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怖

塔怖

禁忌與塔怖禁忌是人類普遍具有的文化現象,國際學術界把這種文化現象統稱之為“塔怖”(Tabu或Taboo)。

基本含義

禁忌與塔怖禁忌是人類普遍具有的文化現象,國際學術界把這種文化現象統稱之為“塔怖”(Tabu或Taboo)。

Tabu或Taboo,英文,漢語譯作“塔布”或“塔怖”等等,為禁忌、忌諱、戒律之意。“塔怖”原是南太平洋波里尼西亞湯加島人的土語,其基本含義是表示“神聖的”和“不可接觸”的意義。

塔怖與禁忌的關係

在中國,與“塔怖”相對應的詞便是禁忌。

禁忌一詞,早在漢代就見著於史籍了。

《漢書。藝文志》云:“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於小數,舍人事而任鬼神。”

《後漢書。朗顗傳》云:“臣生長草野,不曉禁忌,披露肝膽,書不擇言。”

這裡的禁忌的含義,和“塔怖”成為國際通用的學術名稱之後的含義是一致的,即表示“禁止”或“抑制”的意思。

學術界對於禁忌和塔怖的一致性,認識上是有分歧的。如中國宗教學界就有人強調塔怖“只有具備曼納靈力之意而無不潔之意”,因而塔怖“僅為禁忌之一種”,只是後來才“被衍用以泛指各種禁忌”(參見任繼愈主編的《宗教詞典》“塔布”條、“禁忌”條)。而在民俗學界,則大都認為禁忌和塔怖是完全一致的。塔怖的最初含義雖無明顯的“不潔之意”,但那是因為“‘神聖的’和‘不潔的’二種意義在禁忌的原始起源中並不加以區別。……它僅是指‘似魔鬼的’、‘不能被觸摸的’,……只有在稍後才開始分化為二”(弗洛伊德《圖騰與禁忌》)。中國民俗學界多依此說,參見烏丙安《中國民俗學》和陶立璠《民俗學概論》等書。

這裡,兩種觀點的分歧,實際上並不很大。宗教學的界強調點在於“塔怖”本身意義的前後變化;而民俗學界則指出了“禁忌”含義原始狀態的“混沌”性質。二者的分歧只是在於“塔怖”一詞的原始意義上,而不在於塔怖一詞用作“各種禁忌的通稱”之後。因而成為國際通用學術名稱之後的塔怖的含義和我國禁忌一詞的含義應當說是完全相一致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