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次聲波

地震次聲波,人耳聽不到,是造成地震破壞的主要物理量。

簡介

幾乎所有的大地震發生前數天至數分鐘內,都有或大或小的次聲異常(當然逆定理不一定成立)。顯然,強化次聲波監測,有利於減少損失。

在聲音的頻譜中,人類的耳朵只能聽到有限的信號,如果波長的震動頻率低於每秒20至30次,那么對於人耳來說,這種聲波已經過長,無法察覺了。這個人類聽覺的限制是我們邁入神秘的次聲世界的一道門坎。

地球正是以低於人類聽覺下限的次聲發出自己的信息:火山噴發的聲音、板塊推擠的聲音、還有隕石撞擊地球的聲音。動物們能夠聽到這些躁動聲嗎?它們知道其中的含意嗎?

次聲波具有較大的破壞性。高空大氣湍流產生的次聲波能折斷萬噸巨輪上的桅桿,能將飛機撕得四分五裂;地震或核爆炸所激發的次聲波能將高大的建築物摧毀;海嘯帶來的次聲波可將岸上的房屋毀壞。次聲的頻率與人體器官的固有頻率相近(人體各器官的固有頻率為3~17Hz,頭部的固有頻率為8 ~12Hz,腹部內臟的固有頻率為4~6Hz),當次聲波作用於人體時,人體器官容易發生共振,引起人體功能失調或損壞,血壓升高,全身不適;頭腦的平衡功能亦會遭到破壞,人因此會產生鏇轉感、噁心難受。許多住在高層建築上的人在有暴風時會感到頭暈噁心,這就是次聲波作怪的緣故。如果次聲波的功率很強,人體受其影響後,便會嘔吐不止、呼吸困難、肌肉痙攣、神經錯亂、失去知覺,甚至內臟血管破裂而喪命。

大量的相關研究表明,動物臨震前的行為異常,與它們能感受次聲波有重要的關係。

成功案例

這兒有一個動物“地震預報員”的成功案例:

1975年2月,中國海城的動物觀察員報告市政官員說,大量的蛇和蚯蚓紛紛在寒冷的冬季逃離溫暖的冬眠洞穴,政府立即採取行動,下令大規模撤離居民。幾個小時之後,一場大地震夷平了這座城市,但數千人得以倖存。

在地震多發地帶,與野生動物接觸少的城鎮,放置或埋置大量的用次聲波監測儀,可以在震前起到預警作用,有可能極大地減少人員傷亡。

地震次聲波探測設備,原理簡單,成本極其低廉(售價可控制在數百元以內),作用大,完全可以裝備到千家萬戶,成為地震多發區的“次聲電子耳”、“電子蛤蟆”,成為地震多發區的“新家電”。

PS:生活在城鎮的家養動物,長期受各種噪雜聲音的干擾,有可能對次聲不敏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