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塔爾

塔塔爾

塔塔爾斯坦是俄羅斯聯邦的一個自治共和國,不是一個主權國家,只有在俄羅斯政區圖上才把它標出來。塔塔爾是蒙古族的部落之一,又稱韃靼,兩者均是“Tatar”的音譯。韃靼斯坦共和國位於東歐平原東部、伏爾加河中游地段、俄羅斯中央地區和伏爾加河流域地區的結合部。面積6.8萬平方公里,人口3,779,265(2002年),首都喀山。有韃靼人、俄羅斯人、楚瓦什人和莫爾多瓦人等。

塔塔爾
 韃靼自治共和國成立於1920年5月27日的蘇俄。進入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政局劇烈動盪,聯盟面臨解體,1990年8月30日,韃靼斯坦發表主權宣言,改國名為韃靼斯坦共和國,希望脫離蘇聯和俄羅斯獨立,宣布除國防外,其他一切權利歸共和國所有。1991年蘇聯解體後,韃靼境內分離主義勢力膨脹,希望脫離俄羅斯聯邦的勢力於1992年3月21日發動了一場全民公決,結果希望獨立的人占全共和國選民的61.4%。為了制止民族分離運動,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發動車臣戰爭,試圖以武力制止分離運動,與韃靼斯坦簽署第一個雙邊分權條約,以條約形式和平劃分利益和許可權範圍,制約地方分離主義傾向的過度蔓延。1994年2月15日,俄羅斯聯邦與韃靼斯坦共和國簽署了《俄羅斯聯邦國家權力機關與韃靼斯坦國家權力機關之間關於劃分管轄範圍和相互授權的條約》,條約規定,韃靼斯坦共和國作為國家與俄羅斯聯邦聯合,可以參加國際關係和對外經濟關係,在稅收、財 政等方面享有特權。這個條約給予韃靼斯坦超出俄羅斯憲法規定的權力,實際上韃靼斯坦成為留在俄羅斯聯邦內的具有特殊地位和特權的國家。 韃靼屬大陸性氣候,礦產資源豐富,盛產石油,被稱為“第二巴庫”。韃靼的經濟以石油工業和農業為主。喀山市內也有一座克里姆林宮,形似而比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略小。共和國內河運輸業發達,水路可通莫斯科及伏爾加河流域各個港口。莫斯科至烏拉爾的兩條鐵路幹線橫貫境內。  

【民族概況】

塔塔爾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屬於白色人種。 塔塔爾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比較集中的是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鎮。另外,奇台、吉木薩爾和阿勒泰等縣的農牧區也有少數的塔塔爾族。 “塔塔爾”和“達怛”、“達旦”、“達達”、“達靼”同為“韃靼”的不同譯音。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塔塔爾族人口數為4890。 塔塔爾族使用塔塔爾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奴語支。由於塔塔爾族與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族人民雜居,聯繫密切,因而這兩個民族的語言、文字也逐漸成為塔塔爾族的日常用語和通用文字。

【民族歷史】

最早出現於鄂爾渾葉尼塞碑文。唐文獻作“達旦”,為我國北方突厥汗國統治下的一部落。隨著突厥的衰亡,韃靼漸漸成為強大的部落。蒙古興起後,韃靼部為蒙古所滅。蒙古人西征時,西方曾將蒙古人統稱為韃靼。13世紀西征的蒙古人,在伏爾加河一帶建立欽察汗國,其居民是保加爾人和操突厥語的奇卜察克人(欽察人)。15世紀時,欽察汗國衰亡,在伏爾加河、卡馬河一帶建立喀山汗國。不里阿耳人是汗國的主體;此外,還有許多使用突厥語的部落和突厥化的蒙古人。塔塔爾人作為一個民族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另外,當時被稱作塔塔爾的,還有克里米亞半島及西伯利亞使用突厥語的民族。塔塔爾這一族名是從歷史上沿襲下來的。 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被塔塔爾人毒死後,成吉思汗在與塔塔爾人的作戰中,凡是高過車輪的塔塔爾男人,一個不留。成吉思汗打敗塔塔爾後在兩位妃子 也隨、也速乾的勸說下 ,放過了塔塔爾人 新疆的塔塔爾族主要是19世紀20和30年代及以後陸續從喀山、斜米列齊、齋桑等地遷徙來的。19世紀20和30年代,俄國封建領主加緊掠奪土地,一部分失去土地的塔塔爾人被迫出外流浪,其中有些人經過伏爾加河下游、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來到中國的新疆。現在居住在布爾津、哈巴河等地的塔塔爾族多半是這些人的後代。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沙皇政府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打開了對中國新疆的通商大門。這時處在俄國經濟中心的莫斯科和中國新疆之間的喀山一帶的塔塔爾商人也隨著活躍起來,其中有些人在到新疆做生意的過程中移居新疆,開設商店。這時遷到新疆的除商人外,還有教育工作者和宗教職業者。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又有不少塔塔爾人遷到新疆,主要是中、小商人和農民、手工業者。

【社會經濟】

解放前,商業是塔塔爾族的主要經濟活動。他們有的在中國和俄國之間販運,有的做行商或開設商店,有的到農村做生意,有些遠至中國內地大城市設立商業機構,有的在俄國商人開設的“洋行”里做店員、工人,或者為老闆在牧區放牧牲畜,當牧工。在布爾津、奇台、吉木薩爾、青河、和布克賽爾、哈巴河、烏魯木齊等地,都有一些塔塔爾族的牧業戶,其中多是貧苦的牧民、牧工,他們沒有牧場和草場,只有少量維持生活的牲畜。牧主主要居住在伊寧、塔城等城市。塔塔爾族居民也有少數農業戶,在阿勒泰的農業戶還掌握了新的農業技術,採用了資本主義經營方式,雇用農業工人。塔塔爾族的手工業主要是加工皮革,生產腸衣、成衣、刺繡、水磨、蠟燭、肥皂,以及修理鐘錶和照相等。 在舊中國,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與剝削,塔塔爾族人民政治上無權利,經濟落後,生活貧困。為了求得解放,塔塔爾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進行了長期的革命鬥爭。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的訊息傳入新疆後,塔城、伊寧的塔塔爾族職工和各族職工一起建立了職工會,以抵制資本家的剝削與壓榨。經過初次鬥爭,獲得了每周半天的休息權。職工會後來雖然被反動政府禁止而未能長期存在,但這一行動卻鼓舞了塔塔爾等族人民的鬥爭意志。1944~1949年,塔塔爾族人民在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區革命中,作出了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民主改革、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塔塔爾族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翻了身。由於人口少,居住分散,塔塔爾族沒有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但仍充分地享受著民主權利。在歷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均有一名塔塔爾族代表;塔塔爾族幹部也成長起來。在現代商業領域,塔塔爾族人民發揮他們的專長,為社會主義流通做出了貢獻。

【文化藝術】

塔塔爾族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較早,知識分子較多。19世紀末20世紀初,塔塔爾族的宗教上層人士在伊寧、塔城等地開辦了以宗教教育為主,兼學一些算術、語文的學校。1941年創立的伊寧塔塔爾學校是新疆最早建立的少數民族新型學校之一。有的塔塔爾族知識分子還到農村、牧區開辦教育事業,為新疆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20世紀30年代初期,塔塔爾族人民建立了塔塔爾劇團,演出的戲劇很受各族人民的歡迎。 塔塔爾族人酷愛戲劇、音樂和歌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他們的音樂舞蹈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節奏鮮明,活潑動聽。塔塔爾族的樂器種類繁多,著名的有“庫涅”(二孔直吹的木簫)、“科比斯”(置於唇間吹奏的口琴、二弦小提琴);此外還普遍使用手風琴、曼陀鈴、七弦琴等。唱歌、跳舞時也用手風琴、曼佗林伴奏。舞蹈活潑,吸收了維吾爾族、俄羅斯族、烏孜別克族等族舞蹈的特點,又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按照傳統習慣,舞蹈中的男角色要由女子扮演。舞蹈的動作活潑、靈巧、奔放。男子多踢蹲、跳躍的動作,女子多手部和腰部動作。  

 【風俗習慣】

塔塔爾族的家庭多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與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通婚,限制叔伯兄弟姐妹之間通婚,姑表聯姻也很少。婚禮按教規在女方舉行,通常新郎要在岳父家住一段時間,有的要到第一個孩子出世後才回自己家。 塔塔爾族的婚俗別具一格,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然後再“娶”回來。 婚姻過程是:經媒人三番五次登門求親,女方家長若允諾,男方再向女方下聘禮,稱為“庫拉克綏雲切”,即給新娘從頭到腳的整套服裝。下過聘禮,即算訂婚。 按塔塔爾人的傳統習慣,婚禮在新娘家舉行,即先把新郎“嫁”出去。結婚前幾天,男方要把為新娘製作的全部服裝、炊具、陳設和婚禮時食用的物品及自己的“嫁妝”送到女方,其中包括給新娘父母的禮物(稱“克以特”)。等到新婚之夜,新郎就正式“嫁”過去了。 “出嫁”的儀式也頗為有趣。這天,新郎在伴郎及親朋好友的陪同下,坐上馬車,青年人拉手風琴,興致勃勃地唱起塔塔爾流行歌曲“幾爾”,一路上歌聲、琴聲、口哨聲、吶喊助興聲連天,浩浩蕩蕩地前往女家成親。當夕陽西下,新郎和伴郎們一行人等來到新娘家。這時先要繞著院落轉一圈,然後才到門前。而此刻女家大門都緊閉著,新郎要獻禮物才能進去。以後,新郎進房門,到床邊,吃飯,都要送喜錢。 結婚儀式按伊斯蘭教教規進行,先由阿訇誦經,並詢問新婚夫婦是否願意,待男女雙方回答“願意”之後,再由阿訇將一杯糖水(或蜜水)送給新郎和新娘共飲,象徵甜甜蜜蜜白頭到老,禮畢入洞房。第二天早上新郎要拜見岳父母,回家舉行宴會,並舉辦各種文娛活動,晚上再回到岳父家。婚後,新郎和新娘都要在女家往一個時期,有的三個月,有的半年,有的甚至要生過一個孩子以後才回到男家。 塔塔爾族對待女婿如同對待親生兒女一樣熱情。在女方家居住期間,岳父、岳母要拿出上好的食品款待女婿,使女婿感到生活在女家就如同生活在自己家裡一樣溫暖。 當新婚夫婦回男家時,新娘的嫁妝要全部帶走。將到男家時,男方親友要用繩子攔住新娘的去路,新娘要獻糖果等物,方可放行。新娘回到夫家,男方親友向新娘身上撒糖果,並舉行宴會,盡情娛樂,以示歡迎。 小孩出生有各種禮儀。 人死後,按教規淨身,纏以白布等,實行土葬。

【服飾介紹】

塔塔爾族的服裝很別致。男子喜穿繡花自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背心或黑色對襟長衫,褲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兩色繡花。女子以戴鑲有珠子的小花帽為美,外面再罩上一塊大紗巾,喜穿白、黃或紫紅色連衫帶縐邊的長裙,以耳環、手鐲和紅珠項鍊為裝飾。 男子在冬季喜戴黑色捲毛皮帽,夏季喜戴繡花小帽,穿白襯衣,外加黑色齊腰短背心或黑色長衫,褲子一般為黑色。典型的男性城市居民上穿寬袖直領,對襟開胸的白襯衫,外加黑色齊腰的短背心,或者是黑長衫,腰扎皮帶。褲子一般也是黑色,寬襠緊腿。腳上穿的是皮鞋或者是長筒皮靴。女性城市居民喜歡穿寬大的寬大的連衫帶皺邊的長裙子,顏色多為白、黃、醬色,上裝的袖口都很小。腳上穿的是皮鞋或花皮靴。喜歡戴鑲有珍珠的小花帽,有的還要加上一塊大頭巾。通常的裝飾品扔耳環、手鐲、戒指、項鍊、領口上的胸針等。鄉村女性居民一般都喜歡扎頭巾,戴小帽的很少。身上穿的也是連衫長裙,但往往要在胸口上加一塊圍巾。塔塔爾族婦女善刺繡。塔塔爾族的服飾乾淨、整潔、艷麗,表現了一種功利性的美。

【民居地點】

城市塔塔爾族居民多住平頂土房,牆一般都很厚,裡面粉刷石灰,有的還掛壁毯。自成院落的住宅,庭院多栽種花木,布置成小花園。牧區的塔塔爾族逐水草而居,多住帳篷。 在房舍布局和室內陳設方面,獨門獨院。庭院內種植著各種果樹和花草,環境清幽,像一座小花園。房子的牆都比較厚,以便安裝火牆或鐵皮壁爐,供冬季取暖之需。除住房之外,另有客房、廚房和儲藏室等。父母與子女另居。住房比較寬敞、明亮,並設有客廳。牆壁粉刷著素雅的顏色,掛有壁毯,地上鋪地毯。室內擺設著各種歐式家具,顯得古雅而豪華。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遊牧生活,都住帳篷。 塔塔爾族最愛清潔,住房總是收拾行乾淨整齊,周圍還栽滿各種樹木,環境幽雅,特別是飯堂和廚房,經常保持得一塵不染。

【飲食習慣】

塔塔爾族習慣於日食三餐,中午為正餐,早晚為茶點,日常飲食離不開面、肉和奶,也食用一些大米,但均製作成特殊食品。 日常主食除肉、卡特力特(用牛肉、土豆、大米、雞蛋、鹽、胡椒粉作原料製成,類似於抓飯)、饢和拌麵之外,還有帕拉馬西(餡餅)、餃子、油煎餅(帶土豆)等。 塔塔爾族喜歡的風味飲料有:類似於啤酒的“克兒西麻”,是用蜂蜜發酵製成的,還有用野葡萄、砂糖和澱粉製成的“克賽勒”等。 素以烹調著稱的塔塔爾族婦女善於製作各種糕點。用雞蛋和麵粉製成的小饢,以精緻、可口馳名。節日和待客食品除了抓飯外,還有用乳酪、杏乾、大米和用南瓜、肉、大米焙烘的兩種糕點:“古拜底埃”和“伊特白里西”,是塔塔爾族特有的風味食品。

【禮儀特點】

塔塔爾族人民講究禮儀,親友相見要握手問候,婦女見面多握雙手;尊老愛幼,熱情好客,樂於助人。對長者非常尊重,走路、談話、吃飯均先讓長者。 見面以握手問好,婦女多握雙手。塔塔爾族人熱情好客,對遠道而來的投宿客人,總是熱情款待,並樂於助人。在塔塔爾族中,婦女生小孩是件大事,親戚朋友都要來祝賀、送禮。塔塔爾族的婚禮別具特色,與眾不同的是,塔塔爾族的婚禮不像其他的民族那樣在男方家舉行,而是在女方家舉行。 塔塔爾族在進餐時,每個人面前都放一塊小手巾,用以擦拭嘴、手並防止食物濺在衣服上。全家人圍坐一圈,中間餐桌上放一塊餐布,吃飯時習慣用勺子、刀子、叉子。上茶、上飯,要先送給長者,然後再按年齡大小先後遞送。飯畢要做“巴塔”(祈禱)才算就餐結束。

【禁忌內容】

塔塔爾族最忌諱豬,不吃豬肉。禁食驢、狗、騾肉和自死牲畜以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包括羊血在內)。禁忌把豬肉帶進清真食堂,禁忌在水渠、水池、水井、澇壩附近洗衣服,禁忌在澇壩內洗澡、游泳。一起住宿時,忌在室內大小便。與人交談和吃飯時,最忌諱擤鼻涕、吐痰、打哈欠和放屁。忌與婦女開玩笑和動手動腳。在有民眾的地方,忌光著上身,更忌穿背心、褲衩到塔塔爾人家裡去。不準在住房附近、水源旁邊、清真寺、墓地周圍大小便、吐痰或倒髒水。(按,上述禁忌為伊斯蘭教所共有)。

【宗教信仰】

塔塔爾族信仰伊斯蘭教。生活、習俗諸方面都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塔塔爾族伊斯蘭教徒,必須按規定時間程式進行宗教活動:每天做五次“乃瑪子”念經;每星期五要到禮拜寺作一次禮拜。 每年要“封齋”一個月,在“封齋”期間,在太陽出山以後和下山以前不能吃喝。此外,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其他許多繁瑣的戒規和禁忌。對於每個伊斯蘭教徒來說,《古蘭經》、“麻扎”(墓地)和清真寺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聖物”與“聖地”,“朝覲”是每個伊斯蘭教徒認為最光榮的事。 封建統治階級曾利用宗教徵收各種捐稅,設立宗教法庭,壓榨勞動人民。伊斯蘭教規定教徒必須履行的義務還有一項就是宗教課稅。塔塔爾族人民除了要在經濟上忍受種種剝削外,還要忍受宗教法庭的壓迫。凡是訂婚、結婚、遺產繼承、買賣契約、典當文書等都要有宗教職業者的作證和蓋章才能有法律上的作用。但解放後,實行宗教信仰自由。一切合法的宗教活動,都得到了人民政府的法律和政策上的保障,許多有礙人們身心健康和生產發展的繁瑣的宗教儀式,人民也按照自己的意志加以簡化了。

【節日慶祝】

塔塔爾族的主要節日是肉孜節和古爾邦節。另外,“撒班”節(也稱犁頭節、犁鏵節)是塔塔爾族特有的傳統節日,“撒班節”(犁頭節)是一年一度的盛會,多選擇風景優美的地方舉行,有歌舞、拔河、賽馬、摔跤等民眾性活動。 塔塔爾族是農業民族,“撒班”,柯爾克孜語,意即“慶祝春耕”。每年春耕結束後以鄉為單位進行歡慶活動,既慶祝春耕完畢,又祈望來秋豐稔。這種慶祝活動塔塔爾語稱“烏買克”即“團會”。鄉民全數參加,慶祝地點在田頭或野地,由有威望的長者主持,主要活動有摔跤、攀竿、唱歌、跳舞、賽跑、拔河、賽馬等,優勝者將得到婦女們親手紡織的手帕、圍巾、刺繡襯衫等獎品。 對唱是節慶的主要內容,成年人唱希望豐收;青年人歌唱友誼與愛情;少年圍著人群唱:“雨呀,雨呀,快快下,我們不要飢餓,永遠不要見那像獅子般的瘟疫。”民眾在對唱時,還唱教訓懶漢的歌:“不要流浪快回家,快把酒瓶變駿馬,快把酒瓶變犁鏵,老老實實種莊稼。”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