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狗》

《城市與狗》

《城市與狗》是作者根據自己少年時在軍校學習的親身經歷寫成。“城市”指秘魯社會,“狗”指軍校學員。作品中用了大量篇幅描寫“打架鬥毆”、“金錢交易”、“賭博”、“嫖娼”、“上課搗蛋”等醜惡行為,揭示出底層人生存的艱難處境,有相當大的震撼力。

基本信息

概要

《城市與狗》 城市與狗

中文名: 城市與狗
作者: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Mario Vargas Llosa
譯者: 趙德明
圖書分類: 文學
資源格式: PDF
版本: 掃描版
出版社: 時代文藝出版社
書號: 7538710337
發行時間: 2000年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作者塑造了一個“中間人物”,他名叫阿爾貝托,為人不卑不亢,不欺負弱小,也不容強者欺負。在捍衛尊嚴和個人合法權利方面,阿爾貝托絕對不放棄鬥爭,這個人物是略薩的化身。在《城市與狗》里,阿爾貝托時而生活在社會上層(豪華住宅區),時而與來自社會底層的黑人、混血種族學員住在同一宿舍;他既看到了上層社會的偽善、欺詐和糜爛的生活,也了解了貧苦階層的悲慘處境。這兩個極端他都不能接受,因此寧肯躲進文學天地,逃避“狗咬狗”的生活。這樣,阿爾貝托就逐漸培養了這樣一種能力:建造文學的城池,去抵擋“城市”喧囂和“狗”們的狂吠;因為文學為個人的反抗提供了武器,也提供了施展的空間。

作者簡介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擁有秘魯西班牙雙重國籍的作家及詩人。創作小說、劇本、散文隨筆、詩、文學評論、政論雜文,也曾導演舞台劇、電影和主持廣播電視節目及從政。詭譎瑰奇的小說技法與豐富多樣而深刻的內容為他帶來「結構寫實主義大師」的稱號,台灣多譯為尤薩或羅薩。Mario是名字,Vargas(巴爾加斯)是父親的姓,Llosa(略薩)是母親的姓,分別代表Mario父親和母親的家族。

推薦理由

《城市與狗》 《城市與狗》

 《城市與狗》是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略薩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之作。略薩是20世紀60年代“拉美文學爆炸”的領軍人物,多年來他一直保持著現實主義的寫作立場。瑞典文學院給他的評語是:“對權力機構作了深入的描述,並對個體人物的反抗、反叛和挫敗進行了犀利的刻畫”。他在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讀書時,曾親眼目睹了軍事學校的腐敗以及弱肉強食的人際關係。《城市與狗》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創作的。小說出版後立刻在西班牙產生轟動,於1962年獲西班牙“簡明叢書”文學獎,並很快傳入拉美。該書曾在秘魯引起爭議,一度被列為禁書並公開焚毀。《城市與狗》是略薩用文學反對專橫的代表作,也是“拉美文學爆炸”展開的四部里程碑式的小說之一。 

讀後感

《城市與狗》和略薩其他所有的作品一樣,充滿著強烈的現實感。略薩曾經說過“我認為一切偉大的文學作品,必須是以具體現實作為基礎的”。反對軍人獨裁統治,是略薩寫作的主題之一,《城市與狗》和他的另一部作品《誰是殺人犯?》表現的都是這方面的內容。 
在《城市與狗》里,作者在“美洲豹”、“黑人”巴亞諾、“山里人”卡瓦、“奴隸”里卡多等人身上,塑造了一群軍事學校的士官生形象,並把矛頭直接對準了整個軍事和警察機器,作品寓意十分明顯。小說從卡瓦到教學樓偷五年級化學雙月考試試卷題入手,一步步拉開了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生活的序幕:新生一入校會遭受非人的“洗禮”,為此他們結成了“圈子”,等他們升入高年級,會用同樣的手段欺壓低年級學員。表面上,學校管理嚴格,其實私底下,士官生吃喝嫖賭、打架鬥毆、考試作弊都是家常便飯。大部分教官對此不知情,協助管理的士兵也視而不見。當槍殺事件發生後,學校為避免醜聞外露,立即封鎖了訊息。而當兇手出現時,有關人又都保持了緘默。這個故事其實是個悲劇,槍殺事件的迅速平息,從一個側面揭示了秘魯底層社會生活的艱難、麻木和無情,讀後令人震撼。 
小說中,作者筆下的“詩人”阿爾貝托這個人物形象十分特殊。他扮演著一個中立者的角色,像是連線城市與狗之間的一座橋樑。他來自上層社會,同時又和黑人、妓女等混在一起,他遭遇了社會上的種種偽善(如父親有了外遇)和不公(如朋友被槍殺),並試圖用文學的手段,抵擋來自“城市”和“狗”的狂吠。應當說,阿爾貝託身上有略薩自己的影子(略薩一直聲言要用文學這把火燒掉一切非正義的現象)。 
從寫作技巧上看,畢業於秘魯著名的聖馬爾克斯大學文學系的略薩受歐洲意識流文學,尤其是薩特的影響很深。在這本書里,讀者很容易找到這方面的證據。從一開始,作者就打破了按照故事情節發展寫作的套路。很多情況下,小說是按照人物內心的活動展開,有時是對話,有時是獨白,有時是夢境,有時是第三者敘述……略薩不斷地變換著手法,輕易地將讀者從一個場景引向另一場景。而這些看似分割的片段,其實是略薩別具匠心地安排,隨著閱讀的深入,讀者往往有恍然大悟之感。而作者運用個人生活經驗虛構故事的本領,在本書也一覽無餘。 
略薩寫《城市與狗》,看似在揭露一個軍事學校的不公,其實是在批判秘魯社會的種種黑暗:暴力充斥、偽善欺詐、種族歧視以及道德淪喪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階段的略薩無論在思想,還是寫作都尚未成型,這使得《城市與狗》更像是他的一部探索之作。不過,略薩一直堅持用筆和現實對話,之後相繼創作出《綠房子》《胡利婭姨媽與作家》《公山羊的節日》《天堂的另外那個街角》等一批風格各異的作品,最終迎來自己久違的“爆炸”。   

精彩摘錄

 晨風吹進拉白爾地區,把濃霧推向大海。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這塊地方,仿佛是一個剛打開窗戶的充滿濃霧的房間,逐漸明亮起來。 
“在軍隊里,要緊的是必須像個男子漢,手裡要有鐵拳頭,明白么?要么你吃人,要么讓人家吃掉,沒有其他選擇。” 
“剛一入學,我為他們頂住了四年級的欺侮。他們對''洗禮''害怕的要死,像老娘們那樣發抖,我告訴他們做人要有骨氣。可是剛一遇到挫折,他們馬上就翻臉不認人了。你說他們算什麼東西?真是一群可憐蟲,一群叛徒。” 
“別人對我翻臉,純粹出於膽小怕事。他是想給‘奴隸’報仇。他是個告密的人,這在男子漢身上總是可悲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