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村

"堯舜村重視改變山區面貌

堯舜村隸屬萊城區茶業口鎮,位於萊城北39公里、鎮政府駐地東南19公里處。東北與淄博市博山區接壤,東距7華里是和莊鄉小英章村,南鄰姜家峪村, 西至暗搖頭村。堯舜村現有136戶,420 口人,耕地313畝。
據《李氏譜》、《王氏譜》記載,清康熙年間,李、王二姓遷此。村中由王、李、張、劉等姓組成,其中王姓人口最多,其次是李姓。
據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石城保·堯舜"。清朝至民國時期屬石城保;民國時期1941年,堯舜村隸屬萊蕪縣七區,即雪野區 匯源鄉;1941年5月萊蕪實行三縣分.治,堯舜村隸屬抬頭區;1942 年下半年,抬頭村劃歸淄川縣,同年末,抬頭區和茶業區合併,堯舜 村隸屬茶業區;1945年10月恢復萊蕪原建制,堯舜村仍隸屬抬頭區; 1946年2月回歸萊蕪;1949年10月撤抬頭區,稱茶業區;1951年3 月撤區劃鄉,堯舜村隸屬腰關鄉;同年10月腰關鄉改為腰關人民公 豐士;1959年3月腰關和吉山兩個公社合併為茶業人民公社;1984年3 月茶業人民公社改稱茶業辦事處;1985年11月撤處劃鄉,堯舜村隸屬腰關鄉;2001年合鄉建鎮,堯舜村隸屬茶業口鎮。
堯舜村山清水秀,山地為沙質山,海拔都在 550米以上,如 大風門頂,大頂山,還有幽深的大欄溝和峽谷,這裡還有仙人洞石馬、元寶石等名勝。
這裡民風古樸,世世代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與世無爭的生活。本村所屬區域南北寬8華 里,東西長10華里,是茶業口鎮中的一個地廣人稀的村莊。堯舜村雖然坐落在深山裡,但處在往返萊蕪、博山之間的重要地理位置上。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在博山和萊蕪之間的若干次掃蕩中,堯舜村受盡了日本鬼子鐵蹄的踐踏,堯舜村民渴望儘快把日本鬼子消滅掉。村民踴躍為八路軍站崗放哨,送情報,配合八路軍進行反 掃蕩,打擊日本鬼子。在1941年春,堯舜村民冒著生命危險將八路軍的一位傷病員(只知道此呻傷病員姓魏,河北省人)轉移到村北一條峽谷中的仙人洞裡掩護起來。1944年,村中青年王乃庚和王子才參軍奔赴抗日戰線。在解放戰爭中,堯舜村民也和全國人民一樣,為全國的解放貢獻自己的力量。 1947年2月23日夜,由萊戰場上潰逃的1300餘名全副武裝的蔣匪軍,途經此村向博山逃竄。本村的民兵和鄰村的民兵聯合起來,配合我東北民主聯軍在榆林和堯 村以東的大風口一帶,前後夾擊,一舉殲滅了他們。堯舜村地處偏遠,在解放前由於生活貧窮,村民無力辦學校,請不起先生,受教育的機會很少。解放後,成立國小, 1951年國家分配來的第一任老師是張紹怡,一人教著一至四年級的複式班,學生不到10人。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本村的教育事業更加發展。
堯舜村重視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提高生活水平。解放前無人管理,山上沒有樹木,只生長些山草和荊棘。村民沒有燃料, 只有割山草、刨山坡,生態環境被破壞。村民靠天吃飯,本來就很貧脊的土地里更是長不出幾粒糧食來,過著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 解放後,堯舜村民積極回響政府"綠化荒山,植樹造林,改變山區貧困面貌"的號召,全村齊動員,老少齊上陣,掀起了植樹造林高潮。
在搞好本村轄區中劃撥為國營林場一一吉山林場的植樹造林的同時, 又把本村的綠化工作搞得扎紮實實,防護林、用材林、經濟林和果樹等齊全,並且對三棵樹齡約200餘年的板栗樹進行了保護,每棵樹身周長約3米,樹冠覆蓋面積為260平方米的古板栗樹,到現在還是枝繁葉茂,碩果纍纍。到目前為止,堯舜村的座座山頭和博山原山連線起來,形成了林海。據不完全統計,堯舜村地面上有各類植物300餘種,鳥類60餘種,獸類140餘種,野生中草藥100餘種,還有野生蘑菇等。"文化大革命"期間,無政府主義泛濫,林木砍伐嚴重,毀林造田,使老一輩栽培的很多棗樹、板栗樹毀於一旦。
現在村民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村民們既種好地又做好生意。有 吃的,有花的,電燈電視早已成為歷史話題,現在已成為電話村。家家房屋前後出廈,裝修一新。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致富項目,有兩家 養豬戶,存欄量各在20多頭。有常年在博山收破爛、做生意而致富 的,有在外地搞工程承包的。
堯舜村物產豐富,除了糧食作物外,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出 產的品種更多了,花生、生薑、花椒、大棗、板栗、櫚柴、藥材等都進行種植,村民的收入日益增長。另外,這裡有優越的旅遊資源。山上全部被松樹覆蓋,山體雄渾,溝谷幽深,奇石形態各異,妙趣橫生,遠近聞名。如馬石、元寶石等。
堯舜村民正以新的觀念,新的姿態,用新的"靠山吃山,吃山養山"的思想來指導,為建設一個更加文明、富裕的美麗新山村而努力奮鬥。
注釋
①風門溝:在村東北一華里處,向北延伸,地勢一步高一步,一直到頂的 鞍部為風門頂,從溝底到溝頂落差大約2∞多米,其斜面為5華里路長,溝兩側 高山對峙。這條山溝跟泰山上從中天門到南天門的樣子很相似,由於溝頂和溝 底落差大,氣溫懸殊,氣壓不同,所以溝中整天有涼習習的風在吹動,因此叫 風門溝。
②大頂山:緊挨村東邊的一座雄偉渾厚的山,海拔約dm米。山頂是平坦的 地面,面積3∞畝,形似高原。站在這裡,晴天時能觀看到泰山的雄姿,能欣賞 到雪野水庫的美景。
③大欄溝:在村北4華里的一條東南方向的山溝入口處,有一條20公分寬, l0公分高,3米長的岩石突出於地面,形似門檻,所以稱為大欄溝,這條山溝長 約3華里。
④仙人洞:在大頂山的北端懸崖陡壁上,與對面的山體相對形成了一條長 3∞米,寬約30米,深約80米的大峽谷。從這條峽谷的東端向西看南側,有華 山雄姿,從西端向東看,有張家界的自然風光。在峽谷西端南側的懸崖上有一 洞,能容納10餘人,傳說神仙呂洞賓曾在這山洞裡修煉,因此叫仙人洞。在仙 人洞的西側上方,有一直徑30公分的鐵壞,被鑲嵌在石壁上,傳說是古代拴船 用的§失壞。
⑤石馬:在村北2華里處的山嶺上,有一座東西向臥的大石頭,酷似一匹 馬,頭朝西。傳說早年間有一匹神馬,在這裡居住,因沒有草吃了,餓得忍不 住,在黑天后覓食,到了很遠的地方,偷喝了人家的麵糊,被人家jl頂著馬蹄印 找來,並帶著刀,想殺這馬。神馬急忙一躍,想竄到身邊的一高石頭上逃脫 (這石頭叫香爐石)但是,馬失前蹄,香爐石被蹬破,自己滾下來,被來人捆 住,殘忍地割掉了馬舌頭,砍去了馬的四條腿,神馬昏死過去。當神馬醒來時, 變成了一匹石馬,從此不吃不喝,永遠臥在香爐石跟前的荒山野嶺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