埽工

埽工

 中國古代創造的以梢料、葦、秸和土石分層捆束製成的河工建築物。可用於護岸、堵口和築壩等。埽工的每一構件叫埽個或埽捆,簡稱埽。小的叫埽由或由。累積若干個埽個接連修築構成的工程就叫埽工。

埽工

正文

中國古代創造的以梢料、葦、秸和土石分層捆束制成的河工建築物。可用於護岸、堵口和築壩等。埽工的每一構件叫埽個或埽捆,簡稱埽。小的叫埽由或由。累積若干個埽個接連修築構成的工程就叫埽工。先秦已有類似埽工的建築,稱為茨防。埽工在宋代已普遍使用,卷埽技術已比較成熟。其卷制方式為:以梢芟分層勻鋪,壓以土及碎石,然後推捲成捆,用竹索、草繩等綑紮維繫,即成埽捆,每捆圓徑數丈,長加倍。將若干埽捆下至河岸指定位置,並用樁、繩固定,即成埽工。埽工用料歷代不斷變化。宋代一般為“梢三草七”。元代用梢較少,不及草的十分之一。明代制埽無柳梢時用蘆葦代替,並不再用竹索,而以麻繩代替,石料用得也較少。清代逐漸用秫秸代替柳梢。清代中葉以前基本是卷埽。清中葉後,逐漸改為廂埽,即於施工處置一捆廂船,在船與堤頭間鋪繩索加料就地捆埽,層層下沉,並且很少用碎石,簽樁也減少了。廂埽又有順廂(料物平行水流鋪放)和丁廂(料物垂直水流方向鋪放)之分;按形狀又有磨盤、月牙、魚鱗、雁翅、扇面等埽;按作用又分為藏頭、護尾、裹頭等埽(圖1);按所處位置又分為旱、面、肚、套、門帘等埽。埽工就地取材,製作較快,便於應急,且秸草等料可緩溜、抗沖刷、留淤,特別適用於多沙河流,具有多種用途(圖2),但體輕易腐,要經常修理更換,管理費用大。

埽工埽工
埽工埽工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