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阻擊戰革命烈士紀念碑

塔山阻擊戰革命烈士紀念碑

塔山阻擊戰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葫蘆島市區以東12公里的連山區塔山鄉塔山村。

景點簡介

塔山阻擊戰革命烈士紀念碑,位於葫蘆島市區以東12公里的連山區塔山鄉塔山村。塔址是明朝天啟年間(1621--1627)的烽火台,地方稱“東樓台”。戰爭期間這裡是解放軍前沿指揮所,戰爭激烈時三面都是戰場,紀念塔建造在此意義重大。1979年紀念塔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塔由白色花崗岩方石築成,內為鋼筋水泥,平面呈凸型,塔高12.5米,塔座方正,正面突出部分是花環浮雕,圖案是大瓣玫瑰用寬頻束成的大花環,象徵著光榮永遠屬於為人民的解放事業而犧牲的
塔山是關內外交通的咽喉,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明朝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為了防範北部少數民族不斷騷擾,加強遼東防禦,於曹莊、湯池之北置寧遠衛(今興城),統五千戶所。又於城東五十里塔山,別置中左千戶所。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建塔山城,當時城周圍三里一百八十四步,高二丈五尺,設三座城門,南為海寧門,西為安平門,東為義倉門。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重修塔山城,在原基礎上加高三尺。清兵入關的幾個決定性戰役在此進行。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四月初八,清兵列紅衣炮於塔山城西,攻毀城垣二十餘丈。四月二十二日杏山失守後,皇太極命毀松山、杏山、塔山三城,至今城遺基可尋。
1948年10月10日,塔山阻擊戰打響,我東北野戰軍4縱、11縱、獨立4師、6師在塔山地區阻擊錦西、葫蘆島增援錦州的國民黨軍隊。經過6天6夜的浴血奮戰,戰勝了擁有現代化裝備的國民黨優勢兵力,殲敵7000多人,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劣勝強的光輝戰例。塔山阻擊戰為保證我軍攻占錦州,乃至配合遼西殲敵,取得整個遼瀋戰役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
陵園由牌樓、革命紀念塔、革命烈士公墓、將軍墓、紀念館等組成。進入陵園,通道兩側青松林立,一座高大的仿古牌樓雄居路口,牌樓正上方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上將題寫的“塔山革命烈士陵園”八個大字金光奪目。
塔山革命烈士紀念塔位於山頂,塔高12.5米,全部由花崗岩砌成,塔身為正方形石柱,象徵人民軍隊如擎天之柱,拔地而起。左右輔以連體副碑,象徵人民民眾對子弟兵的支援和扶持。塔座正面鑲有石雕花圈,以示對烈士的永遠祭奠。塔頂雕有雲環紋飾,象徵烈士們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塔兩側上方高懸著軍功章浮雕,永久記載著烈士們的豐功偉績。塔的背面鐫刻碑文,講述了戰鬥經過和英雄事跡,供人們瞻仰和緬懷。塔的正面有陳雲題詞:“塔山阻擊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塔基周圍松柏常青。站在塔台向山下望去,八千米防線盡收眼底。
在紀念塔的前方有容納萬人的廣場。廣場右側是由東野第二兵團司令員程子華題名的“塔山阻擊戰紀念館”,翠瓦丹牆,古香古色。館內陳列許多錦旗、獎章、圖表、照片、遺物、支前用品。一幅幅塔山阻擊戰態勢圖,向人們展示了50年前我軍那場“人在陣地在”、“誓與陣地共存亡”、與十倍於我之敵浴血奮戰六晝夜,打退了敵人11個師兵力數十次衝鋒的宏偉悲壯的戰鬥場面。戰後34團被縱隊授予“塔山英雄團”,28團被縱隊授予“塔山守備英雄團”,36團被縱隊授予“白台山英雄團”,縱隊炮團被授予“威振敵膽”獎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