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牆內外

內容介紹

本書全面考述漢魏六朝、唐宋以及元明清時期漢水流域治所城市(及部分非治所聚落)的建城過程、城郭規模與形態、城郭內外之空間結構與功能分劃,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就漢魏六朝時期從散居向聚居的演變以及城居與村居的對立、唐宋時期特別是唐代地方城市中里坊制之實施情形及其實質、明清時期治所城市城牆內外街區的功能分劃及其原因等問題展開了較深入的討論,形成了一些有助於深化對中國古代城市形態與空間結構之認識的觀點。

作者介紹

魯西奇,1965年生,江蘇東海人。1982年入武漢大學歷史系學習,至1995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89—2007年在武漢大學歷史學系工作。2007年5月起,任廈門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要從事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出版專著三種:《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對象與方法一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漢水中下遊河道變遷與堤防》、《城牆內外:古代漢水流域城市的形態與空間結構》;譯著三種:《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與社會》、《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衝突與社區》、《傳統中國日常生活中的協商:中古契約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

作品目錄

《水經注》所見漢水流域的城邑聚落及其形態
一、問題之提出:六朝時期南方地區的聚落形態
二、《水經注》所見漢水上游地區的聚落形態
(一)《水經注》所見漢水上游城邑戍堡考述·
(二)3-6世紀漢水上游地區的聚落形態:以“城居”為主
三、《水經注》所見漢水中下游地區的城邑聚落
(一)《水經注·沔水中》所見漢水中下游城邑聚落考
(二)聚居與散居:著籍戶口與非著籍戶口的居住方式
四、《水經注》所見南陽地區的城邑聚落及其形態
(一)《水經注》卷三一《洧水》所見城邑聚落
(二)《水經注》卷二九《比水》所見城邑聚落
(三)《水經注》卷二九《湍水》所見城邑聚落
(四)《水經注》卷二o《丹水》所見城邑聚落
(五)漢魏六朝間南陽地區的聚落形態及其變化
五、討論:漢魏六朝時期聚落形態的差異及其演變
(一)日本學者的論點:從“城居”向“村居”演化
(二)兩漢時期漢水流域乃至長江中游地區的聚落當以規模較小的散村為主
(三)東晉南朝時期長江中游地區“民”與“蠻”在聚落形態上的差異:“華夏居城郭,夷蠻居山谷
唐宋時期漢水流域州縣城的形態與空間結構
一、引言:唐代地方城市中是否普遍存在封閉式的里坊制
二、唐宋時期漢水流域州(府)城考
三、唐宋時期漢水流域的縣城考述
四、結語與討論
(一)本文所用資料與研究方法之檢討
(二)城郭之有無、沿用與新築
(三)羅城之興築、拓展與里坊制的推行及其實質
(四)城下街區的出現與“市”的位置
明清時期漢水流域府、州、廳、縣城的形態與空間結構
一、引言:城牆內的城市?
二、城牆內外:明清時期漢水下游地區府、州、縣城的形態與結構
(一)三個府城:安陸(承天)、漢陽與德安
(二)三個州城:荊門、沔陽與隨州
(三)六個縣城:京山、天門、潛江、漢川、應城、雲夢
(四)討論:平原地區府、州、縣城的規模、形態與空間分劃
三、山城及其河街:明清時期漢水上游部分府、州、廳、縣城的形態與空間結構
(一)兩座府城:鄖陽府、興安府
(二)十一座縣城:房縣、竹山、竹溪、保康、鄖西、上津、平利、洵陽、白河、石泉、紫陽
(三)兩座廳城:漢陰廳、磚坪廳
(四)討論:山區治所城市的規模、形態與空間結構
四、“雙子城”:明清時期襄陽府城一樊城鎮與光化縣城一老河口鎮的空間結構
(一)襄陽府城與樊城鎮
(二)光化縣城與老河口鎮
(三)複式城市的形成及其意義
五、結語與討論
(一)本文所用資料與研究方法之檢討
(二)明清時期地方城市形態演化的兩個方向
(三)城牆:威權的象徵
(四)城牆內外:城市的空間分劃及其意義
主要徵引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