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郵發合一”

由郵電部門承擔報紙、雜誌的發行業務。是中國報刊發行工作的主要形式。報刊實行“郵發合一”,是為了利用郵電部門通信運輸網點遍布城鄉、聯繫民眾廣泛、傳遞迅速等特點,將報刊及時地發行到民眾中去,以滿足社會需要。

簡介

中國早在唐代就通過官方設定的郵驛 (包括陸驛和水驛)傳遞官報。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版的《紅色中華》、《紅星報》(中國)等報刊,曾通過解放區赤色郵政(交通局)傳遞。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各解放區出版的報刊,大都通過郵政部門辦理髮行和傳遞業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承解放區的傳統,借鑑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在全國範圍內陸續推行了報刊“郵發合一”。

《人民日報》從1950年 3月起就交北京郵政管理局發行。以後,北京出版的《工人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等,以及全國各地出版的地方報紙,相繼交郵電部門發行。同時有少數雜誌也交郵電部門發行。

自1953年1月1日起,原由新華書店和中國圖書發行公司負責的北京版雜誌的發行工作,全部移交北京郵局辦理。全國其他地區出版的雜誌,也先後交當地郵電部門發行。

實行“郵發合一”以來,報刊發行已成為中國郵電部門主要業務之一,其規模不斷擴大。

截至1986年,全國有 5萬多個郵電局、所發行報刊。在31萬多郵政人員中,約有2.65萬人專辦發行業務。

鐵路、汽車、水運、航空及其他郵路總長度達 504萬多公里,通過各種運輸工具將報刊傳送到廣大讀者手中。為加快傳遞速度,全國設有 288個報刊分地印刷點。

此外,全國城鄉還有64萬個民眾性的報刊發行站和信報收發站,社會兼職發行員82萬人以上。

內容

通過出版部門、郵電部門和社會發行力量的共同努力,30多年來中國報刊發行業務有了很大的發展:發行量大幅度增長,1950年全國郵發報刊140種,每期發行299.6萬份,累計發行量42360萬份。

1986年全國郵發報刊已達3620種,每期發行 28731萬份,累計發行量 242.8億份,分別比1950年增長25.9倍、95.9倍和57.3倍。1986年每百人訂有報刊27.1份。

報刊傳遞速度加快。1986年在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台灣省)中,已有22個省、自治區首府所在地和直轄市可以看到當天出版的《人民日報》。

有83%的縣,64%的鄉、鎮和60%的行政村,可以看到當天或前一天出版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級報紙。

發行面日益廣泛深入。過去報刊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大部分是公款訂閱。隨著國家經濟、文化建設的發展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報刊的分布地區和讀者對象有了顯著變化。

1986年發行到縣及縣以下的報刊約占發行總量的60%,個人自費訂閱報刊的比重達49%。

報刊“郵發合一”已成為中國報刊發行的主要渠道。為適應經濟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中國在經營報刊發行業務方面除利用“郵發合一”的主要渠道外,將進一步運用社會力量,組織多種成分(國營、集體、個人),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發行報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