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門驗潮所

坎門驗潮站(又稱坎門驗潮所)系中國人自己修建的第一座驗潮站。歷經八十餘年的風吹雨淋,坎門驗潮站如今依舊佇立在浙江玉環坎門前台村平台岙咀海岸邊,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

簡介

坎門驗潮站(又稱坎門驗潮所)系中國人自己修建的第一座驗潮站。歷經八十餘年的風吹雨淋,坎門驗潮站如今依舊佇立在浙江玉環坎門前台村平台岙咀海岸邊,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

1928年5月,由中國天文與測地界的宿老曹謨先生選址。
1929年6月11日,由國民政府陸地測量總局始建,並於1933年在驗潮室附近基岩上設立一等水準點(即252號驗潮基準點)。
根據該站1930年5月-1934年10月潮位資料計算所得平均海平面,被稱為“坎門高程”基準面。1959年我國首次向世界公布了“坎門高程”的精確數據。
“坎門高程”在國內外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目前該站為國際潮位資料交換站,隸屬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並正式更名為坎門海洋環境監測站。

地理條件

受西太平洋海洋動力條件直接影響,東海潮波分支中段,直抵玉環海域。玉環島外海面寬闊,海底平坦,水域較深,無密集島嶼阻擋,潮汐變化周期較為穩定。玉環島地質構造較為穩定,屬非烈震區,不受大江大河徑流注入影響。被選中的平石岙咀,沖溝、礁岩等海蝕地貌十分典型,景色壯觀。兩條呈東北至西南向長約100米,寬約12米的海蝕沖溝,溝壁直立,連線外海。驗潮井跨西北測5米寬的沖溝,自下向上拔地而起,高約11米。最為巧妙的是驗潮房東南向最外側斜橫著一條隆起的山脊,其高度為黃海標高8米~10米,恰恰擋住颱風期強大的東南向風浪襲擊,並且隔著一條沖溝,消除正面波浪對驗潮房的破壞。
有人說坎門驗潮所是“一條按100年一遇設計的天然防波堤”。

意義

解放前

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由於清朝政府的無能,導致英、德、俄、法、美等帝國主義列強的軍隊和兵艦首先從沿海的重要港口大舉侵入,使中國淪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中。帝國主義列強為了各自侵略目的,在沿海要塞地段首先設立驗潮站,確定高程基準面,一為軍事航海服務;二為所侵占的地域測繪軍事地圖提供依據;三進而為大規模在我國領土版圖上掠奪資源及欺壓殘殺人民。

列強在中國自北向南建立了“大連高程零點”、“大沽高程零點”等六個驗潮站。帝國主義列強為瓜分中國、掠奪資源,利用各自建立的高程測量基準面,測繪了我國大半領土和領海的軍用地圖,激起全國各族人民和愛國志士的義憤。
辛亥革命後,為了建立中國人自己的高程測量基準面。1927年初,國民政府著手建立驗潮機構,設立陸地測量總局籌建驗潮所,欲建立自己的測量基準點。選設驗潮站,必須具有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較為理想的海區。經長期選址,終於在1928年5月,在進行綜合考察、全面分析、反覆比較玉環周邊海域優勢、地理環境、海岸變遷、漁村的風俗習慣和社會狀況後,國民政府陸地測量總局認為玉環縣海域和坎門前台村平石岙咀(鯧魚岙)符合建站和驗取海平面的基本條件,可作為“海拔零點”的驗取點,並開始籌建。
在我國著名的天文與測地界的專家曹謨主持下,1929年1月,國民政府陸地測量總局決定在有著獨特地理環境的海崖沖溝和地質構造穩定的坎門前台村平台岙咀(鯧魚岙)建設驗潮所,求取陸地測繪高程基準。
1929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座由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驗潮所——坎門驗潮所基本建成。
在民國政府定都南京後的1929年10月,時任國民政府參謀本部陸地測量總局局長的黃慕松(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人,曾任國民政府陸軍大學校長和國民革命軍第三師師長,率部參加北伐戰爭),主持召開全國測量會議,制定《全國陸地測量十年計畫》,計畫中進一步提出建立統一國家測量基準點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加快浙江坎門驗潮所的建設步伐。以儘早建成驗取平均海平面,設定坎門零點,統一全國海拔高度起算點。
1929年10月,國民政府耗資1900多銀元,在坎門驗潮所基本建成驗潮井,並派專人安裝一台英制自動驗潮儀,於1930年5月坎門驗潮所正式開始驗取潮汐資料。但僅運行16個月,原用洋松板構成的驗潮井,因受海水侵襲而朽蠹;只好中止驗潮,進行修理。
1932年3月修復好後的驗潮井外貼牆豎一水尺(高度8米),裝有記錄時鐘的自動驗潮儀,該儀器安裝在方形驗潮房內一定高度位置的檯面上,用鋼絲下垂,連線井內水面浮子,似滾筒隨潮汐漲落升降自由滑動,晝夜鏇轉一周,自畫自記潮位曲線點144次(10分鐘自記一次)。每天定時更換記錄紙,由此資料可推算出,時、日、月、年的高低潮位和平均高潮位。經過分析,把1930-1934年共48個月潮汐觀測料算得的坎門平均海平面(位於水尺零點以上3.880米處)為“零”,作為高程起算面。通過精密水準測量,把“零點”起算數據引測刻在基岩上的驗潮基準點上,其高程為6.959米。
1934年10月,通過對1930-1934年間的潮位觀測數據,綜合統計分析得出了著名的坎門平均海平面,也被稱為“坎門高程”基準面,確定了“坎門零點”,並將零點起算數據引測到基岩上,定為252號驗潮基準點(即國家一等水準點)。
1936年1月開始,參謀本部陸地測量總局正式啟用“坎門零點”,並引測到浙江、江蘇、江西、福建、河南、陝西、四川、貴州、廣西、北京等全國17個省市,套用于軍事測圖。
1939年6月,日本侵略者侵犯坎門,坎門驗潮所被荒廢。
1948年8月,國民政府國防部曾準備將“坎門零點”作為全國大地測量的法定起算面。國民黨敗逃台灣時,帶走了坎門驗潮所1930-1947年的珍貴資料以及重要設備。留存的解放前出版的浙江陸軍地形圖上還標有坎門高程的起算數據。

解放後

1949年,新中國解放後,總參謀部測繪局引用“坎門零點”測繪我國東南沿海第一代1∶2.5萬、1∶5萬軍用地圖以及海軍航保部測繪東部沿海的局部港灣地形圖。
1957年海軍東海艦隊海測處對驗潮井進行了重建。
1958年,著名地圖學家曾世英編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的附圖中,引用“坎門零點”的起算數據。直至今天我國台灣省的有關測繪部門仍稱大陸有關圖件高程從“坎門零點”起算。
1958年,坎門驗潮所改名為坎門海洋站,至今已有53年。坎門海洋環境監測站數十年長期連續、完整、準確地做到以厘米級為單位對海平面進行潮位觀測,為我們國家及國外研究機構提供大量的潮汐、海平面和風暴潮等有關海洋、天文、氣象等科學資料。也為很多涉及海洋災害研究的專家和科研單位提供了大量準確的觀測數據,為全球氣候變化提供有力的證據。在這53年中,國家凡是有重大的有關科學研究項目,都離不開坎門海洋站的資料。
1959年,我國首次向世界公布了“坎門高程”的精確數據。“坎門高程”在國內外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目前該站為國際潮位資料交換站。

現在

2001年6月國家海洋局對該站進行了全面改造維修。並充實了一批海洋科技工作人員,基本上實現了海洋、潮汐、風暴潮等觀測自動化;監測項目也從原來單一要素向綜合性的多要素拓展,使高新技術的套用得到了加強和提高,為政府防災減災、海洋與漁業行政管理等提供了科學依據,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010年6月3日,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浙海漁辦[2010]28號檔案,正式命名坎門海洋環境監測站(坎門驗潮所)為首批“浙江省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為普及我國海洋科技知識,傳播海洋文化,教育人們關愛海洋、認識海洋、保護海洋環境,同時也為弘揚海洋精神等方面發揮積極的示範作用,為促進我國海洋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將做出更大的貢獻。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環境變化引起了全世界的極大關注,也引起了我國政府的極大重視。坎門海洋環境監測站就是直接承擔國家海平面變化觀測的主要監測站之一,為此,國家增強人員配置,增加衛星小站,全方位多層次地強化對海面的監測,不斷提高觀測水平。
在21世紀的今天,坎門驗潮所早已舊貌變新顏,配備了大量現代化的觀測設備,現在潮位已改為自動觀測輸入電腦處理:設立了海洋預報台,把有關觀測數據通過國家海洋信息中心,參與國際交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