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進程與城市空間結構演進的經濟學分析

城市化進程與城市空間結構演進的經濟學分析

第三節城市化的橫截面分析 第二節城市化中的城市規模變化 第三節關於城市蔓延的思考

圖書信息

作 者:高鴻鷹 著

出 版 社: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8-1
版 次:1頁 數:185字 數:200000
印刷時間:2008-8-1開 本:16開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I S B N:9787811341720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結構轉變。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具有明顯區域發展差異。城市化與城市空間結構演進相互作用,形成複雜的運動形式。本書以中國的城市化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城市化和相應的城市結構演進規律。
在對城市化理論研究的回顧中,我們發現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理論研究關注的城市化推動力量日益複雜,新型工業化對城市化中的意義日益受到關注。本書分別從工業化與城市化、農業發展與城市化、二元結構與城市化、城市失業與城市化、三大產業結構與城市化、知識經濟與城市化等幾個方面分析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並對城市化進程進行了橫截面數據分析。
產業集聚外部性可以分為貨幣外部性技術外部性。本書結合開發中國家的結構性特徵,套用新經濟地理學的模型分析了貨幣外部性對城市空間不平衡的影響,套用博弈論模型分析了技術外部性對城市空間不平衡的影響。模型分析顯示,城市化存在不平衡發展的趨勢,開發中國家的結構性特徵進一步強化了城市化發展空間不平衡的趨勢。中國的實證分析與理論分析相吻合。
城市規模分布及其變化,是城市化研究的重要內容。本書測算我國各省、三大區域以及全國的城市人口規模分布和經濟規模分布Pareto指數(1997年、2000年和2003年),對Pareto指數進行跨區域和跨時間的對比分析,並實證分析我國城市規模分布的影響因素。分析表明,我國的城市規模分布顯著地服從Pareto分布,並具有明顯的結構性特徵。工業化、產業結構以及運輸能力對城市人口規模分布具有顯著影響;工業化和運輸能力是影響城市經濟規模分布的重要因素。
本書測度了城市集聚效應和集聚效率,對比分析其對城市規模分布變化的影響。本書的實證結果表明,平均集聚效率指數的高低與各種規模城市分布比重的增減相一致。最後,本書針對大城市蔓延趨勢提出了政策建議。

作者簡介

高鴻鷹,經濟學博士,副教授。200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經濟博士學位,之後,到清華大學從事博士學位。之後,到清華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7年博士後出站。現為北京物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經濟發展的區域平衡性、城市化以及城市空間結構變化。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的理論淵源和現實意義
第二節 研究視角選擇、分析方法和創新之處
第三節 結構安排
第一章 經濟學中城市化理論研究的發展
第一節 早期經濟學中的城市發展思想
第二節 早期發展經濟學關於城市化研究
第三節 城市化理論研究中的現代經濟學觀點
第二章 中國城市化道路
第一節 中國城市化的回顧
第二節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經濟規律
第三節 城市化的橫截面分析
第三章 貨幣外部性與城市化發展空間不平衡
第一節 模型
第二節 城市化發展空間不平衡分析
第三節 相關政策的思考
第四章 技術外部性與城市化發展空間不平衡
第一節 產業集聚與技術外部性
第二節 技術外部性與城市化發展空間不平衡
第五章 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區域不平衡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後城市化發展區域差異變化回顧
第二節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城市化水平區域差異的量化分析
第三節 三大城市群的形成
第六章 城市規模等級分布
第一節 城市規模等級分布規律
第二節 我國城市規模分布演進實踐與理論的回顧
第三節 我國城市規模分布Pareto指數測算及影響因素分析
第七章 集聚效應與城市蔓延
第一節 不同規模城市的集聚效應差異
第二節 城市化中的城市規模變化
第三節 關於城市蔓延的思考
參考文獻
後記

線上試讀部分章節

第一章 經濟學中城市化理論研究的發展
第一節 早期經濟學中的城市發展思想
直到19世紀初期,城市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重才達到3%,但是工業化進程對於城市化的推動作用已經開始在英國顯現。工業革命促進了製造業和交通業的迅猛發展,促使生產從家庭小作坊轉移到城市的大工廠中,城市人口的比重開始快速增長,這種趨勢從英國開始向歐洲乃至於全球擴散。經濟學研究也開始關注於城市發展的問題。
一、早期政治經濟學對城市發展的闡述
早期政治經濟學興起之時,正是英國和法國從農業生產為主的社會向城市工業社會轉變的初期,其開始對鄉-城人口遷移進行關注。據當代著名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A.W.Lewis)自稱,他的“無限剩餘勞動供給”人口遷移模式的基本論點之一——通過利潤再投資而得到資本積累以擴大城市工業生產規模,並由此而推動鄉-城人口遷移,正是斯密(A.Smith)思想的“再生和發展”。斯密已經開始關注於城市化進程中的生產要素積累和流動問題。斯密還分析城市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有些業務,哪怕是最普通的業務,也只能在大都市經營。例如,搬運工人,就只能在大都市生活。小村落固不待言;即普通墟市,亦嫌過小,不能給他以不斷的工作。……農村工人幾乎到處都是一個人經營幾種性質很類似因而使用同一種材料的行業。……在蘇格蘭高地那樣僻遠內地,無論如何,總維持不了一個專門製造鐵釘的工人。……一年也銷不了他一日的製造額,就是說銷不了一千枚。”斯密從勞動力市場、分工和市場容量3個方面,分析了城市發展對於工業化的重要意義。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