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坦鄉

坪坦鄉

坪坦鄉位於通道侗族自治縣境西南部,距縣城20公里,東與隴城鎮毗鄰,西和牙屯堡接壤,南與廣西三江縣交界,北與黃土鄉相連。境內峰巒層疊,溪河環繞。地勢西南高,東北低,且中部低凹。耕耘河與高步河在鄉政府駐地上游交匯後稱坪坦河,坪坦河自南向北流經8個行政村。出境公路有雙隴線、坪坦至廣西林溪公路、坪坦至牙屯堡公路,總里程60公里。該鄉系通道百里侗文化長廊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文化部命名的全國蘆笙之鄉,有6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土特產有油茶等。此外,有錳礦、矽石等地下礦藏。

基本信息

簡介

坪坦鄉 坪坦鄉

坪坦鄉距縣城20公里,耕耘河與高步河在鄉政府駐地上游交匯後稱坪坦河,坪坦河自南向北流經8個行政村。出境公路有雙隴線、坪坦至廣西林溪公路、坪坦至牙屯堡公路,總里程60公里。該鄉系通道百里侗文化長廊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家文化部命名的全國蘆笙之鄉,有6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土特產有油茶等。此外,有錳礦、矽石等地下礦藏。

全鄉總面積為56.23平方公里(折合84258.6畝),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50人。其中耕地面積8023.6畝,林地面積68126.5畝,森林覆蓋率86%,,茶油林面積12000畝,活立木蓄積量15萬立方米,屬於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特徵。轄1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88個村民小組,2007年有1957戶,8821人,2010年有 1982戶, 8950人。侗族聚居,人口密度2007年為每平方公里150人,2010年為每平方公里159 人。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 2368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1212 元,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 3452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28 元。

歷史沿革

該鄉以駐地坪坦村得名,解放初屬廣西三江縣林溪區,1954年劃入通道,為第七區駐地,1956年成立坪坦鄉,1958年與黃土鄉組建坪坦公社,1961年析出,1984年改社為鄉至今。

行政區劃

全鄉有橫嶺、坪坦、平日、雙拔、三層、陽爛、高團、高上、高升、克中、高本11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88個村民小組1957戶,總人口8821人,其中農業人口達8439人。為侗族聚居區。

民俗文化

這裡山水清秀,民情純樸,侗文化底蘊濃厚,是侗族的聚居地,是百里侗文化長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民間藝術之鄉。為此,坪坦鄉黨委、政府提出了“文化立鄉,旅遊興鄉”的發展戰略,並按照“強基、活文、興旅”的工作思路,大力加強全鄉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基礎工作,全力推進民族文化藝術的保護傳承與發揚,積極推進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全鄉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明顯進步。

所獲榮譽

2007年以來,連續三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目標管理先進單位”稱號,2009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平安鄉鎮”、“計生協會工作先進鄉鎮”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