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伊羅夫,А.Я.

蘇聯導演。俄羅斯聯邦共和國人民藝術家。 生平  1885年7月6日生於羅甫諾市,1913年畢業於彼得堡大學法律系。1905年開始戲劇生涯,在基輔、彼得堡、里加等地劇院擔任演員。1908年開始從事導演工作,排演《哈姆雷特》和《萬尼亞舅舅》等。1914年在莫斯科創辦卡美爾劇院,初期上演的戲有:《沙恭達羅》、《費加羅的婚姻》、《莎樂美》等。這些戲突出表現了塔伊羅夫追求形式美的傾向。

塔伊羅夫,А.Я.

正文

蘇聯導演。俄羅斯聯邦共和國人民藝術家。
生平 1885年7月6日生於羅甫諾市,1913年畢業於彼得堡大學法律系。1905年開始戲劇生涯,在基輔、彼得堡、里加等地劇院擔任演員。1908年開始從事導演工作,排演《哈姆雷特》和《萬尼亞舅舅》等。1914年在莫斯科創辦卡美爾劇院,初期上演的戲有:《沙恭達羅》、《費加羅的婚姻》、《莎樂美》等。這些戲突出表現了塔伊羅夫追求形式美的傾向。1922年排演J.拉辛的《菲德拉》,在法國訪問演出時(1923)引起轟動。此後他轉向“具體的現實主義”。排演的戲有《大雷雨》、《毛猿》、《榆樹下的欲望》等。塔伊羅夫根據自己提出的合成舞台藝術原則,排演了《日羅夫列·日羅夫里亞》(1922)等音樂劇。1930年,他率先在蘇聯舞台上排演B.布萊希特的《三分錢歌劇》。1933年排演的《樂觀的悲劇》,體現了塔伊羅夫追求感情充沛、形式優美的表演原則,成為蘇聯戲劇史上傑出的導演作品。40年代塔伊羅夫執導的戲有:據福樓拜小說改編的《包法利夫人》、М.高爾基的《老頭子》、А.П.契訶夫的《海鷗》等。1950年卡美爾劇院關閉。同年 9月25日塔伊羅夫在莫斯科逝世。
表演理論 塔伊羅夫初登劇壇便立志進行新戲劇的探索。他提倡“新現實主義”,反對自然主義戲劇(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理論)和假定性戲劇(指梅耶荷德的戲劇理論)。他認為體驗是每一個創作過程的必要因素,每一個藝術家只有首先體驗自己構思的作品,才能賦予它一定的外形特徵,形成一定形式。他認為自然主義戲劇所缺的就是後一部分,因而實質上它並不是真正的戲劇,從來沒有創造出完美的舞台作品。他認為假定性戲劇也不理想,因為假定性戲劇要求演員不能忘記自己是在演戲,因而決不能真誠地體驗。塔伊羅夫提出要以表演材料本身的特性為出發點,創建新的、獨立的形式即合成戲劇。
塔伊羅夫的合成戲劇包含兩重意思。一是把舞台藝術的各個元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演出中,把人為割開的表演因素(言語、歌唱、啞劇、舞蹈、雜技)和諧地交織起來,形成統一完整的舞台作品;二是把文學、音樂、色彩、燈光、繪畫、建築等融為一體,為塑造完整的一台戲服務。在他看來,音樂和節奏是揭示戲劇動作的重要手段;色彩和燈光應以劇中人的面貌出現。以上兩方面的結合,構成感情充沛的戲劇。
塔伊羅夫的表演理論以解放演員為基礎。演員既要用生活的大真實去豐富劇本里的小真實;又要擺脫表演某個具體人,擺脫虛擬的生活幻象,運用本身的材料進行自由創作。他提出的表演藝術新理論的核心是內部技術與外部技術的統一,要求演員能集音樂性、雕像性、節奏感、運動感於一身,善於用自己的思想、生活觀、文化修養、生活經驗豐富舞台形象。
研究表演所需的舞台氣氛設計是塔伊羅夫突出的貢獻。他提出“炸開舞台盒子”的口號,主張把舞台改成三度的、能夠自由運動的場地,為演員形體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形式,以便完成動作與節奏所提出的任務。塔伊羅夫強調舞台調度的美,要求使之充滿心理含義、豐富表現力。塔伊羅夫把演出本身看成是一個形象、一個藝術整體,因而要求把一切手段綜合起來,達到合成戲劇的效果。
塔伊羅夫的合成戲劇理論,對蘇聯和歐美戲劇產生了一定影響。他的著作有《藝術家宣言》(1917)和《導演札記》(1921)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