽依吐爾是塔吉克族彈撥弦鳴樂器。其名稱來源於波斯語,“賽依”是數字“三”,“吐爾”為“琴弦”,即三弦琴之意。也曾譯稱賽依杜爾、賽依託爾。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及其鄰近的莎車、澤普、葉城、皮山等地。

基本信息

簡介

賽依吐爾是塔吉克族富有特色的彈撥樂器,外形和南疆彈布爾相似,可以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

賽依吐爾:塔吉克族富有特色的彈撥樂器。其名來自波斯語,“賽依”是“三”,“吐爾”為“琴弦”,即三弦琴的意思。音色清亮、柔和,有濃郁的高原風味。可以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是深受塔吉克族人民喜愛的樂器之一。

賽依吐爾的外形和構造,與南疆喀什一帶流行的維吾爾族高音彈布爾相似。通體用一整塊杏木挖制而成,琴長106厘米左右。共鳴箱呈半梨形.蒙以薄木板,上面開有10多個圓形小音孔。琴桿窄而長,正面為平滑的指板,背部呈弧狀凸起,上面纏有13 個腸衣或絲弦音品。共鳴箱和琴桿的背部,常刻出兩三道線條作為裝飾 ,稱為“陽弦紋”。琴頭修直無飾,與琴桿連為一體,在琴頭的正面和左側,分別設定3個弦軸。共有6條琴弦,原來使用腸衣弦,現在均為鋼絲弦。採用橋式琴馬。

演奏賽依吐爾時,左手捧琴按弦,右手以食指彈弦發音。兩條外弦為主奏弦,其餘為共鳴伴奏弦,定弦為(d2 、d1、d1、a1、d1 、d1)。音域較廣,約有兩個八度以上,但一般為歌唱伴奏時,只用一個八度左右。賽依吐爾以演奏主鏇律為主,音調富於裝飾性,加以共鳴弦的伴奏,和強豐富,節奏鏗鏘而多變,具有獨特的帕米爾高原色彩

結構

賽依吐爾的外形像一個安了長柄的水瓢,形制和構造與流行於喀什一帶的維吾爾族南疆彈布爾相似。由共鳴箱、琴桿、琴頭、弦軸、琴馬和琴弦等部分組成(圖)。多採用杏木、桑木、松木或柏木製作。最早的賽依吐爾,通體是用一塊杏木挖制而成,共鳴箱和琴桿連在一起。後來才分別製作,經鑲嵌粘接而成一體。琴身全長100厘米~116厘米。共鳴箱較小,呈半梨形的中空體,是在一塊木料上挖鑿出琴的腹腔,其上蒙以質地鬆軟的松木柏木面板,面寬12厘米~16厘米,面板中上部開有10多個圓形小音孔,孔徑0.1厘米。琴桿較窄而長,正面為平滑的按弦指板,桿背呈光滑的圓弧狀。琴頭修直、平頂、無飾,與琴桿連為一體,不設弦槽。琴頭上設有六個T形弦軸,三個豎立於琴頭的正面,三個在左側面,正、側交錯而置。琴馬採用木製橋空馬,琴底設有尾柱系弦。張有六條琴弦,原來使用腸衣弦,如今多採用絲弦或鋼絲弦。定弦試音時,在琴桿上纏以13個弦品,常用羊腸弦或絲弦纏扎而成。塔吉克人在製作賽依吐爾時,常在琴桿和琴箱的背部刻出兩道上下貫通的豎向陽弦紋,琴箱背部兩側則刻出三道橫向陽弦紋,作為琴的外部裝飾。

演奏方法

演奏賽依吐爾時,將琴斜置於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以食指彈弦發音,不戴指撥。相鄰的兩弦為一組,定弦方法較為獨特,兩條裡弦與兩條中弦為五度關係,兩條外弦與中弦為小六度關係,外弦與裡弦則為半音關係。常用定弦為:c1、c1、g1、g1、b、b或f1 、f1、c2、c2、e1、e1、,音域b—b2或e1—e3,有兩個八度。但一般為歌唱伴奏時,只用一個八度左右。賽依吐爾的品位排列也很特殊,它是在每個八度內平均設品七個,兩品之間的音程小於平均律的一個全音,除五度和八度外,其它音程與平均律都有差異。演奏技巧豐富,左手有揉、吟、滑、抹等方法,右手有彈、挑、彈挑雙弦、彈撥三弦和輕重掃弦等技法。賽依吐爾以演奏主鏇律為主,音調富於裝飾性,加以共鳴弦的伴奏,和音豐富,節奏鏗鏘而多變,具有獨特的帕米爾高原色彩。除可以獨奏、合奏外,常用於歌唱或舞蹈伴奏。較著名的樂曲有《柯克諾爾》、《候西比干》、《尼嘎爾》、《青崗吉力》和《嚮往自由》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