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台灣地名]

基隆[台灣地名]

基隆市位於台灣島東北角,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曾是台灣萬商雲集的重要港口。全市面積133平方公里,人口39. 1萬人(2001年底)。為台灣北部重要的國際商港,加上境內島嶼、港灣、山陵兼具,繁華的港都則侷促于山海之間,轄下仁愛、安樂、信義、七堵、中山、中正、暖暖等七個區。

基隆基隆
隆市位於台灣島最北部,是一個港口都市。轄7個區、7個附屬島嶼,總面積132.76平方公里。
基隆古名雞籠,一說因基隆山象雞籠形狀而得名,又一說認為該地以前為高山族凱達喀蘭人住地,“雞籠”是“凱達喀蘭”的閩南方言譯音。明末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張燮著的《東西洋考》里,就有雞籠社、雞籠港、雞籠城、大雞籠街等記載。表光緒元年1875年)設基隆廳時,才把雞籠改為基隆,其含意是“基地昌隆”。
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雞籠,1642年被荷蘭殖民者所取代,1667年才被鄭經(鄭成功之子)率部趕走。日本入侵時期(1895年至1945年),設基隆郡基隆街,後來升格為市,1945年台灣光復中國政府接管後,成為省轄市。現轄仁愛信義中正中山安樂暖山七堵等7個區。
市境東、西、南三面環山,但山勢不高,多在250公尺以下,北面為港灣,入口處有和平島和桶盤嶼橫扼門戶,成天然防波堤。氣候濕潤溫和,雨期長,雨量多,人們把基隆市稱為“雨都”或“雨港”。溫帶海洋氣候很顯著,年平均氣溫21℃,最高為8月,平均28℃,最低為1月,平均15℃。
基隆有街市始於1723年,1851年開始與外國通商,1860年天津條約簽訂後,正式闢為商埠。1887年建築基隆至台北鐵路,1891年通車。1889年建成第一座碼頭,日本侵占台灣後大舉築港,分四期於1935年完成,成為現代化商港,現有39個深水泊位,可停靠3萬噸級輪船。1945年光復後,增建了仙洞的貨櫃碼頭和特種貨物碼頭,以及八斗子漁港。現在基隆港是僅次於高雄港的第二大港。每年進、出港船各約5000多艘,貨物吞吐量約8000萬噸。基隆漁港是台灣重要漁業基地,年漁產量約占全台灣漁產量的五分之一。基隆市在日本入侵時被劃為要塞區,現為台灣當局的海軍基地。
基隆市的重要工業主要有採煤和造船。基隆港口在台灣經濟建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市區三面環山,平地狹窄,其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主要遊覽地有觀海亭慈航寺佛都圖書館全身乳白、頗為壯觀音菩薩像。有靈泉寺,建於1889年,為基隆最古、最大佛寺,有33尊觀音石像排立。有社寮島蕃字洞和千疊敷海蝕奇觀,此外,還有海門天險、清代炮台遺址,以及“仙洞聽潮”、萬人堆、獅球嶺炮台,暖暖水源地等旅遊勝地。

交通提示
鐵路 基隆是西部縱貫線北端的起點站,以其為起迄點的各級列車不少;八堵車站為市內另一大站,由

此轉接北迴線,可通往宜蘭、花蓮、台東各縣,或可搭平溪線往瑞芳、平溪等地。

公路 基隆為中山

高速公路起點,台北縣市、中壢、新竹、台中、南投皆可藉台汽客運往來基隆市。此外,火車站前有基隆

客運聯絡金山、福隆、金瓜石、板橋等地,以及福和客運開往金瓜石、台北、板橋方向。基隆市內大眾運

輸以基隆市公車為主,分別由基隆火車站旁及忠一路發車,路線規劃完整,堪稱便利。

相臨景點

水頭賞鳥區

中正公園
新山水庫
仙洞岩
淡水港

望幽谷
泰安瀑布
十八羅漢洞

獅球嶺炮台遺址
情人湖

暖東峽谷

光華古炮台

靈泉禪寺

基隆廟口

基隆港

八斗子

和平島風景區

海門天險
富貴角
大武侖古炮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