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FDI的產業集群研究

基於FDI的產業集群研究一書以基於FDI的產業集群為研究對象,以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作用於地方產業集群創新與演化主題有關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研究架構,並系統分析基於FDI的產業集群創新機理。本書的核心內容包括:FDI與開放型產業集群的形成機理、FDI與產業集群技術創新、FDI與產業集群組織創新、FDI與產業集群動態演進、FDI與產業集群的制度演化、基於FDI的產業集群中的政策體系等。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童書業中國疆域地理講義

提升區域能力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家及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傳統的研究主要沿兩個思路展開:一是基於區域經濟不平衡增長理論,研究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的原因及調控機制,這包括區位經濟學中的增長極理論(Perraur,1955)、核緣理論(Friedmann,1966)、累積因果循環原理(Mydral,1944),新經濟地理學中的中心一外圍模型(Krugman,1991)等。這一理論強調了促進區域經濟成長的非對稱力量,由此帶來的政策主張是以強調政策調控的逆市場機制,特別是對於開發中國家而言,中央政府的產業政策和平衡政策是重要的手段(王夢奎、李善同,2000;蔡防、都陽,2000);二是基於新古典增長理論,探討區域經濟成長的趨同性(沈坤榮、馬俊,2002;劉強,2001)。理論的完美並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的困難,現實是,區域發展不平衡成為世界各國共存的現象,難以有效地解決。特別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落後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20世紀後期,“第三義大利”經濟的迅速增長,引起人們對於這一地區經濟成長模式的極大興趣,人們考察後發現,這與特定部門的專業化中小企業在特定地區的密集存在有關。而這些地區的企業集聚形式,正與馬歇爾(Marshall,1920)所關注的產業區有極大的相似性。20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對謝菲爾德和蘭開夏郡的研究中,發現這裡小公司集聚且它們之間具有密切聯繫,規模經濟較低,區內生產活動具有明顯專業化特徵,他將這樣的區域稱為產業區(industrial district)(Harrison,1992)。 經濟全球化引起了區域競爭方式的深刻變化,對產業集群的研究即是在這一背景下開展起來的。理論和實踐均已證實,引進FDI對提升地方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具有重要價值。

作者簡介

李恆,男,河南唐河人,2006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河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西方經濟學和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開放條件下的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近年來在《中國軟科學》、《國際貿易問題》、《農業經濟問題》、《改革》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研究成果獲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項目各1項,河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博士論文“基於FDI的產業集群研究”獲得2006年度華中科技大學優秀博士論文和第三屆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博士論文。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地方產業集群成長的全球化背景

第三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第四節 研究思路與結構安排

第二章 FDI與開放型產業集群的形成機理

第一節 FDI區位選擇的集聚經濟指向

第二節 FDI與產業集群的升級要求

第三節 基於FDI的產業集群形成機理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FDI與產業集群技術創新

第一節 FDI技術外溢文獻綜述

第二節 產業集群內FDI技術外溢的決定因素與途徑

第三節 產業集群內產品質量提高模型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FDI與產業集群組織創新

第一節 產業集群的組織屬性

第二節 FDI與鑽石模型的擴展

第三節 跨國公司總部經濟與產業集群的組織創新

第四節 跨國公司分廠經濟與產業集群的組織創新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FDI與產業集群動態演進

第一節 產業集群演進動力機制研究述評

第二節 FDI與產業集群內部演進

第三節 FDI與產業集群的外部空間拓展

第四節 FDI與產業集群升級的機制

第五節 小結

第六章 FDI與產業集群的制度演化

第一節 基於FDI的產業集群中的制度結構

第二節 基於社會嵌入的制度關聯

第三節 制度與人力資本的共時演進

第四節 小結

第七章 基於FDI的產業集群中的政策體系

第一節 產業集群政策的功能與分類

第二節 已開發國家的產業集群政策與國家創新體系

第三節 中國引資政策與集群政策的特徵與相互作用

第四節 中國發展基於FDI的產業集群的政策建議

第五節 小結

書摘

第一章 導 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提升區域能力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家及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傳統的研究主要沿兩個思路展開:一是基於區域經濟不平衡增長理論,研究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的原因及調控機制,這包括區位經濟學中的增長極理論(Perraur,1955)、核緣理論(Friedmann,1966)、累積因果循環原理(Mydral,1944),新經濟地理學中的中心一外圍模型(Krugman,1991)等。這一理論強調了促進區域經濟成長的非對稱力量,由此帶來的政策主張是以強調政策調控的逆市場機制,特別是對於開發中國家而言,中央政府的產業政策和平衡政策是重要的手段(王夢奎、李善同,2000;蔡防、都陽,2000);二是基於新古典增長理論,探討區域經濟成長的趨同性(沈坤榮、馬俊,2002;劉強,2001)。理論的完美並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的困難,現實是,區域發展不平衡成為世界各國共存的現象,難以有效地解決。特別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落後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20世紀後期,“第三義大利”經濟的迅速增長,引起人們對於這一地區經濟成長模式的極大興趣,人們考察後發現,這與特定部門的專業化中小企業在特定地區的密集存在有關。而這些地區的企業集聚形式,正與馬歇爾(Marshall,1920)所關注的產業區有極大的相似性。20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對謝菲爾德和蘭開夏郡的研究中,發現這裡小公司集聚且它們之間具有密切聯繫,規模經濟較低,區內生產活動具有明顯專業化特徵,他將這樣的區域稱為產業區(industrial district)(Harrison,1992)。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