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行族

地行族

地行族是指那些為了生計整天在捷運內來回奔波的人們,與蟻族、背包客類似。

定義

與蟻族、背包客類似,地行族是指那些為了生計整天在捷運內來回奔波的人們。與公車和私家車相比,捷運不會擁堵,時間上基本有保障,所以很多人放棄公車甚至私家車,乘坐捷運或城鐵來上下班,早出晚歸,形成了壯觀的地行族大軍。

背景

捷運主導城市交通

城市向地下拓展,城市格局、功能、規模等在逐步演變 縱觀國際大都市,如蛛網密布般的捷運線路成為交通的一大主題,24小時運行的紐約捷運總長1142公里,490個捷運站散布全市,而巴黎市區各捷運站的距離都在幾百米之內。
捷運這種MRT(大運量快速軌道交通)的出現帶來了土地的高強度開發及混合利用,使TOD(交通引導發展)模式更加明顯,城市這時也呈現出有別於“小汽車交通為導向”的新型結構。捷運帶來的高通達性提高了沿線土地的價值,影響商業空間結構和土地利用形態,交通重塑了高密度城市的空間,捷運經濟帶也應運而生。

捷運成為城際主要紐帶

一小時都市生活圈逐漸形成,“雙城記”、“多城記”上演 京津都市圈、滬杭都市圈、廣佛都市圈……,中國有不少兄弟城市、星雲城市在做著“抱團成圈”的經濟夢想。如果說城際高速公路、鐵路讓“抱團”成為可能,那么城市輕軌和城市地鐵乾脆把它們納入同一個時空下、同一個有機體內,捷運開到哪裡,經濟的血脈就通到哪裡。
白天在北京游恢弘太廟、傍晚去天津夜市吃狗不理包子;在杭州開廠、在上海下單;在佛山買房、在廣州上班……捷運來了,城市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和共享、城市功能的分工與合作、人們生活方式的擴張化,這一切變得迅速而自然。

捷運成為出行首要交通工具

“有車族”逐漸變為“捷運族” 汽車社會逼近極限的同時,越來越塞車的交通和越來越講效率的社會博弈的結果就是布點廣泛、準時高速的捷運成為公共運輸的主流。即使對於“有車一族”,能源價格上漲、交通擁堵的影響加上接駁設施的逐漸完善,“寵車族”(只養車少開車、平時坐捷運)、“接駁族”(停車在城郊,坐捷運進城)漸趨龐大,同時,被捷運壓縮的城市時空讓“交通弱勢群體”的出行需求也被激發出來,通勤方式的改變和通勤時間的減少帶來更多的通勤出行,捷運族群將更加鼎盛和活躍。捷運串聯起他們的生活、工作和休閒空間,勝任他們各種身份的自如轉換。

特徵

城市的地下奔波著這樣一群人,他們年齡大都在18~35歲之間、受過大專以上教育、從事著職業化的穩定工作,通勤和消費成為乘坐捷運的主要目的,他們需要以捷運為通勤工具,也需要依賴捷運選擇衣食物品甚至房產,以完成他們關於都市的“光榮與夢想”。他們或者是同伴中的潮男達女,穿著套頭衫帶著PSP、口袋書在捷運里穿行暴走;或者是西服男套裙女,優雅地夾著通勤包,勤勉充電工作;他們是現代社會的購物寶貝,熟知每個捷運口的商場和小店,靈通哪裡打折,精於貨比三家,坐上捷運,他們的購物袋裡裝的是“物美價廉”的“牌子貨”,玩的是最富挑戰性的娛樂,買的是掛著捷運牌的房子。他們不屑於打車的浪費、不忍於公交的蹉跎,又不敢於私家車的昂貴和繁瑣。捷運乾淨舒適、高效快捷,提供給他們一個值得信賴的時空,短時間的聚合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來自族群的向心力和安定感,捷運以自己的魄力戰勝漫長、戰勝黑暗、戰勝孤獨,捷運內外的他們也一樣。羊城通“嘀”的一聲,就像識別族群身份一樣,讓他們得以富有朝氣地進閘出閘。
這樣一群人,我們叫他們地行人,或者地行族。對於城市來講,與地行族群緊密相關的職場經濟、地產經濟、商業經濟拔地而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