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門橋

坊門橋

坊門橋橫跨於龍游縣芝溪下游與瀫水交匯之處,坊門橋為四墩五孔石橋,橋長24米、寬1.2米;墩長4.9米、寬1.7米。橋面用三條石平鋪,橋面下置石栱出挑承托。現石橋應是民國七年(1918年)夏五月,坊門橋遭汛期洪水沖毀並於同年重建後的原貌。 坊門橋始建無考。而自有記載以來已四百餘年歷史。

歷史記載

民國《龍游縣誌》記載:“坊門橋,在縣西五里,始建無考。清乾隆十六年十二月重建,尋為水淹沒。道光四年十月重建,光緒十七年重修。為墩四拱五,長八丈,高二丈余,闊一丈五尺”。志文沒有對本次坊門橋的修建加以記載。橋頭一側原立有石碑,即是今倖存之《龍游西鄉坊門橋重建碑記》碑。此碑不知何時曾經被好事者移作田坎鋪路。也因此,石碑遭受劫難,原本脆弱的碑身歷經歲月的風雨和行人的踩踏而磨損嚴重,碑心文字漫漶難辯,文化遺存慘遭摧殘。2009年,文物普查中被發現,遂運至民居苑保存。石碑通高1.5米,寬0.65米,厚0.06米,青石質地。碑下置須彌座,惜該座早已不存。碑記共13行,滿503字,鐫楷書,落款鈐印郭星五、璩濤章。

坊門橋橫跨於芝溪下游與瀫水交匯之處,民國《龍游縣誌》中記述:“芝溪源出西安(今衢州)東鄉,流入縣境……岑山北陬之水自西南來注之……箭竹水自西南來注之……九里橋自南來注之……詹家湖水自西來注之。又東折至草拍碓,豬槽湖水自西南來注之,過坊門橋至施家埠。凡四十餘里,而入於瀫(今衢江)”。溪納諸水,橋扼中流,每逢汛期,山洪陡發,坊門橋西迎上游傾泄之水,東抵浩浩瀫水倒灌,水量之巨,常淹沒莊稼,沖毀橋樑。故自明萬曆以降,坊門橋多次為水所壞,又多次行修。

民國七年(1918年),農曆五月,坊門橋再遭劫難,之前尚能利用僅剩的兩墩勉強架木以渡人,而今兩墩亦東倒西歪,形勢岌岌可危,加之南岸路墈坍塌,行人已斷不能過,只能望之興嘆,無可奈何。正如碑文所記:“(百姓)隔岸相呼,恨天涯於咫尺”。對此慘狀,諸鄉紳商議,發動全社會募捐,有錢者出錢,無錢者出力,重修坊門橋。至是年九月,兩岸路墈修復,十月,橋成路通。民眾無不拍手稱慶。碑記最後寫道:“茲者橋既成矣,路既通矣。爰是朱雀斜曛,寄遙情於萬里;綠楊新月,美佳號於千秋。”歷史上,橋常常被人們賦予了豐富情感和深厚文化內涵,甚至把美好的愛情,也用“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藍橋一遇魂腸斷,夜夜相思瘦影遲”等詩句與之聯繫起來。於此同時,人們還給橋樑編撰了許多頗有詩意的名字,有如臥波、濟川、渡織女、飛岸、燕齒排、遙情萬里、綠楊新月、美號千秋、三秋龍渡、十月輿成等等。

古橋重建

民國七年(1918年)十月,坊門橋告竣。而此時如能請來剛履新龍游縣知事的郭星五題個碑記,藉以錦上添花,鄉紳們自然臉上有光。知事大人當然樂意玉成。碑記便洋洋灑灑一氣呵成,又請來擅長書法的龍游拔貢璩濤書丹。郭星五,別號景垣,吉林人。璩濤,字孟白,官潭西山排村人,二十二歲中秀才,宣統元年拔貢。任鳳梧國小校長、師範講習所所長等。1923年任修志局局員,參與纂修民國縣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