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毒理學

基礎毒理學

《基礎毒理學》是一本針對預防醫學本科生教學編寫的教材,藥學專業、法醫學專業也可選用。同時可作為從事毒理學工作的教師以及科研人員的參考書。

基本信息

作者周志俊
ISBN:10位[7309058690] 13位[9787309058697]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定價:¥35.00 元

內容提要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毒理學的基本概念,並結合近年來毒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的一些進展,介紹了毒理學的研究範疇、研究方法及其發展套用;毒物在體內吸收、分布、轉化、排泄的基本知識及毒物動力學參數和毒物在體內過程的研究方法;毒物產生的各種毒效應以及可能的作用機制,影響這些效應的機體和環境因素及毒物的聯合作用。詳盡地說明了毒性的測量過程及發現非靶器官損害,即致癌、遺傳及發育毒性過程;描述了主要靶器官毒性及其檢測和評價方法。詳細介紹了安全性評價、危險度評價的概念和過程以及危險性管理和交流。介紹了毒理學的套用,如衛生毒理學、臨床毒理學、環境毒理學、工業毒理學、生態毒理學與法醫毒理學等分支學科發展情況。介紹了從整體動物到細胞、分子水平毒理學常用的實驗方法;在經濟全球化國際貿易過程中,化學品毒性鑑定承擔著法律層面的責任,為此本書引人了毒理學實驗室質量控制的基本概念、實驗室認可以及GLP實驗室等基本知識。
《基礎毒理學》是一本針對預防醫學本科生教學編寫的教材,藥學專業、法醫學專業也可選用。同時可作為從事毒理學工作的教師以及科研人員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周志俊,男,安徽天長人。現為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及職業衛生與毒理學教研室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放射醫學研究所所長。上海市優秀青年教師和曙光計畫學者獲得者。上海醫科大學預防醫學專業本科(1985)和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專業碩士(1988),德國Erlangen大學工業醫學專業博士(1996)。長期從事職業衛生、毒理學的教學及科研工作,專長農藥毒理。現為衛生部全國衛生標準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誘變劑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毒理學會理事、上海市環境誘變劑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預防醫學會衛生毒理委員會主任、衛生安全評價委員會副主任和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委員會委員,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及多本中文專業雜誌的編委。

目錄

第一部分 理論
第一章 毒理學概述
第一節 毒理學基本概念
第二節 毒理學研究範疇
第三節 毒理學研究方法
第四節 毒理學歷史與發展
第五節 毒理學在預防醫學中的套用
第二章 毒物在體內的過程
第一節 吸收、分布和排泄
第二節 生物轉化
第三節 毒物動力學
第三章 毒作用及其影響因素
第一節 毒效應譜
第二節 毒作用機制
第三節 常用毒性描述參數
第四節 毒性作用影響因素
第四章 非特異性靶器官毒作用
第一節 常規(一般)毒性
第二節 致癌性
第三節 遺傳毒性
第四節 發育毒性
第五章 靶器官毒理學
第一節 生殖毒理學
第二節 免疫毒性
第三節 肝臟毒理學
第四節 腎臟毒理學
第五節 其他系統毒理學
第六章 危險度評價和危險性管理
第一節 化學物的毒理學安全性評價
第二節 健康危險度評價
第三節 危險性的管理和交流
第七章 毒理學套用
第一節 衛生毒理學
第二節 藥物毒理學
第三節 生態毒理學
第四節 其他分支的毒理學
第八章 毒理學實驗基礎
第一節 實驗設計原則
第二節 整體動物實驗
第三節 離體器官實驗
第四節 細胞實驗
第五節 分子生物學實驗
第九章 毒理學實驗室質量控制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實驗室認可
第三節 GLP實驗室
第二部分 實驗
實驗一 實驗動物生物材料的採集及解剖
實驗二 急性毒性試驗常用染毒方法及半數致死濃度的測定
實驗三 鼠傷寒沙門菌回復突變試驗
實驗四 動物骨髓細胞染色體畸變分析
實驗五 小鼠骨髓多染性紅細胞微核試驗
實驗六 小鼠精子畸形試驗
實驗七 大鼠致畸試驗

書摘

目前,衛生毒理學“二極”分化現象非常突出。巨觀上,管理毒理學研究大大加強,為化學毒物的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面,微觀上研究更加深入,研究水平越來越精細,從細胞、分子到基因水平研究面臨許多問題。上述兩方面既分化,又相互滲透和結合,使衛生毒理學的科學性與套用性更為突出。
過去衛生毒理學研究主要以整體動物試驗和人體觀察相結合,這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仍然是重要和必要的手段。但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套用於毒理學的研究,將使外源化學物的毒性評價發展到體外細胞、分子水平的毒性測試與人體志願者試驗相結合的新模式,而傳統以動物為基礎的毒理學研究將減少。某些複雜的整體實驗將逐步為體外試驗或構效關係數學模式所代替。目前用於有害因素的毒性試驗系統將被基因工程的動物和細胞所代替;傳統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終點將被生化、生理指標或其他的生物標誌所替代;現在需要數月給藥和評價的毒性研究將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預期建立的轉基因動物對外源化學物的毒性反應將與人體極為一致,現行毒性試驗的解釋和外推方式將改變。
大量新技術和新方法在衛生毒理學領域套用,推動了衛生毒理學發展,分子生物學技術和方法已經廣泛地套用於衛生毒理學領域,如體外採用細胞培養等檢測遺傳毒性,整體動物試驗採用轉基因動物模型,這對於揭示外源化學物的毒性及其機制均有重要意義。轉基因動物是在其基因組中含有外來遺傳物質的動物。由於轉基因動物集整體、細胞和分子水平於一體,更能體現生命整體研究的效果,因此成為衛生毒理學研究的熱點之一。例如,c-fos-Lacz轉基因小鼠用於神經毒性的研究;金屬硫蛋白(MT)基因的轉基因和基因刪除小鼠用於金屬和某些非金屬的毒理研究。如用MT轉基因小鼠對鎘等的抗性增加,而MT的基因刪除小鼠對鎘、銀、汞、順鉑和四氯化碳的毒性敏感性增強。轉基因動物也用於生殖毒性研究,如ZP3(編碼)透明帶硫酸糖蛋白基因刪除小鼠、雌激素受體基因或孕酮受體基因刪除小鼠、DNA甲基轉移酶基因刪除小鼠等。
在衛生毒理學的研究中,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把從動物所獲得的資料用於人,把體外資料用於體內,把複雜的整體系統化為簡單的並能人為控制的系統,以及如何提高檢測的敏感性等。轉基因技術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嶄新的手段。在代謝途徑上,通過基因轉移能人為控制某一化學物的代謝;在整體水平上,可以人為控制某一基因的表達水平,從而揭示該基因在化學物致毒過程中的作用。可以預言,各種不同的轉基因動物或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