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輔——佩切爾斯克大教堂

基輔——佩切爾斯克大教堂(КИeBO-JIeЧepcKaЯJIaBpa)(烏克蘭)為前蘇聯最主要的古代宗教中心,俄羅斯文化和歷史著述中心。又稱基輔洞窟或伯朝拉大教堂。坐落在烏克蘭共和國基輔市第聶伯河左岸丘陵起伏的山谷中。這是前蘇聯境內規模最大的東正教建築群,也是一處不可多得的藝術文物寶庫。

基輔——佩切爾斯克大教堂

烏克蘭
基輔——佩切爾斯克大教堂(КИeBO-JIeЧepcKaЯJIaBpa)為前蘇聯
最主要的古代宗教中心,俄羅斯文化和歷史著述中心。又稱基輔洞窟或伯朝
拉大教堂。坐落在烏克蘭共和國基輔市第聶伯河左岸丘陵起伏的山谷中。這
是前蘇聯境內規模最大的東正教建築群,也是一處不可多得的藝術文物寶
庫。據編年史記載,10 世紀以前這裡曾是一處世襲領地,叫作別列斯托沃村。
1051 年智者雅羅斯拉夫大公時代建立修道院,早期建築由希臘工匠設計並主
持建造。1598 年獲大修道院稱號。最早修道院只有一些洞穴教堂,之後地面
教堂陸續出現,原有洞穴教堂則供貯藏物品之用。歷代大公都極為重視和不
斷扶持佩切爾斯克大教堂。18 世紀末,大修道院擴大到擁有22 公頃土地,
150 多個村莊和6 萬農奴,經營規模寵大的封建領地,成為一個直接參與王
室事務、參與社會生活的佩切爾斯克地區。十月革命後,教堂被改作它用,
1926 年闢為歷史文物博物院保護區。

結構

大教堂無數的金色圓頂、白色鐘樓和蜿蜒的圍牆掩映在鬱鬱蔥蔥的綠樹
叢中,壯觀而又透著神秘。教堂廣場中央聳立著大鐘樓,1731~1745 年按謝
傑里的方案建築,高96.5 米,是當時俄羅斯境內最高的鐘樓。鐘樓用500
萬塊形狀各異、尺寸不同的磚石砌成,許多民間工匠都參加過它的修造。鍾
樓共分三層,每層都以白石立柱環其外圍;金色圓頂。第三層懸掛著8 只大
鍾,總重量為80 多噸,其中7 個鐘的機械部分互有相連,重4.5 噸,每隔
15 分鐘奏一次美妙的音樂。第八個鍾則專用於鳴響。大教堂由規模不同的三
處建築群組成統一的格局:在較平坦的高地上是一些地面教堂;山坡上分布
著“近洞窟”教堂建築;遠處丘陵谷地中見“遠洞窟”教堂。至今保存下來
的最古老的建築是11~12 世紀的聖母升天大教堂殘跡、納德弗拉特三一教堂
和別列斯托沃救主教堂。12~18 世紀,烏克蘭民族逐漸形成自己的建築藝術
風格,以修道院工匠斯傑潘·科弗尼爾命名的科弗尼爾堂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作,其屋頂兩側有六面造型優雅的山牆。1608 年修道院設立了基輔第一個印
刷所。該建築原為木質結構,馬洛克式。1701 年和1773 年分別對印刷所第
一、二層進行了改建,現為磚石結構,有通道與洞窟相連,通道由四個支承
拱加固。這一處所後被作為烏克蘭國立書籍印刷博物館

洞窟教堂

大教堂之稱為洞窟教堂,因其有兩個人工洞窟得名。它們因離位於中心
的聖母升天教堂的距離遠近不同而被稱作“近洞窟”和“遠洞窟”,前者距
聖母升天大教堂228 米,後者280.5 米。洞深離地面5~10 米,洞窟走廊寬
1.5 米,通道平均高度2 米,深達數千米。內有迂迴的側洞室,中世紀前用
於居住或作防禦工事。洞內常溫10~20 度,適合聖徒屍體自然風乾保存。近
洞窟中有三個教堂:安東尼耶夫教堂,維金教堂和瓦爾拉阿莫夫教堂。後兩
個教堂中的聖像壁由金屬鑄成,1814~1819 年又在表面鍍金。近洞窟的地面
建築中最古老的是1700 年建造的聖浸禮教堂和兩層的鐘樓。聖浸禮教堂中的
聖像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近洞窟中也有三個地下教堂:聖誕教堂、費奧
多西耶夫教堂和報喜節教堂。地面建築包括一個鐘樓、修道小室和1679 年建
造的古老的諾扎恰季耶夫圓頂教堂,1696 年建造的聖母降靈教堂。這組建築
構思大膽,造型極其優美。莫斯科的奠基者尤里·多爾戈魯基大公1157 年葬
在別列斯托沃求主教堂內。大教堂尚有一處埋葬1812 年衛國戰爭時期將領的
墓地。11~12 世紀,修道院僧侶涅斯托爾在此撰寫了編年史《系年紀事剝》
(又稱《往年紀事》),此書可稱為古俄羅斯生活的百科全書,其中記有第
聶伯河沿岸及其鄰近地區的主要史料和基輔羅斯的重要史料。13 世紀修道院
又編撰了《基輔洞窟聖僧傳》,敘述了洞窟修道院的生活的歷史事件。1926
年,大教堂在基輔市東南占地25 公頃。現今大教堂文化史博物院仍是博物館
的綜合體,包括四個博物館和一些展廳,來此參觀遊覽的人成千上萬。1988
年在紀念俄羅斯接受基督教1000 周年期間,基輔——佩切爾斯克大教堂的部
分設施歸還給俄羅斯東正教會,現已恢復了教堂的宗教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